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的编排及教学

2021-12-19 15:08傅登顺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傅登顺

摘 要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对教材的研究日新月异、成果纷呈,然而对伴随着语文教学的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未能引起关注与重视,为此,随着统编教材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化,对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教学和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自然将浮出水面,首先要解读清楚二者的教材编写安排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收集资料把课文读厚,通过搜集资料把课文读活,促进收集资料向搜集资料转化。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教学策略 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 教材编排

统编语文教材在“专治少读书、不读书”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如增设了“与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引领学生阅读的栏目,从三年级至六年级上册皆开设“阅读策略”专题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阅读要素。以上这些都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但从现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研究者对教材中提出的“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关注不够,少有相应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学习阅读,还是通过阅读来学习,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都是不可或缺。为此,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成为亟待解决问题。

一、“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的编排及关系

统编语文教材是从哪一册开始安排收集资料?又从哪一册开始安排搜集资料的呢?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整理(见表1)。

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的编排不像语文要素,在单元页呈现,而是分散在单元内容中的:或体现在单元语文要素,或体现在口语交际,或体现在单元习作,少数的还体现在课后习题中。从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借助课外资料”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縱向线索清楚,由易到难、螺旋发展、稳步推进。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在运用课外资料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收集资料是搜集资料的基础,搜集资料是收集资料的发展。那么,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在教学上有何区别呢?

一是教学目标与要求不同。收集资料,一般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主题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三年级下册收集元宵节的灯谜,四年级上册收集神话故事,主要是引导阅读积累。而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需求来寻找相关资料,并且对资料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判断,筛选和整理能为自己所用的信息,比如五年级上册要求搜集相关资料来介绍一种事物,完成一篇说明文,这就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有用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主要目的在运用。

二是教学方法不同。收集资料,教师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并指导学生如何就整理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比如四年级下册“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方式,收集喜欢的现代诗。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它们工整地抄下来,注意写清楚作者与出处。”而搜集资料,教师则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可靠的途径寻找到需要的信息,判断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合理性,整理和筛选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进一步利用。

二、“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的教学策略

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前者主要是为了通过阅读增加阅读积累,其行为除阅读外主要有查找、收集、整理等,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所有。后者是为了解决阅读和写作中的疑惑和问题,伴随着资料的搜集,后续行为有会、介绍、撰写、加深体会、制作、策划等,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所用。由于目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不同。

1.通过收集资料把课文读厚

三年级下册才开始提出收集资料的阅读要求,是符合阅读发展规律性的。因为通过一、二年级拼音、识字和课文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基础的阅读能力,再通过三年级上册由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引领下的阅读教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独立阅读能力。有了这样的基础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应该借助课文收集相关文本与资料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1)明确主题。从三年级下册到四年级下册涉及到收集资料教学的单元有9个,每次的查找、收集和整理都有明确的主题,收集资料要围绕主题展开,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师应该围绕主题展开查找、整理来收集相关资料。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是教材中首次提出收集资料的要求。该单元要求收集“传统节日”并展开系列活动。单元首篇课文《古诗三首》描述了元日、清明和重阳三大传统节日。而另外的三篇课文分别是《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分别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成就。这三篇课文课后习题和阅读提示都有收集相关内容的要求,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学习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是为收集“传统节日”服务的。而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是收集“传统节日”并展开活动,这一点不能偏离。其次,为了完整地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要做好以点带面,如可以从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和同学们熟悉的端午节为样本,收集整理好相关内容,然后以点带面地收集、整理其他节日资料,最终为展示活动积累丰富的节日资料。

(2)多元收集。收集资料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改善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收集资料中学会多元收集。

一是厘清收集类型。收集资料有拓展性收集,如传统节日、中国神话故事;有整理性收集,如整理问题清单、整理观察日记;有相关性收集,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查阅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还有需要性收集,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等。类型不同,收集的渠道和整理方法是有区别的。

二是多渠道收集。为了提高资料收集的丰富性和可靠性。首先,多渠道收集,确保内容的丰富。如查找书籍、网上搜索、电视新闻、民间传说、专家讲座以及自身听说、经历和体验等,然后分类整理。其次,辨别真伪,确保内容的可靠性。资料的丰富性固然重要,然而资料中难免会有虚假的成分,收集资料不要被内容的猎奇所迷惑,要在内容详实、相互关联和真实可信上作出努力。最后,增设收集时机,促进思维惯性。收集资料是一种阅读行为,也是一种思维惯性。如针对课文或本文要善于培养学生形成拓展和分散思维,多问“是这样的吗?还有什么情况?进一步发展又会怎样?与其他事物有什么联系?”等。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反思、探究的思维,并通过收集资料和事实来印证。

(3)阅读分享。收集资料是为了拓展阅读,并要让收集资料的阅读成为同学间的分享。一是带着问题独自收集。收集资料起先是为了满足个性阅读的需要,如何收集资料和阅读资料是个人行为。为此,培养收集资料能力,养成收集资料习惯,首先要引导独立收集资料,就是在教师布置的任务下或基于个人阅读需要,尽量鼓励独立收集资料,教师要对独立收集资料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检查,及时发现好的资料和好的表现,并鼓励学生持续努力。二是带着资料交流分享。一个人的努力毕竟有限,为此在独立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要组织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收集的内容,在交流内容的同时还要交流收集资料的思考与过程,并相互借鉴、分享。三是提炼资料集体分享。收集资料不是有了就好、多了就行,而要注重所收集资料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为此,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形成共识,并进行小组资料的整合,然后进行组际之间交流,并进行筛选、提炼、充实,形成班级资料群供全班阅读积累,实现逐步提升的目的。

2.通过搜集资料把课文读活

阅读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仅靠自身已有积累和文本本身是难以解决的。由搜集资料来解决问题,是在把书本读厚的基础上,通过搜集逻辑性更强、证据更确凿、更有说服力的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搜集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把书读活的过程。

(1)针对问题。搜集材料的目的是为解决阅读理解和表达写作的认知问题。为此,搜集资料要有问题的针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是搜集资料与收集资料的本质区别。问题针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的意义性。首先,要判断问题有没有解决的意义。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中园子的景色那么的美好,生活在祖父的园子里是那么的欢快与自由,这是萧红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吗?通过搜集萧红的童年生活找答案,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要利用可靠途径寻找需要的信息。信息时代有海量的信息来源,良莠不分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可靠的途径搜集,不盲从、不信谣、不猎奇。在搜集需要的信息后,要在相关性、准确性和合理性的要求下整理和筛选信息,并考虑进一步利用好信息。

二是问题的思维性。最近教育部在答复“关于在小学阶段开设逻辑思维课程的提案”中表示,现行的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欠缺。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同时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使学生学会“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思考与表达”。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善于提出有思维含量(高阶思维)的问题。

三是问题的探究性。如果问题琐碎、肤浅、简单,就不存在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意义。为此需要通过搜集资料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探究性。具体表现在问题的综合性、特殊性和规律性。如老舍先生的《猫》《母鸡》《北京的春节》为什么深受学生的喜爱,除了对事物观察细致独到、体会深刻之外,还有就是语言京味十足、风趣幽默,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读懂作者。

(2)筛选整理。搜集资料是一个针对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但仅有资料不一定就能找到问题答案。为此,就学生而言承担着学习搜集资料和运用搜集资料寻找问题答案的双重任务,整理资料是寻找问题答案的关键一步。

一是资料的相关性。如对作家创作风格和成就的认知,就必须研究作家的经历和心理历程,尽量搜集与作家相关的海量信息,并通过资料对接和深入思考,找准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按照信息的紧密程度排列组合。如此,才能客观公正地对作家、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是资料的准确性。资料的准确性是在确保资料相关性的基础上,从众多资料中进行主题筛选、整理组合、求证充实,做到以理服人,彰显正能量。

三是资料的条理性。条理性主要指有规矩、有章法、不混乱。条理性需要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来落实,如层次清晰、排列组合恰当,符合逻辑思维规律等。

(3)解决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获得感。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树立解决问题的勇气。人性的弱点是喜欢安逸而不愿接受挑战。为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向学生提出持续挑战的问题,鼓舞士气,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从而培养学生战胜挑战和解决问题信心。

二是端正解决问题的态度。面对新的问题是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的,需要在探索中、集体讨论中、反复实践中总结和提升而获得的。而其中态度是关键。如写好一篇游记,需要有出行前的“备课”,游览中的细致观察与发现,以及体验和感悟,游览后资料的整理、排序、润色,赋篇的构思,就是一种端正的态度。

三是监督解决问题的毅力。语文教学要创设学生大阅读的和谐环境;创设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挑战环境;营造交流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责任环境;努力创设学生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主动环境和监督评价的激励坏境,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毅力。

3.促進收集资料向搜集资料转化

收集资料和搜集资料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教材的划分与安排是必须的,但实际操作中不能截然分开,关键要做好收集资料与搜集资料的过渡衔接,促进语文素养持续提升。在这方面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好教材拾阶而上。

(1)做好衔接。收集资料转向搜集资料是一个衔接与转化的过程,教材在这方面作了精心安排。收集资料从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开始,前后经历收集传统节日资料、查查相关资料、记录了解到的信息、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展示活动成果;初步整理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国宝大熊猫;整理问题清单;整理观察日记;收集中国神话故事;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查找梅兰芳的资料、查找与延安相关资料帮助理解;查找身边纳米资料、查查资料了解航天领域成就、查找新闻(明确资料能帮助理解不懂的问题)。体现了由浅入深学会收集资料的整个过程。然后进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单元要素)”作了一个全面总结。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记录并把相近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既是一次收集资料要求的提升,又是为五年级上册进入向搜集资料转换的衔接。

(2)促进转化。收集资料向搜集资料的转化,不仅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资料运用的转换升级。为此,首先要利用好收集资料的基础,在最大限度内保证收集资料的渠道与方法,在此前提下顺利落实由资料阅读向运用资料的转化。搜集资料运用的前提是对收集资料阅读后根据运用进行筛选、整理和排列组合,达成解决问题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完成收集资料阅读行为向搜集运用资料行为的转化。

(3)确保提升。搜集资料目的是为了运用,也是收集资料向搜集资料的提升。为此,教材把难度相对较高的搜集资料放在五至六年级。同时在安排上更加体现出搜集资料的运用功能。教材的搜集资料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第四单元“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要素、运用)”、第五单元“搜集相关资料,介绍一种事物(运用)”、第八单元“查资料验证,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后,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及时对“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单元要素)”进行总结,为接下来指向运用的搜集资料留足更大的空间。指向运用的搜集资料的运用能力是一个人终身成长的需要,教学中要从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时机。设置综合课程,注重加强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与儿童经验的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帮助儿童形成并逐步提升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深度阅读,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强调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努力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需要在解决语言理解和运用问题中磨练。由收集资料向搜集资料能力的转化与提升是当下语文教学亟待落实教学改革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3~6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