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为本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2-18 02:32刘扬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组工作教学改革

摘  要:能力为本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改革,即以小组工作实务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案例引入、课堂实练、实践操作、走向社区、结果评估等教学方式,尝试构建以“方案设计+实践记录+督导评分+理论综合”为主体的教学评估体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目标是在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提升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社会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专业实务人才。

关键词:能力为本;小组工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122-03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对高校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提高,只有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与要求。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工作”的教学模式逐渐固化,缺乏创新,以知识为本的培养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有必要进行适度的改革。

一、“小组工作”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

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下,理论知识的累积与测试成了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此种以知识为本的培养体系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有实践相辅,但依然略显单一和不足,课程设计偏于理论化,考核模式过于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缺乏能力型导向。

不少专家学者对社会工作相关课程进行了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的研究。黄春梅指出小组工作的实践环节应包括课内模拟与课外实践[2],在教学模式上融合参与互动和亲身体验,以实现提升实务能力的目的。郭一建认为,小组工作课程实践应倡导“行动中学习”的理念,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

通过对不同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了目前的社会工作专业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失衡现象,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这些措施和方法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实务能力的训练局限于课堂模拟。无论是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还是体验观察,均为课堂中的短時模拟训练,无法真正帮助学生体验乃至操作真实的专业服务。二是专业实践与理论教学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在现行的授课模式中,专业实践课时间分散,致使学生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考核模式的单一性直接影响教学模式的理论化偏向。理论考试依然是各高校的主要考核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偏向于理论讲授,只为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期末考核,考核模式过于单一。

二、以能力为本的“小组工作”教学改革过程

以能力为本是指围绕职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体系。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特别是针对社会工作这类实务性、应用型较强的专业的教学改革[4]。小组工作课程因其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对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 案例引入,理论建构。案例的真实性及可控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潜在的工作情境,并学习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同类问题的方法与技巧,通过案例引出指导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工作模式,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方法、技巧的理解与掌握,构建个人理论体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5]。

2. 课堂实练,观察反思。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以本班同学为服务对象,运用需求评估、组员招募、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具体实施、总结评估的小组工作方法与流程,进行小组带领的实践练习。

3. 实践操作,督导随行。为了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本研究从齐鲁师范学院2019级新生中挑选了不同专业的学生作为潜在服务对象,以项目化的形式,策划大学新生适应性小组工作坊。任课老师作为督导,通过现场观察,观看视频、小组记录等方式对小组工作进行全程督导,帮助学生提升实务工作的服务能力与创新能力。

4. 内外结合,走向社区。本研究充分利用专业与JN市多家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建立的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在学生基本掌握小组工作的理论与方法,让学生进入社会组织进入社区进行专业实习,在职场环境中检验与锤炼个人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为真正走向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总结评估,过程考核。学生需要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总结,运用前后测问卷调查、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等方法进行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以全面总结服务的成效。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以及在实务工作中积存的各项工作资料,设计一套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标准体系,包括考核认知能力、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能力为本的评价模式建构

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评价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习的结果,强调学生所具备的小组工作专业服务能力。本研究尝试构建“小组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评价体系,改变目前教学效果考核以“平时考察+理论综合(笔试)”为主的评价体系,尝试构建以“方案设计+实践记录+督导评分+理论综合”为主体的教学评估体系,从而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方案设计。设计小组工作服务方案能够考查学生的需求调研能力以及对专业理论的掌握与运用程度。在小组工作的课程改革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在学期中撰写两篇小组工作服务方案,第一份为以本班同学为潜在服务对象的服务方案,第二份为以大一新生为潜在服务对象的服务方案。对服务方案的考核主要包括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收集的资料、资料分析报告、服务方案等。

2. 实践记录。小组工作服务的过程记录,能够帮助学生思考作为小组活动的带领者或参与者,自己的“表现”如何。通过反思,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如何带领小组,以提升自身的实务工作能力。对实践记录的考核主要是要求学生在每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及时整理和评估本次小组活动的经验得失,撰写小组活动记录和评估总结报告。

3.督导评分。督导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当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来说,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尚不全面,导致在进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见很多意料之外的困难和问题无法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寻求督导的帮助与支持。督导主要以任课老师为主,通过对学生小组服务的现场观察或者查看录像和文字资料,对学生在带领小组服务过程中的操作问题以及在小组结束后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4. 理论综合。对小组工作理论的考核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和工作模式的掌握程度。对理论的掌握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需要活学活用,因而在考试中,考试题目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既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悉程度,又考察了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能力为本的“小组工作”教学效果评估

(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效果

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中“能力”是指胜任职业工作的职业能力,它不是单一的一种岗位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6]。以能力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使其适应和具备应对不同职场环境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练→实践操作→走向社区”的递进式训练,帮助学生逐渐深入、熟练的理解和掌握小组工作的实务工作技巧与方法,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职业岗位打下坚实的综合能力基础[7]。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不会只专注于理论方法而疏于专业实务能力的提升,也不会因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而导致理论知识的匮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之间实现了动态平衡。

(二)学生对以能力为本教学模式的反馈

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因其创新性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模式,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惯习,深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以下是本研究对学习“小组工作”课程的部分学生关于能力为本教学模式的简单访谈纪要:

学生一:“相较于以前的课堂授课模式,更喜欢这种(能力为本的)方法。在这课上,通过带领和参加不同的小组技能训练,对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原则、方法等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自己能够完整的策划和实施一个小组服务。”

学生二:“作为大一新生适应性小组项目中的一个小组带领者,从最开始的需求调研到最后的结果评估,整个过程最大的感受就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虽然我知道他们是学校大一的新生——从前期心理的不安和紧张感,小组中期逐渐熟悉后的放松与适应,到后期总结评估时的成就感,这种心理变化过程是在教室学习所难以达到的,通过带领新生適应性小组,也让我基本掌握了“小组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技巧。”

学生三:“这种边学习理论、边动手操作的模式,真的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前的课程上,理论学习都是最枯燥乏味的部分,抽象、晦涩难懂。现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没有理解的概念、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有了新的体会和认知,为了开展实践,我们小组团队从图书馆借了好多书进行了研究和学习,提升了我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四、能力为本“小组工作”教学改革总结与反思

作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工作方法之一,“小组工作”的教学不能固守于传统的方法,实务工作能力的获得仅仅靠老师的“讲”是难以实现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讲中做,做中学,学中研”,既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获得,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进行“小组工作”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在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改革中,因为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小组工作服务,由于理论知识并未全部讲解完,学生需要主动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各项操作规范和流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且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知,相较于被动学习,学生更好地掌握了相关理论和方法。

(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环节,学生普遍表示既听不懂也记不住。而在能力为本的教学改革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所有的实践方案的设计以及服务模式均以理论指导为前提,真正做到了用科学的方法为有需要的社会群体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研究和学习理论方法和服务技巧,逐渐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考核模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构建以“方案设计+实践记录+督导评分+理论综合(考试)”为主体的教学评估体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专业实践成为考核的主要部分,要完成好专业实践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运用到社会工作专业多门课程的众多知识和理论,需要学生更加广泛地学习才能够顺利推进小组服务,因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以能力为本的“小组工作”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到考核模式的多角度改革,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组工作的服务方法和技巧,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与肯定,教学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可以作为社会工作部分方法课程的改革方向,培养更加适应职场要求,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的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EB/OL]. (20119-01-1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 176/201901/ t20190129_368518.html.

[2] 黄春梅. “小组工作”实践教学中的“参与、互动、体验”[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2):107-108.

[3] 郭一建. 小组工作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2014、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04):61-62.

[4] 苗春凤. 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研究[J]. 社会与公益,2020(03):13-17.

[5] 周巍,李开. 案例教学法在《小组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法制与社会,2019(35):200-201+208.

[6] 曹海英,马海燕. 能力为本的高职《小组工作》教学研究和探索[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5(04):117-120.

[7] 苗春凤.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小组工作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7):118-124.

(荐搞人:邱珊,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基金项目:齐鲁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知识为主到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小组工作》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g201906)。

作者简介:刘扬(1987—),男,硕士,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老年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小组工作教学改革
“筑梦成长”高校贫困生小组工作援助计划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小组社会工作游戏带领的几点注意事项
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