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习作教学中的实践

2021-12-17 22:24:41马利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5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习作教学思维导图

马利芳

摘要:习作是一种由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多法并举,实现习作选材、习作结构和习作内容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克服习作畏难心理,从而树立习作的信心,感受习作的乐趣。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思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5-43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①在日常教学中,习作教学犹如一块“雷区”,教师教得艰难,学生学得痛苦。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呢?

经过尝试,我们发现教师若采用习作思维可视化教学,即把“看不见的”习作思考过程借助思维导图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看见”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等,并在单元习作中不断练习巩固,收效良好。本文以部编版五上第一单元习作教学为例,谈谈思维可视化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绘制多维素材图表,实现习作选材可视化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我的心爱之物”。话题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可提笔写时,还是有很多学生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其实,学生们并不缺少习作素材,而是不懂得如何去发现、思考和整理。

课始,老师先引导学生读懂习作要求,接着转入主题:请说说你的心爱之物。在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对心爱之物有了初步感知。然后联结教材中的“习作提示”,从动物、植物、玩具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师生合作绘制出多维素材图表(可边画边补充)。最后,学生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最想分享的角度展开选材,实现习作选材可视化。(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变活跃了,纷纷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由此可见,教师借助多维素材图表,既唤醒了学生关于生活的记忆、感知、体验,又让习作选材更丰富、更直观了。这有效改善了学生习作素材匮乏、无话可写的局面。

二、 巧借构思思维导图,形成习作结构可视化

构思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并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以展开写作实践的思维过程。②这表明习作的构思环节极为重要。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学生马上就可以思考“怎樣写”。在以往的习作中,学生写作常出现结构混乱,条理不清的现象,这多半在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行文思路。在本次单元习作教学中,我们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心爱之物”把习作思路“画”出来,使习作结构清楚可见。下面,以“我的心爱之物——宝石花”为例,展示师生合作完成的一份构思思维导图(见图1)

通过构思思维导图,学生以关键词的形式简洁清晰地搭建好 “习作框架”。有了这个框架,学生的构思过程清晰可见,文章主体结构初见雏形,对于各个部分的写作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给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三、假借多元观察方法,促成习作内容可视化

有了写作“框架”,但要执笔成文,仍有许多“路”要走。本次习作要求我们介绍心爱之物的样子,这就要求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观察方式、观察顺序、观察要点这三方面观察写作对象。下面就以“我的心爱之物——宝石花”为例展开了习作教学:

(一)观察方式多种多样

师:同学们,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态、颜色、味道等方面。今天,我们来观察一种多肉植物——宝石花,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宝石花的叶子是绿色的,叶片比较厚实,呈螺旋状交错生长,远远看去,整株宝石花酷似一朵莲花。

师:你真了不起!你发现了宝石花叶子的颜色、质地和生长方式,这样的观察方式叫做用眼看。同样地,我们还可以去观察宝石花的根、茎、花等部位,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刚才,你还展开想象把宝石花比作莲花,这叫用脑想。那么,除了这两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观察呢?

生2:可以用鼻子闻闻它的气味,我还想用手摸摸它的叶子是硬是软?

……

师: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明白了,我们可以借助身体器官来观察宝石花。除此之外,更要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观察植物的方式很多,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借助身体器官来感知。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活跃了思维、发挥了想象力,这样学生会观察得更全面、更细致,描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为习作取材做好铺垫。

(二)观察顺序有条不紊。

植物的观察顺序和景物的有所不同。景物视野开阔,范围广,观察点可以不断变化,而写植物往往集中在一株植物上,如摄影的近镜头一样。不过,观察点虽然只是一种植物,但也要有顺序。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宝石花的一些特点,但要把它的样子介绍清楚,你会用怎样的顺序来描述呢?

生1:我会按时间顺序来观察,向大家介绍各个季节宝石花的样子。

师:真不错,可这需要长期的观察,在这节课上很难实现。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会按根、茎、叶、花等生长部位来观察的。

师:哦,这也可以说成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谁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3:我是这样观察的。首先,我觉得整盆宝石花像一朵莲花,接着我开始观察它的叶子,然后我再关注花的样子。

师:我听懂了,你先关注整株花的样子,逐步观察它的叶和花。这种观察顺序,我们称作从整体到局部,反之亦可。写作时,我们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文章才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说到观察顺序,学生的思维马上链接到景物的观察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他们会把已有经验迁移到植物的观察中来。此时,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不可以整体迁移,而是要根据植物的自身特点,采用合适的观察顺序。只有学会了有顺序地观察,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做到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三)观察要点了然于胸

在知晓了观察宝石花的顺序之后,学生就会有次序地观察宝石花各个部位的样子。但是在写作时,我们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于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观察要点,明确写作重点。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了宝石花的基本结构,它由根、茎、叶、花等器官组成,还了解它的大小,形状、色彩等,得到了第一手材料。细心的同学还关注了它的花盆、土壤和其他装饰物。那么,在写作时,我们是不是依次介绍一遍呢?

生:不能,我们要抓住宝石花的特点来写。学习了《桂花雨》一文后,我们知道作者喜爱故乡的桂花,但她只抓住桂花“香”的特点来写。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我们来回顾一下,作家琦君是怎样表达“香”这一特点的呢?出示句子:

句子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子2: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通过这两处描写,我们仿佛也闻到了桂花的“香”。那么,宝石花最吸引你们的是什么呢?

生1:神奇的叶子。宝石花会开花,但没有种子,它是靠叶子繁殖的。

生2:我还知道宝石花叶子的另一个特点。它的叶子厚厚的,里面储存了很多水分,一片片叶子就像一个个小水库。干旱时,它会利用叶片中的水分继续生长,不像别的植物缺水几天就会枯死。

师:你们懂得可真多啊!让大家知道了宝石花的叶子有耐干旱、繁殖力强的特点。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重点介绍,也就是文章的详写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要写好植物,光写它的特点也是不够的。还记得《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吗?叶圣陶爷爷通过细致观察,不仅找到了爬山虎的脚,还知道它怎么往上爬的奥秘。请大家继续仔细观察,你还会有发现。

生:我发现宝石花的有些叶片上有一层白白的物质,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你来摸一摸这层白蜡状的物质,如果你用指甲把这层膜划破,又会发现什么?

生:哦,划破了这层膜后,我发现叶片里面的水分就会冒出来,原来这是叶片的保护膜啊!

师:是啊!宝石花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师:在介绍宝石花时,我们不仅要抓住它的特点,还要关注别人不曾发现的细节,探寻它的奥秘,这样写成的文章才会吸引人。

通过这样三个层面的观察指引,教师帮助学生细化了构思思维导图,形成初稿思维导图,在这里展示其中一位学生的初稿思维导图(见图2)。我们发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还能理清层次、突出重点。

从这位学生的初稿思维导图中来看,我们发现文章的主体结构一目了然:开头——主体——结尾;文章主体部分将围绕宝石花的外形美,特点多,作用大来展开介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此基础上,學生还可以补充修辞手法和好词佳句,标注每个部分的写作顺序,呈现内容思维导图。

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的步步指引,学生学会系统观察宝石花的样子,画出详实的内容思维导图。这给优等生留下了较大的自主发挥空间,也给中、下等生提供了可参考的细节,写初稿相对要容易得多。有了内容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细化,表达也更有条理了,习作质量自然有了较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习作思维可视化可为单元习作教学服务。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多法并举,实现习作选材、习作结构和习作内容的思维可视化。这些习作思维可视化策略,帮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聚合、转换和迁移中重构习作思维方式,克服习作畏难心理,从而树立习作的信心,感受习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马春亮.浅谈作文构思新思路.[J].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07)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习作教学思维导图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思维可视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