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迎生
摘 要: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利于增强初中学生的化学水平,从而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落地生根”
初中化学教学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则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需围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来进行。通过全面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一、注重思维培养,强化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學习化学必然要遭遇到诸多的化学难题,而解决化学难题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分析与基本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将目光集中在某一道题目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继而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分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此方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解决化学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针对某一物质的相关知识教学,教师就可基于微观与宏观两大视角来阐述该物质,而在讲解该物质的同时,又可引进其他同类与不同类的化学物质,让学生予以分类整理,这样学生脑中的分类体系将逐步形成,继而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德
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然证明,如今这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引进,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极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因此,将信息技术引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需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教师并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以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针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或是教学资源的挖掘均采用传统老旧的方式。但对当代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只有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方能同步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务必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积极基于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继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针对“金属及金属材料”的学习过程,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去搜集相关信息,诸如金属的导电性、密度、熔点、硬度以及延展性等。而后,通过对金属共性及用途等多方面的研究,将理论过渡到生活,由此不仅能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且能同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继而可在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基础。
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
动机理论明确指出,要想有效调动目标的内在动力,则需保持三方面动机,分别是引起、维持与推动。首先,作为第一组成部分的动机,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欲望及能力,以此方能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继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信念是促使学生保持动机的动力。在强烈信念的支撑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如此,基于当代社会,众多目标的团结协作才能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简言之,即学生今后的成长必然离不开他人的支撑。因此,拥有良好的团队能力才能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是在学生做到上述两方面后,后续除了保持外,还需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兴趣,而是将兴趣与个人的终身发展联系到一起,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化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铝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时,基于该章节知识主要围绕铝的还原性在开展。就铝的还原性而言,铝、氧气与强碱溶液三者混合发生的反应当属最具体的表现。上述现象,虽可直接基于化学实验的方法加以展示,但此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中原理。因此,为了在达成以上目的同时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就可将生活中的事例引进。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即在铝塑板上长出了奇怪的物质,该物质状似白花。因当地人此前未见过如此情景,故认定该白花为三千年才会长出的“优昙婆罗花”。对于上述新闻,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密切,所以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当学生的关注点被牢牢吸引住时,教师就可顺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如“花”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虽然,此题的开放性较强且伴随着较高的难度。但新闻中同样也给出了突破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一开始所提到的“铝塑板”。围绕此点,便可将问题的范围缩小到一定的程度。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问题难度,也能清晰地提示本章节的学习重点。与此同时,当学生掌握此关键信息,并开始顺藤摸瓜,一步步摸清线索,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后,学生探讨、思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均有着莫大助益。
四、从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的角度,引导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
基于新课程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要求,要想切实促进以上目标的顺利达成,必然要基于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所谓的探究学习,即指学生基于教师的指导,从生活、自然或社会中选定适当的话题,继而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开展探究性活动。当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以此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联合,继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例如,教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每小组负责探查一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后,每小组分别派出学生代表来讲解自己小组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且因学生均参与了实践操作,切实保证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强化了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
五、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基于化学学科所包含的理论、概念及实验均有其相应的特点与复杂性,有些问题若仅是凭借学生个人之力显然无法完成。对此,小组合作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就显得极为关键。而基于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对传统的教学形式予以合理改革,而且因学生的学习任务从原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个体与合作相结合,而且相应的评价也需由此前的个人评价转为小组评价。当然,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要以合作的形式来攻克,而是要视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就只需学生独立学习或通过教师进行传授,而稍微复杂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内容则适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例如,“绘制中和滴定曲线”的相关实验,因实验所涉数据较多,且要使PH酸碱度达到稳定状态还需耗费较多时间,所以,仅凭学生个人之力,势必难保实验顺利完成。对此,教师就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小组中挑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小组的其他成员分别负责细化后的各类事项,由此分工合作,再汇总彼此的学习成果,不仅能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在众人的分工协作下,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当实验完成后,部分小组绘制的滴定曲线可能会与其他小组绘制的有较大的差距。对此,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小组就差异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继而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审视,能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究竟有何不足。当学生自主找出实验不足时,他们对实验所涉及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势必会更加深刻,继而可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
总之,基于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务必围绕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目标来开展相关工作,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力度,在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贵平.核心素养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应用中落地生根[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 2019(7):47-48.
[2]罗世杰.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0):16-17.
[3]顾丽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研究[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六次“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