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
昆山市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昆山 215300
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国内右心功能不全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引起了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1-2]。临床中准确评估患者右心功能对医师合理制订治疗方案、改善预后产生着深远影响[3-4]。由于右心功能评价容易受心内膜描记较差、解剖位置压力负荷影响较大、几何结构不规则等因素干扰,增加了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的难度。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床旁超声监测成为了无创评估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的可行手段,中心静脉压指的是腔静脉和右房交界处的压力,能够反映右心前负荷,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等相关指标变化,可为医师判断患者病情提供参考依据[5-6]。为了探讨评估患者病情的有效途径,该文以该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右心功能不全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进行分组,均行床旁超声监测,比较不同肺动脉收缩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与相关超声监测指标的相关性,以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72例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7];②均行床旁超声监测;③患者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中度以上心律不齐、心积液;②左心功能不全;③严重意识障碍;④精神病;⑤脑器质性疾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根据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将其分组,其中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对照组(30 mmHg<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n=34),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分为观察组(肺动脉收缩压>40 mmHg,n=38)。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1.04±8.47)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冠心病8例,心脏瓣膜病2例,先心病1例。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2.49±8.31)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例,冠心病8例,心脏瓣膜病3例,先心病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获知情权。
采用西门子g60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床旁超声监测,探头频率2.0~3.4 MHz,指导取合适体位,观察并记录好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呼气末内径、中心静脉压、吸气末内径,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呼气末内径-吸气末内径)/呼气末内径×100.00%。全部影像学检查工作和数据记录、分析工作均交由相同一位专业医师负责,排除人为因素对检查结果产生的干扰。
①比较两组的超声检查结果,观察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血管阻力、中心静脉压、呼气末内径、肺动脉压力、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吸气末内径。②分析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呼气末内径、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吸气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检查结果对比(±s)
组别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观察组(n=38)对照组(n=34)t值P值0.14±0.06 0.17±0.04 2.465 0.016中心静脉压(mmHg)11.49±2.65 9.87±2.14 2.832 0.006吸气末内径(cm)呼气末内径(cm)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cm/s)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m)21.86±2.57 22.04±2.73 0.288 0.774 24.93±3.57 27.08±2.69 2.859 0.006 35.67±2.19 35.94±2.43 0.496 0.621 8.65±1.24 9.23±1.16 2.042 0.045 1.78±0.49 2.09±0.46 2.758 0.007肺动脉压力(mmHg)34.06±9.53 29.52±7.48 2.230 0.029肺血管阻力(wood)4.57±1.13 3.86±1.09 2.706 0.009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呼气末内径、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呈正相关,与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呈负相关;中心静脉压与呼气末内径、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呈负相关,与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见表2。
表2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右心功能不全发生和进展与左心疾病、长期慢性低氧、免疫系统疾病、肺部疾病等因素关联密切,患者常伴有肺循环血流量增加问题,导致右心舒张、收缩、前后负荷变化,诱发右心功能不全,引起相应的生理和病理改变。从解剖学角度出发,右心形态结构复杂,对压力耐受性较差,对容量耐受性较好,增加了右心功能监测评估难度[8-9]。
肺动脉高压在多种心肺类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着重要的病理影响[10]。在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症状轻微时早期诊断、有效治疗肺动脉高压对提升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1-12]。中心静脉压是临床用于监测、治疗、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能够反映机体右心室前负荷、血容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评估循环血量、右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容易受心功能、循环血容量、血管张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可靠的监测指标。在该次研究中,对比不同程度(轻、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1.78±0.49)mm、呼气末内径(24.93±3.57)cm、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8.65±1.24)cm/s、下腔静脉塌陷指数(0.14±0.06)显然更低,中心静脉压(11.49±2.65)mmHg、肺血管阻力(4.57±1.13)wood、肺动脉压力(34.06±9.53)mmHg显然更高(P<0.05),提示轻度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超声检查相关指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正常生理状态下,中心静脉压较低,可维持静脉回流驱动压,促使静脉回流,当中心静脉压过高时会引起器官功能、微循环血流灌注损害,引起相关指标改变。该文中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与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呼气末内径、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肺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力关联紧密,表明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与右心功能不全患者超声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参照指标。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在外科手术介入时会因心脏搬动出现心脏解结构改变,引起大血管扭曲,导致医师无法单纯依靠中心静脉压准确评估血容量,而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在容量不足或容量超负荷时会出现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问题。因此需完善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评估的有效指标。下腔静脉塌陷指数又被称作下腔静脉充盈指数,与人体呼吸状态紧密相关。在吸气末状态下,下腔静脉会出现塌陷情况,当血容量不足时,下腔静脉塌陷会明显增加,当血容量超负荷时,下腔静脉塌陷会明显下降。而患者在休克早期,机体血流会重新分布,循环血量也会随之下降,血流会经动脉循环结束后直接流入机体血脉系统。因此在整体循环血量较低、下腔静脉血流回流量下降情况时,患者常伴有下腔静脉塌陷现象,利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中心静脉压联合方法可为医师评估患者病情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该次研究就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呼气末内径(r=0.613)、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r=0.634)、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r=0.626)呈正相关,与肺动脉压力(r=-0.741)、肺血管阻力(r=-0.734)呈负相关;中心静脉压与呼气末内径(r=-0.602)、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r=-0.751)、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r=-0.742)呈负相关,与肺动脉压力(r=0.675)、肺血管阻力(r=0.662)呈正相关。这与郭俊等[13]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其研究中,发现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呼气末内径(r=0.611)、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r=0.636)呈正相关,与肺动脉压力(r=-0.771)、肺血管阻力(r=-0.732)呈负相关,中心静脉压与呼气末内径(r=-0.608)、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r=-0.761)呈负相关,与肺动脉压力(r=0.671)、肺血管阻力(r=0.669)呈正相关,提示在右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中应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联合中心静脉压检查能够为医师准确评估患者右心功能情况、为后续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应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中心静脉压能够有效评估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病情,为医师合理制定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