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整合教材初探索

2021-12-18 19:45:42梁晓丽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7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双减

梁晓丽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如何真正实现课堂高效?笔者认为,课程整合不可或缺。整合,其要义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具有新价值的一个整体。实施课程整合,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途径,也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瘦身。

关键词:双减;课程整合;文本建构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7-298

今年下半年国家推出“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为响应这一政策,国家支持、鼓励和推广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更要立足课堂,追求高效。

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每节课若面面俱到,就容易千篇一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程整合无疑是一项创造性劳动。课程整合,会倒逼老师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提取、思悟筛选课文的重难点,并积极地选择新的教学突破口,教学形式会趋于简约与多彩。同时课堂教学问题性更强,课型更多样,学生更易接受。

笔者在这几年的摸索中,也深有同感,故特来谈一下我整合教材的几种粗浅的认识:

一、同类整合作比较,求同存异效率高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是研究性的阅读方式,这种探究式阅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其特有的反差性和鲜明的对比中,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笔者在讲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歌时,为让学生了解艾青诗歌的特点,我把《我爱这土地》与余光中的《乡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都是一致的,而且在意象选择都很有特点,但是前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后者语言整饬,富有建筑美、音韵美与节奏美,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以后,学生能明显地发现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语言风格上的特点,从而牢记艾青诗歌长短错落、散文化、口语化的特点。

当然,比较阅读还要学会异中求同。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编者只所以把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酬》、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编在一起,是因为这三位诗人在面临挫折与困难时都有着豁达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让学生领悟这种精神,更容易提升他们直面挫折的勇气与信心,这一点在课后习题中也见端倪,所以我带领学生学完这三首诗歌时,就把这三首诗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异中求同,梳理这三首诗歌的共同点,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启迪。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阅读,会对探究式学习产生更大的助推力,也会让老师更好地整合教材,选准教学切入点,打造高效课堂。

二、单元目标巧分散,一课一得有妙招

单元目标上的语文要素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是如果课课都讲,势必减缓教学进度,学生苦不堪言,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举一反三”的本领,让学生的学习向宽度、深度、广度迈进,单元整体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所以笔者在整合单元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单元为单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角度开始创立自己的单元整体课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本单元单元目标也围绕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三个维度而设计,但如果每一节课都围绕这些去讲,势必会一道汤结束,学生听得浑浑噩噩,老师讲得口吐白沫,效果也微乎其微,因此笔者是这样分散细化教学重点的:

因《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形象最为鲜活,所以我以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为突破点,进而理解文中的对比手法,感受故乡的变化,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教学重点。《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主旨非常好了解,关键是本文的叙述视角很特殊,主要人物、线索人物的辨别也是重中之重,所以我把体会叙事视角的好处及主要人物的辨别作为教学重点。《孤独之旅》我则结合阅读提示把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主要人物的辨别当做教学重点。这样各有侧重,一课一得,聚焦点变小,更容易讲透学透。

当然对教材的整合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联系不应该是牵强的,应该是有相互关联的,应该存在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简言之,整合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换言之,凡是有利于学生学的整合才是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必要的整合。

三、以文带文强阅读,文本建构很必要

所谓“以文带文”,就是在一堂课里,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精读一篇文章外,还略读、瀏览一篇、两篇甚至多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阅读量大,教学密度高、节奏快,效率是传统语文教学的2——5倍。

笔者在讲解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时,紧抓一个知识点“如何把握议论文中的关键句”这一阅读技巧,我设计了《敬业与乐业》《怀疑与学问》《论教养》三篇议论文,精读《敬业与乐业》,让学生明白都有哪些是关键句,怎样抓关键句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课堂动静相宜,学生在尽兴阅读时批注关键句子,理解更为深化。

笔者在讲授诗歌时,还会采用诗歌联读的方法,比如在讲解曹操《观沧海》时,补充了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这两首诗歌,除了扩大学生的诗词积累量外,笔者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初衷是让学生去了解曹操的刚健不息的生命力量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而这也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的特点。

解读教材是设计教学的前提,重构就是组合,可依照文体、教学重点、语言风格、相同感情等文本因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既锻炼了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又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文本呈现开放式的特点,发挥语文教材的最大权威性,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初探索,随着对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还有自身在这方面的最新思索和纵深研究,一定会有更加全面的整合教材的新发现。

总之,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精神实质,高屋建瓴、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整合,有利于引领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规律,从根本上优化课堂结构,收到精学质优之效。

参考文献

[1]卢万福.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的整合[J]. 科幻画报(2):2.

[2]刘琦. 核心素养背景下,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策略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1.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58:50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