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学习效果促进研究

2021-12-18 02:32刘金妹顾陇张思瑞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学习效果

刘金妹 顾陇 张思瑞

摘  要: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下,高校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教师只有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层次,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构思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环节,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程效率和教学效果。本课题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为研究模块,以16位2020级本科生为研究主体,探讨如何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分组讨论模式、议题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营造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意义重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关键词:学生中心;分组模式;课程效率;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010-03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强调课堂教育中对“学生本位”思想的贯穿,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始于课堂教学,应该确保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和充分参与[2]。课堂教学如何改革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能够得到调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实现?此形势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解决了一定的问题。

在“以人才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重视的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从已有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任务和项目形式能够在翻转课堂中逐步得到推进,在教的过程中实现学,同时在学的过程中实现练,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能力,可以明显地提升学习效果。但是通过讨论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强烈地依赖于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开创一种有效的交互氛围[3]。个体心智的独特性在交互式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体现,即互动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扬弃的动态过程,使得个体彼此之间互动发展、创造,使得个体的认识、情感和逻辑等人格特性得到推动和发展。多元化的互动对象、互动方式以及活动场景使得互动过程具有显著的多元性特征。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伴随着吸收与同化过程,即对学习或者谈话内容进行剖析、理解,从而吸收为我所有。基于主体的认知和知识基础,使得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选择性。因此,在讨论交流中,主体选择性地获取自我完善与发展所需的信息,实现同化与发展。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互動交流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这使得教师处于交流的主导者,学生则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一方。打破传统线性单一的互动模式,倡导互动模式是教学主体化的一个策略。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甚至学生与资源都可以成为互动活动的客观对象。形式上可以是教师、学生,资源(包括文本资源、环境资源等)三者之间全方位的全面合作交流[4]。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而教学过程的设计有赖于对学生学情的清晰分析。对于往年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内容中较难讲解的部分或者晦涩难懂的地方需要下大功夫进行钻研,设计出便于理解的讲解方法、知识点的切入方式、便于接受的课件形式设计等等,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层次之后,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才能基于学情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构思好每堂课的教学活动,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程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在翻转课堂讨论中,具体到分组模式、议题内容等,如何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发现者和学习伙伴,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5]。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2020级学业指导班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学生人数为16人。

二、研究内容

对“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内容部分进行分组讨论。讨论前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发放学习资料,说明学习要求,学习方式,讨论安排。课堂学习结束,在课堂讨论中检查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通过“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形式进一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分组方式的学习成效。通过使学生有所“知”也有所“思”,实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摸索课堂讨论模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找出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讨论方法。研究思路是:教师课前引导—分组—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初步鉴定和评估—个体与老师一对一探讨—完整鉴定和评估。

研究方法如下:

(一)教师课前引导及分组

首先依据规定的教学内容,设置研究题目,通过抽签、自我组队的方法,结合老师根据学生学情所做的分析(主要是学科背景)进行分组。每组6人左右,选出一位小组长。每组发一份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课后进行调研并准备交流讨论的内容。

这里需要规定交流的方式为每组汇报8分钟,由组长到组员依次汇报,组内每人报告时间自己定,组内成员可以相互补充。教师最好就研究内容给出关键词,分配到各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以书面化的具体任务的形式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弱化学生推却、懈怠,偷懒的心理,强化学生完成任务的使命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往训练中存在的机会不均衡现象也能够通过这种细化任务的方式得到避免。

(二)集体讨论

按照预先规定,各小组首先就各自学习内容进行报告,每位组员报告完成后,小组长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总结,然后所有学生就自己所听所学提问讨论。每组讲完,教师进行点评。所有小组讲完之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评和评比,形成竞争环境,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开创一种互动活动,通过设计互动活动,营造适合锻炼的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充分参与的积极性。其中,不仅有师生间的互动,还有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沟通。在“互动”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促成互动活动的功能,教师先启动,引导学生的“互动”。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与实践中,教师做好牵引工作,使学生彼此间能够达到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并最终实现思辨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得的目的。最怕出现的一种状况是:集体讨论中,学生回答不出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者无法完全理解问题的关键,不能准确把握要点而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应出面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问题所在。只有顺利解决问题,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才会提升,才会更乐意参加讨论。

(三)一对一讨论

每人3—5分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就自己所调研的内容展开讨论。由于学生类型不同,在集体讨论过程中会出现表达内容与实际掌握知识不对等的情况,在一对一环节,教师可以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降低学生的防备心里,使他们能够轻松地、自信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思,学会并习惯展示自己,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局面。

与擅长思考的学生交流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应建立在学生前期学习知识上,使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知识体系,结合自己经验,经过分析、推理、思考就能得到一定答案,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启发促进学生思考。某些学生可能内心里渴望表达,可是缺乏自信,或者逻辑性较差,无法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教师可通过层层深入的方法,由简及繁,由浅及深,通过多次引导,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具体、形象的事实材料使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加深学生的印象,打开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差异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自身条件和环境的不同使得学生对同一概念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在听到教师的问题时,反应敏捷的学生能够立即作出回答,反应较慢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不一定能够给出完整回答。这就要求教师在鼓励表现出色的学生的同时还要充分激励发挥不好的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来使他们的脑子运转起来,展开思考和分析,使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促进学生的智力發展。

(四)教师对讨论课学生所学内容进行鉴定和评估

根据学生在集体讨论和一对一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前期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等,从而指导后续的讨论,辅助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通过对每个学生以及各个小组表现的分析,找到研究题目对学生表现的影响,找出学生个体状况对分组讨论环节的影响,为制订有效的分组讨论环节提供指导。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理论内涵博大精深,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思想,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来摸索和积累。在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仍然离不开对学生学情和心理特点的深入分析与思考。本课题充分利用学生求新、求短心理,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结合一对一汇报模式,调动学生去接受、理解信息的愿望和兴趣,培养学生自发地回答问题的意愿和乐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充分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分组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为不断改进分组讨论模式提供实践指导。这种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恰当有效的小组讨论和交流方式展开学习,增强了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交流能力、对问题的反应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增强了逻辑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刘瑞国. “以学生为本位”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2):67-68.

[2] 左英. PCK视角下学生本位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 实验教学研究,2017(07):29-31.

[3] 杜久升,景海涛,王莉. 大四专业课学生本位教学模式探索——以3S为例[J]. 测绘工程,2017,26(10):76-80.

[4] 柳清秀,张朗,袁芬. 高校教师以PPT授课时运用传统板书的结点探讨[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26(06),90-92.

[5] 粟海波,黄炜,余利红,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大学教育,2019(08):90-92.

(荐稿人:崔暖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高性能可穿戴式微能源器件中层间界面调控机理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JQ-20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金妹(1988—),女,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功能纳米器件;顾陇(1989—),男,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功能纳米器件;张思瑞(1990—),女,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铁电薄膜微结构。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学习效果
基于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量化的课程考核研究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线上网络课程学习效果调查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课堂模式探讨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教学设计从“抽屉”走向“学生”的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