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媛
白城市社会精神病院,吉林白城137000
躯体化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症,导致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性格、社会以及心理等[1],患者多因为担忧自身群体症状而前往医院反复纠正,不但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对医疗资源的优化以及合理配置造成不利影响[2]。随着临床对该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该疾病的方法较多,其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为度洛西汀、利培酮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缓解负面情绪,效果确切[3]。但是患者长期用药治疗易受到药物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导致用药后整体治疗效果不佳,使最佳治疗时机延误,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4]。心理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精神疗法,同药物及物理治疗方法不同,主要指医生在同患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等相关方法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5-6]。相关研究显示对躯体化障碍患者采取心理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促进其康复[7]。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该院收治的8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躯体化障碍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均分为两组,各40例。奇数编号为对照组,偶数编号为观察组。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和17例;年龄25~65岁,平均(43.25±5.02)岁;病程1~12年,平均(5.57±1.63)年。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26~65岁,平均(43.45±5.82)岁;病程1~12年,平均(5.14±1.72)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均经临床确诊为躯体化障碍,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8]中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患者及家属均为知情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病症者;②对该次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者;③近1个月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④具有严重精神、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相关量表调查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⑥依从性较差者。该研究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将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用于对照组,给予患者利培酮(国药准字H20052330),服用方式为口服,初始剂量为0.5 mg,2次/d,1周内可调整剂量为1.5 mg,治疗周期为8周。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采取心理疗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①构建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态度的温和、亲切,认真、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深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以及内心需求,发现患者患病的主要原因。构建多个渠道为患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同时给予患者充地的理解与尊重,逐渐建立互信、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能充分换位思考,得到患者的信任感,拉近彼此的距离与关系,同时需要给予患者安全感与体谅。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②强化健康教育。结合患者情况为其选择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如健康讲座、宣传手册、视频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认识的认知水平,如发病原因、疾病的主要表现、相关治疗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使患者逐渐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同时强化其遵医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③注重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医护人员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患者家属、朋友给予陪伴和关爱,使患者家属认识到家庭支持以及社会支持对于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性,通过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以及情感支持,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确保患者处于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下。④帮助患者掌握调节与控制自我情绪的方法。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等方法,也可以采取注意力转移法,通过读书、听音乐等方式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负性情绪。另外可以将多项焦虑分为诸个小目标,指导患者逐个克服。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需要为患者讲解成功治愈病例,使其认识到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促进康复的重要性,提高康复信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了解患者存在负面情绪的原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认知,缓解身心压力。⑤嘱咐患者不要回忆引发情绪不稳定的事物,逐渐帮助其掌握控制负面情绪的方法,同时为了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睡前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可通过饮用温牛奶的方式改善睡眠质量。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通过HAMD评估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包括17项评估内容,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通过HAMA评估两组患者焦虑状态,包括14项评估内容,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通过SRHMS评估两组患者健康状态,包括48项评估内容,分数越高表示健康情况越佳。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两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通过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分数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佳。通过SSRS评估患者社会支持情况,分数越高表示社会支持感受越佳。③比较两组治疗阶段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为恶心呕吐、食欲衰退、眩晕头痛、疲劳乏力。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HAMD、HAMA及SRH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RH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HAMA、SRHMS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AMD,HAMA and SRHM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HAMA、SRHMS评分比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HAMD,HAMA and SRHM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治疗前两组PSQI和S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S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SQI和SSRS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SQI and SS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SQI和SSRS评分对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SQI and SS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躯体化障碍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一种焦虑障碍性疾病,因为患者缺乏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反复就诊情况十分明显,同时病程具有迁徙性的特点。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导致该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自身心理因素、日常生活中负性事件、应激事件以及环境因素等[9-10]。主要体现在患者社会支持度较低、存在负性生活事件、身心压力较大等情绪状态,如果负性情绪长时间伴随患者未及时进行有效地干预,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促进儿茶酚胺、肾素以及血管紧张素等的分泌,进而导致患者机体相关物质浓度增加,使相关脏器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1]。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该疾病的具体病因,心理动力学相关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患者大多不愿了解自身心理变化情况,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症状,如消化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等,常伴随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反复就医,社会功能下降明显。躯体化障碍患者忧心忡忡、思虑严重、情绪过激同时性格相对敏感,偏信自身主张,在相关问题上过于固执,难以接受他人的观点,同时因为对疾病认知程度不足,拒绝接受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另外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脑干网状结构与唤醒机制的变化,通常情况下个体无法感受机体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主要原因在于被网状结构或者边缘系统等过滤,确保个体将注意力放在外界,而不会受到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影响[12]。如果滤过功能失调,会增强患者刺激感,多种生理变化信息被能被感受到,随着病情的发展,这类生理变化可能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对患者进行神经及心理检查,能发现多数患者存在大脑半球双侧额功能受损以及右侧半球功能衰退等情况。另外也有相关研究显示,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多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所致,另外躯体化障碍患者多合并皮质功能异常[13],该结果能得到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证实。
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缓解其不良症状[14-15]。其中利培酮是常用的药物,属于一种苯丙异噁唑衍生物,能与5-HT2受体、多巴胺D2受体结合,是一种高效的受体拮抗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另外该药物能对中枢系统形成的5-HT与多巴胺的拮抗作用进行均衡,进而能改善患者阳性症状及心理症状[16]。通过小剂量进行治疗也能保证药效,同时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但是药物治疗整体效果不佳,部分患者依从性不佳,对用药存在排斥情况,对病情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疗法十分必要[17]。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心理疗法涵盖内容繁多,主要包括“生物”“社会”“心理”等,通过患者与医生的交流沟通深入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医生为患者进行详细讲解,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充分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促进患者康复[18-19]。对躯体化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小剂量利培酮能促进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并且联合心理疗法,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20]。通过该次研究结果可知,经过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RH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S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饶贵优等[21]研究显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疗法组治疗后SRHMS评分(333.73±42.86)分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272.36±34.05)分,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332.31±41.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85.42±40.98)分(t=5.096,P<0.05)。这也说明联合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症状及睡眠质量,强化其自我健康感受和社会支持感受,并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安全性较好。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实施心理治疗,通过认知干预、健康宣教等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纠正其错误认知,充分认识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病情恢复的重要性,转变其过往观念,由被动盲目治疗转化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进而缓解负面情绪以及躯体不适症状对自身健康造成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22]。在治疗前做好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工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能够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消除患者存在的疑问,强化遵医行为,避免医患纠纷发生[23]。除此之外,通过引导患者家属给予其心理支持、精神支持,能进一步促进康复,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鼓励患者走出家庭,多与他人交往,逐渐形成积极的表达方式,通过注意力转移法、深呼吸法等能帮助其控制情绪,缓解压力,改善病情[24]。
综上所述,对躯体化障碍患者采取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疗法进行治疗效果理想,有助于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强化其自我健康感受,不会使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