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秀 梁谦 尚国秀
摘 要:水工建筑物课程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是直接检验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因此,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对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了改革研究,通过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见习、必选三课程设计、水利行业学科竞赛、企业生产实习等循序渐进的学习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课程见习;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生产实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143-03
水工建筑物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课程,主要讲述各种农田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制图、水力学、土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水文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理论基础知识,结合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环节,解决水利工程中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能力。
在普通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课程中,水工建筑物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工程经验缺乏、课程设计内容与实际脱节、过程管理不严等问题,董玉文[1]针对上述情况,对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提出了改革措施,通过青年教师下基层,以实际工程为依托,课程设计命题多样化、加强课程设计过程管理、建立综合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措施,在有效杜绝抄袭现象、强化工程实践训练、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水工建筑物是一门知识面广且综合性强的课程,在课程设计阶段,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没有清晰的设计思路,另外,初次接触设计,还存在对参数选取不确定,导致计算量过大等问题。周青云[2]对水工建筑物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更新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计算软件教学、采用水利工程真实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等措施,使学生学会使用基本水工建筑物计算软件,缩小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距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水工建筑物教学方法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配以课后习题及相关课程设计模式进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过程比较沉闷。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和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学”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意识;教学形式和实践环节比较单一,课程内容抽象难懂,不易举例,课堂气氛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空间想象,学生自身对学科前沿知之甚少,且缺乏专业工程理念和最新工程技术的内涵,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研究课题[3],本文对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二、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内容
(一)进行模块化授课
依据教学大纲内容,分析教材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掌握重力坝、土石坝、溢洪道、水工隧洞、水闸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推动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因课制宜选择授课内容,利用当地现有水利枢纽优势,采集具体图片,以多媒体配合板书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并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对重力坝模块、土石坝模块、水闸模块这三大模块进行重点讲授并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拱坝、岸边溢洪道、水工隧洞等课时弱化,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参与专业见习但不进行相关课程设计。
(二)组织学生课程见习
利用张掖本地现有水工建筑物的优势展开课程见习。在每一个模块理论学习结束后,由专业教师带队,利用一天时间进行现场课程见习,对水工建筑物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在重力坝枢纽实践中,了解坝顶构造、挡水坝段、溢流坝段、护岸、廊道等工程及其功能;在土石坝枢纽实践中,了解土石坝坝型、坝顶构造、马道、上下游护坡、溢洪道等工程及其功能;在水闸实践中,了解闸墩、平面闸门、弧形闸门、闸室构造、工作桥等工程及功能。百闻不如一见,解决了教师在课堂上对构造的抽象讲解,也增强了学生对不同水工建筑物的深刻理解,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难以想象水工建筑物的难题。
(三)开展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学生返回教室,结合理论和课程见习,开展相关课程设计,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现场等方式指导学生及时解决课程设计中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创新思维,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达到人人皆学,人人乐学的效果,完成课程设计。
(四)运用必选三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设计由传统的三选一题目(重力坝、土石坝、水闸)转变为必选三课程设计模式,每个模块教学实践结束后,进行模块设计,提高学生动手动腦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不同水工建筑物的具体认识和独特见解。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中都喜欢选择自己曾经做过的、颇具兴趣和有一定学习实践经验的相关题目,一般不会选择没有做过的题目,因为困难较多,对知识点掌握深度不够,为此,必选三课程设计模式为毕业设计选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五)优化课程设计内容
必选三课程设计如果完整设计,内容较多,要学生完成就显得工作量很大。因此,对设计内容要进行优化。重力坝设计省去水文调洪演算计算部分,重点进行重力坝剖面设计、荷载计算、荷载组合、强度和稳定计算、溢流坝剖面和消能设计及计算;地震力计算、地基处理、边坡处理作为选择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土石坝设计省去水文调洪演算及溢洪道设计,溢洪道构造设计及消能计算以课后习题进行练习,重点进行土石坝剖面设计、渗流计算、稳定计算;土石坝坝基处理、岸坡及两岸建筑物的连接作为选择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选择设计。水闸设计省去水闸的总体布置、水闸结构设计,重点进行水闸水力计算、水闸防渗排水设计、消能防冲设计、闸室的布置和构造设计;闸室的稳定分析、沉降校核和地基处理、水闸与两岸的连接建筑作为选择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选择设计。
(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水利行业学科竞赛作用
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在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水工建筑物构造和设计会有独特见解。在两届学院和全国举办的水利创新大赛中,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启迪智慧,迸发思维的火花,学科竞赛是“苦”与“乐”交织并行,在学与做之间保持平衡,多读书,多研讨;在多维的探索里寻找创新的方向,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同时又互相帮助,集思广益,锻炼团队创新精神,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购买材料、制作模型、水利实验、采集数据、整理材料、组织竞赛,主动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全方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协调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形成“解惑—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5]。
(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巩固学生对水工建筑物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学习交流促发展,校企合作育新人”为主题,执行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在为期42天专业生产实习中,学生进入不同单位进行多样化实习。在企业一线现场工程师的带领下,从各个环节进行实习,敢问、敢想、敢做,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通过认知实习—理论学习—模块课程见习—课程设计—企业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大赛—毕业设计,以实习—理论—实践—训练—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践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循序善诱、全程覆盖、分层递进式的培养思路,符合新时代新工科专业人才的要求。
(八)改革实践成绩评定方式
实践成绩(100)%=课程见习(20)%+平时答疑(30)%+课程设计内容(50)%,此评定方法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实际能力。
三、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的亮点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授课过程中寻找“触点”和“融点”,自然和谐生成,不违背规律,不拔苗助长,教学方法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通过隐形渗透、缓慢融合的方式,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协同进步,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需要突破几点。
第一,以培养创新应用型农业水利工程人才为目标,打破传统教师灌输型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模式,坚持从同质化人才培养向个体化人才培养发展,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创意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为导向,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学生身心素质养成的各个阶段,实现教育全覆盖,师生共提高。
第二,课程设计优化,解除原来三选一题目,采用必选三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运用老师指导、互相配对、学生主导的实践训练方式,给予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发挥的环境。结合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点燃学生好奇的心灵之火,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将课程设计中发现的创新亮点作为水利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立项课题等题目,学校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多方位发展,给予相关经费支持,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第三,在新时代新工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增加模块课程见习环节,彻底解决学生对抽象水工建筑物的形象化认知想象能力。“纸上觉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知见习时间在大一第二学期,专业课还没开始,学生进行认知见习是对水利枢纽整体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开始上水工建筑物课程时,学生对细部构造并不清楚,因此,实施模块化课程见习是能最有效地解决课程设计中具体问题的办法,耗时短,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水工建筑物教学从单一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与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教学有效地指导和引领实践环节,借助大学生水利创新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等实践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中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研究,既能够使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环节更好地衔接,又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都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院2019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本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玉文,苏琴. 面向“卓越计划”的水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9(19):115-116.
[2] 周青云,韩娜娜,孙书洪,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工建筑物综合设计[J]. 教育教学论坛,2016(35):148-149.
[3] 张萍,王煜,卢晓春. 慕课时代“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思考[J]. 课程教学,2015(03):88-89.
[4] 梁丽青,殷飞,罗春艳. 模块化教学在《水工建筑物》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20(08):179.
[5] 刘喜峰,梁丽青,胡宇祥. 《水工建筑物》课程实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J]. 科技风,2019(29):71.
(荐稿人:肖让,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2020年河西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水工建筑物》课程在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HXXYJY-2020-23)。
作者简介:李军秀(1984—),女,硕士,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工结构;梁谦(1985—),男,碩士,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工结构;尚国秀(1989—),女,硕士,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