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 “三三三” 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2021-12-18 02:26顾海燕胡婷婷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高校

顾海燕 胡婷婷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模式是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原则、矛盾、理念”等方面,提出高校“三三三”协同育人模式,丰富教育获得感内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2-006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协同育人模式提出了要求。建构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共同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呼唤,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关系性范畴,高校内部各单位的成员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共同参与教育过程,且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统一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面对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只靠思政课教师或学工人员“单枪匹马”式的工作无法达到教育目标,也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只有调动多方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才能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和错误思潮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心理矛盾突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具备整体育人效应。共同体内的各个成员根据“十大育人”体系所对应的具体实施内容和任务,一体推进思想引领、社会实践、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工作,努力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格局,使学生在校期间每时每刻都受到教育、经受锻炼、提升素质、增长才干。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工作系统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十分必要。各部门须厘清本单位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职责,搭建环环相扣的责任链,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推进党政、学工、教学、宣传等各部门协同合作,将课内的知识教育、技能传授与课外实践的知识内化、技能实践强化、价值引领等功能深度融合[1],促进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各种育人资源和要素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激活育人链条、释放育人活力。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具有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特点,需要各部门各环节通力合作、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教育目标与效果。目前高校不同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不同方面和性质的工作,例如班主任、辅导员、团干部承担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与思想引导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宣传部门承担理论宣传与网络教育工作等。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了育人工作,但又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情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没有真正得到实现,教育实效性较弱。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较弱,教育主动性不强

目前,高校少数教师及部门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视了每个教师本身和高校整个系统对培养大学生政治修养、思想教育的重要价值及关键作用,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务虚”,他们只要讲好专业课程即可,不能真正落实好课程思政,个别教师甚至存在着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或错误观点的现象,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些管理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同步安排同步部署,工作联动和协调配合不够,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尚未形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多于“实”,教育實效性差

当前,各高校都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工作中,但实际落实欠佳。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依然局限于思政课、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学习少;二是在实际工作中,融入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实效性较差,很多学校的课程思政还停留在比赛、课题等层面,形式大于实际;三是教育主题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紧密,面上教育多,点对点针对性的指导不到位[2];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研究不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三、高校 “三三三” 思想政治共同体育人模式构建分析

(一)遵循三个原则

1. 系统整体性原则

只有有序配置和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旨在改变教育中各个要素的独立状态,找准各个元素自身的践履路径和方法,整合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避免“十大育人”体系之间的“孤岛效应”。比如将学校、教师、家庭、课程等思政政治教育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同时主动对接社会、政府,从单线式教育转变成多要素、多层次的多维式教育,发挥各地各类红色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之中的育人价值,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2. 主体多元性原则

学校、家庭、企业等都是育人主体,承担了各自的角色责任。思政课教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讲道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专业课老师可挖掘专业课程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机械专业的课程中可以体现中国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既是价值观,又是方法论。班主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育人主体,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4]。家庭及企业作为非学校育人主体,可联合学校共同搭建育人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3. 客体主动性原则

青年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受个体需要、兴趣及价值观的推动和支配,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经验和情感因素也会制约学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某个知识点,但学生毫无互动、神情漠然,反映了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发展特色,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来设计教学内容,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生情感交流、学习互动以及其他综合互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更体现为一位协助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育获得感内涵才会更加丰富。

(二)处理好三种矛盾

1. 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矛盾

教育的主客体是教育中最常见的矛盾体,受长期单线灌输式教育关系的影响,往往出现教与学、师与生相分离的问题。高校教育主体首先应当从自身出发,加强理论道德修养,提高人格魅力,树立美好的教师形象,获得学生好感与信任;其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贴学生实际需求,走进学生“朋友圈”,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发展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运用网络技术,制作传播更加贴近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形成网上网下育人合力。

2. 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矛盾

思与行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点。“00后”大学生成长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的历史时期,他们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但部分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实践中存在一些偏误。比如在自身现实困难的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一些学生表现出了心态浮躁、行为躁动的现象。因此,要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知行不一等问题,一方面要发挥思想政治主阵地的育人功能,内化“思想”,另一方面要重视生活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外化“行为”。

3. 教育与管理之间的矛盾

教育和管理形成统一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工作中,专业课教师重教学、学工系统重管理,其他部门处在边缘外,没有形成联动效应。但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从目标来看,我国教育方针决定了两者的目标都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从关系来看,管理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管理的保证。要想使青年大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接受教育和参与活动,不仅仅要发挥教育本身的作用,还必须依靠管理的外在约束力。同样,发挥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制约作用的前提是要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觉性。

(三)树立三个教育理念

1. 树立师生共同体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活力

教师作为师生共同体的教育主体,可以成为以下几种角色:一是传授者,各专业教师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二是引导者,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并创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形成有效沟通和对话,从而进行引导和教育;三是支持者,抓好学生兴趣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获得感、成就感,建立学习自信。

2. 树立多元培养主体理念,实现齐抓共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各类教育主体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学工系统及管理人员等都肩负着育人使命,应主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整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现齐抓共管。具体来说,一是高校党政领导要牵头优化顶层设计并做好考核工作;二是相关教育主体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三是加强家校联动,发挥好家庭的作用;四是发挥社会育人责任,与高校共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实践机会和环境。

3. 树立环境育人理念,强化教育效果

高校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优秀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发展。高校除了要开展传统的主题团日教育、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各类活动,还应在重大节日节点,以学生喜聞乐见的方式开展高雅音乐会、经典故事传颂会、优秀文化作品展播等活动,加大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培养,形成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可开展学生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和谐校园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四、结语

高校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三三三”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企业和家庭等主体协同育人,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合力,其实践性与生活性能更好地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力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楚君,黄文韬. “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51-59.

[2] 田兆富. 高校二级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 决策探索,2018(04):55-57.

[3] 谈传生. 高校“三全育人”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主旋律[N]. 湖南日报,2020-04-30.

[4] 张润杰,齐成龙.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 人民日报,2020-02-20.

[5]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8).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8/c_1124250386.htm.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高校
航空集团公司共享式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