季进辉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此背景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开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教与学进行评价,借助评价不断改进教与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及三者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核心素养;离子反应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5-0074-02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对教与学的评价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合理地设置评价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成果的评价时,不能以教学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要注意教学方法和评价工作的有机结合,进而保证高中化学教学得以有效进行。本文以《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在教学中如何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出自苏教版新教材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它是对本教材专题1中电解质知识点的扩展。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学生基于初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对物质间的转化的更深入的理性认识,进而分析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同时利用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思维模型并结合证据推理出更多的同类化学反应。因此,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有助于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离子反应的学习也为选修教材中“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同时也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高频考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初步认识了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相关知识以及电解质电离产生离子的条件,会书写常见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已学习的化学反应类型有四大基本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类型又与离子反应有交叉重叠,只有更加深入地揭示反应的本质,才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在前面两个专题的学习中,教师反复引导,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逐渐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在课堂上高效教学,让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和运用离子反应,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解释化学反应的现象至关重要。本节课以实验引入新课,结合大量反应实例,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本质。在课堂内外如何不断地通过各种评价手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的修正,达成“教—学—评”一致性成为教学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四、设计思路(如图1和图2)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复习回顾专题1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设问:相同条件下,相同浓度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
实验:完成相同浓度的HCl溶液、 NaOH溶液、 CH3COOH溶液、NH3·H2O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观察对比,思考分析,利用控制变量法结合影响物质导电性的因素,分析导电性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习题巩固,评价反馈:以下物质中哪些可以导电?哪些属于电解质?(氯化钠溶液、铁丝、三氧化硫、盐酸、熔融的氢氧化钠、碘化钾固体)
强调:
(1)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熔化。
(2)注意电解质的范畴。铁丝和氯化钠溶液不属于化合物,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产生的离子,而不是化合物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的其他电解质。(如三氧化硫的水溶液导电是因为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产的硫酸在溶液中电离)
(4)归纳属于电解质的常见化合物类别。
演示:演示NaOH溶液与HCl溶液混合前后离子种类和浓度的变化,为后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做好铺垫。
2.温故知新,理解内化
举例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引导学生从电离方程式出发,罗列出溶液中的离子,并分析反应后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变化以及混合體系中新物质的生成。最后结合课本中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的易错点做出预判和强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诊断和发展学生构建模型的学科素养。
3.厘清混淆,类化知识
教师提问:所有中和反应是否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并举例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厘清一部分学生易混淆的反应,深化离子反应的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常见离子反应的类别,最后用离子共存问题的相关习题对该部分知识进行类化、巩固,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方法去分析离子反应。
4.习题巩固,强化能力
提供一个复分解反应、一个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个生成物种类跟反应物数量比有关的化学反应,给出足够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进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完成后,引导学生自述完成的步骤及理由。通过训练让学生能够把已学过的化学反应类型逐步融会贯通,内化成解题能力,提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六、教学反思
1.层层设问,深入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根据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问:相同浓度的不同电解质导电能力为什么不同?进而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接着通过层层设问,推进探究步步深入。例如,中和反应中两种溶液混合后,离子种类和浓度有何变化?促进学生对微观反应过程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条件的回顾和原因探究,衍生出离子反应的类型。追问:所有中和反应是否能用同一个离子反应表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总结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评价结果可以反馈教与学的质量,促进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调整和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各个环节及时做出评价,并掌控评价的方法和难度,以便让教与学的效果能够得到准确的反馈。例如,在溶液导电性实验中,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答案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自评、他评,达到实验探究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所布置的习题难度不宜过大,最好与例题类型相似,且所选物质以学生较熟悉的为宜;但难度也不宜太小,以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为宜,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
3.注重提升学科素养
中学教育以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学、评价等过程,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在设问、归纳方法、随堂练习等各个环节都紧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素养,逐渐具备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对于离子反应这类化学工具性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模型认知的构建以及模型的应用和巩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理解并践行“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能更好地为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丁丽云.“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8(3):66-68.
[2] 吴星,吕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J].江苏教育,2019(19):22-25.
[3] 陈新华.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化学深度备课:以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单元复习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1):17-22.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