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院村的民间戏神信仰

2021-12-18 09:15赵琪伟
寻根 2021年6期
关键词:二郎神戏班陇南

赵琪伟

戏神是戏曲界所信奉的行业神。多样性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特征,在戏神信仰上亦如此。

《中国戏曲志》记载,全国各类戏曲依剧种、师承和地域,祀奉戏神各有不同。南方许多剧种如梨园戏、莆仙戏等尊奉田公元帅为戏神,广东海陆丰的西秦戏和陕西西路一些皮影、木偶剧种祀奉庄王(庄宗)为戏神,晋东南祀奉咽喉神,南京祀奉管仲,等等。

陇南的地方戏剧文化发达,有武都高山戏、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腔、陇南高山剧、三仓灯戏等。此外,还有木偶戏、南木特藏戏、秦腔、川剧、眉户剧、陇剧等。

陇南戏神信仰与陕西西路同属一个体系,祀奉庄王,以庄王为戏神的有楚庄王、后唐庄宗、妙庄王等几种说法。但在陇南,庄王约定俗成为妙庄王,这与当地流传妙善公主的民间故事有关。当地民间说唱文学《香山宝卷》和民间戏曲故事《火烧白雀寺》记载,陇南古有西峪国(也有说是西犬丘兴林国),国王名曰妙庄王,其三女儿妙善公主一心向佛,历经多重苦难,最终修得正果,度化众人。妙庄王受妙善公主感化,举国向善,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明君”,后来被当地人尊为戏神。

据《陇南市志·地方戏曲篇》记载,过去每年腊月二十三要过庄王神会,戏班俗称“过年”。一是纪念庄王爷;二是临近春节,当别人都在家过年的时候,戏班就开始忙了,于是借祭祀戏神,艺人们也提前过个年。对于民间戏班来说,祭祀祖师爷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旧时每家戏班都奉有“庄王像”,有木雕的,也有画在布料上的。举凡有演出活动或戏班有重大事项,都会把“庄王像”请出来,戏班成员人人要顶礼膜拜,祈祷保佑戏班平安吉祥,诸事顺遂。凡戏班“换季”(即改换领班),或者重新组班,都要举行请“庄王爷”仪式。戏班和演员遇到什么困难,要祈求“庄王爷”护佑解决。艺人们犯了班规,也要在“庄王爷”前请罪。“庄王爷”不但是支配艺人思想行为的无形力量,似乎还成为戏班和艺人中间的重要成员。

与众不同的是,陇南市武都区三仓镇闹院村的戏神信仰自成体系,包含着诸多村民独特的文化元素,集神圣性和世俗性于一体,活态传承数百年,别具特色。

闹院村地处武都东南,距离县城114公里。全村有230多户近千人。由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古老的民俗文化及相关遗存得以较好地传承和保留,地方传统戏剧的表演和当地的民间戏神信仰也不例外。在当地百姓的观念中,要获得神灵的欢心和护佑,除日常不间断供奉丰盛的祭品外,在祭祀活动中上演戏酬神娱神是与神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演戏实行会首制,由村民轮流当值,村民凑粮凑钱,用于演戏、羊皮鼓舞祭祀等酬神活动的各项开销。一些中老年人平日外出打工,年关便要回家给神扮戏演戏,这种坚持在当下是不多见的。

闹院村表演的剧种叫三仓灯戏,又名三仓花灯戏,其名称与表演时“迎灯”的习俗和戏台前所挂的两个大花灯有关。三仓灯戏作为当地老百姓喜爱的传统戏剧,讲究多、场面大,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三仓灯戏前后要经过议事、排演、搭台、迎灯、唱戏、送灯等环节,一直到正月十六才宣告结束,是当地民众人人关心、集体参与的一项重大民俗活动。三仓灯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有“十二花梅”“颂寿元”“怀胎歌”“妹儿回娘家”“送报条”“献莲花”“打彩”“闹五更”等曲目,唱腔或慷慨激昂,或哀婉凄楚,个性特色鲜明,当地群众百看不厌。

闹院村的灯戏表演历史悠久,戏班保留了一些戏衣戏帽、木雕古灯笼、木雕古太师椅、木雕古狮子和刀剑锤矛等道具以及鼓锣琴等器乐。闹院村表演的戏剧曲目,经老艺人口述的腹本戏和现存的手抄戏剧本有40余部,目前能完整登台演出的有31部。其中祖传剧本18部,当地人称“杨家河十八部大戏”,分别是《回荆州》《五子貴》《麒麟山》《郭暧上寿》《辕门斩子》《破洪州》《劈山救母》《临潼山》等。另有《铡美案》《二进宫》《四郎探母》《古城会》《穆桂英下山》等13部新增剧目。

闹院村祀奉的戏神是一个布艺玩具,村民称太子爷,是村神二郎爷的化身,也是村上唱《二进宫》等需要怀抱婴幼儿出场剧目时演员所用的道具,平时坐在村庙二郎爷神像的脚下。一般在每年正月初六从二郎神庙接到戏楼,安坐到戏楼后面放置演戏服装道具的屋子里,不供奉香火。如有村民求子、求财、求功名,或因疾病、家业不顺等向二郎爷许有神愿,则在村里演戏,过会期间将太子爷“请”回家中敬奉一天一夜,然后“请”回戏楼。村里的演戏班则编排给这家人唱一折保太子登基的“愿戏”,这家人留戏班演员吃一顿便宴,以示安人谢神,了却人和神各自心愿。

分析闹院村戏神信仰包含的民俗文化意蕴,其功利性和随意性显而易见,也集中凝结着生活于此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首先,闹院村的戏神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戏神。村里一直以来没有专业戏班,一年一度的戏曲表演仅是村民自扮自演的一种娱神酬神活动,按理说,不应该有传统意义上戏神存在的条件,但村民认为,给二郎爷过会唱戏,要保佑几天的戏会顺利进行,不出任何纰漏,戏神不能缺位,这一思路明显带有因实际需要自造戏神的痕迹。以前村里的演戏神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量村民过完春节后纷纷外出务工,到四月初八前返回过神会唱戏实在有诸多不便,于是村民集体商议将会期提前到每年正月,正月初六开始,十二日结束,这期间,村民回家过年,基本上都在村上,演戏酬神娱神则万事齐备。如此调整后既方便了村民,也了却了酬神心愿。

其次,被称为太子爷的戏神是二郎神的“简便体”。闹院村的二郎神是泥塑神像,敬奉仪式过于频繁移动,村民就变通处置,找寻一个最为合理的替身,更方便实现自己的信仰诉求。也有的将神像做成神仙牌位的,村民在家里祭祀仪式时只需请神牌到位就能表明神灵到场,这样人神不累。

最后,闹院村祀奉的二郎神,在历史上一度就是民间戏神,称为清源妙道真君,被众多戏班敬奉。根据汤显祖记载,至少在明代之前,梨园行业已广泛信奉二郎爷为祖师神,到清代后戏神信仰的主体才被老郎神取代。究其原因,主要是二郎神越来越受统治者重视,皇室多次敕封,禁止优伶扮演,二郎神保境安民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不宜被当作伶人的祖师来尊奉。与此同时,各地传统戏曲迅速崛起,戏神信仰开始走向多样化。

我国以“太子爷”称呼戏神不仅仅是闹院村独有的民俗现象。中国传统戏曲发展初期与傩戏关系非常紧密,江西、安徽、福建、贵州等地有不少傩班供奉木雕童子形象的“太子爷”为戏神。潮剧供奉的戏神“太子爷”,身着红衣,眉清目秀,民间传说是唐代李世民的一个小儿子,在观看内宫演出的时候,不慎跌倒而亡,李世民深感哀痛,封其为“傩神太子”,而闹院村的戏神“太子爷”则与此明显不同。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陇南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二郎神戏班陇南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现代文化视野下二人台艺术的多元传承模式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我家的“二郎神”
甘肃陇南市青联推动青年创业活动
老区民间木偶戏班现状调查与研究
邻居家的“二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