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平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娱乐资源,再加上学生作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太少,导致了学生远离了名著的学习阅读,对经典名著不感兴趣。
激发阅读兴趣的主导应该是老师,而“读”的主体在学生。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以课本突破名著阅读
在课堂上,培养学习名著的兴趣,促进名著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课堂教学,带动课外阅读,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是抓好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或介绍作家及其作品的代表作,或某个方面知识或问题的悬念,或一段精彩的描述,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插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让学生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贤臣形象和刘备礼贤下士的明君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适当设置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对诸葛亮、刘备的认识实在不够,从而主动通读《三国演义》。几乎每教一篇课文我都会根据其内容、主题或作者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
二、以影视催化名著阅读
虽然影视作品并不能完全替代书本阅读,但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以提倡个性吸引名著阅读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去表达。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在阅读中,我只提了一个希望: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读书心得贴在书的相应位置,交给我看一看。同一本书在不同学生眼里本有不同意义,读书心得激发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热情。在这些“粘贴式读书心得”里,学生充分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名著的阅读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以成果展示激发名著阅读
我们可以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举办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的舞台,以此來推动名著阅读的深入。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开展朗诵比赛、“课本剧编排”、即兴演讲等。在读了某部名著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对名著的认识和看法,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思想和认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对名著的认识。
还可以开辩论会,例如: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地读。
再如,读书笔记展评,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每隔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进行读书笔记展览,通过学生们的相互参观,又达到了经验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接触名著、阅读名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激发阅读兴趣,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也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