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从碎片化学习效能内涵出发,借助文献、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对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度探析与归纳,提出了促进碎片化知识向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方向建构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的策略。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学习效能;影响因素;探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7-0000-05
● 问题的提出
目前,线上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少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介入学生学习过程,难以跟踪学生学习状态,难以对学生线上课程学习行为进行必要而有效的引导[1],难以在第一时间协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2],学生所获知识更多地呈现为碎片化形态,如果缺乏对这些碎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过滤、归类、提升、反馈、创新等深度思考与加工[3],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将是不完整的、无序的、零散的,这样的学习也就缺乏广度和深度,碎片化学习效能也会比较低下。[4]基于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提出了提升碎片化学習效能的应对策略,旨在使碎片化学习在高职院校在线课程教学中落地生根。
● 碎片化学习效能的内涵
具有一定效能的碎片化学习就是以碎片化的方式获取知识,并对所获知识以深度甄别、筛选、复原、重组、“二次开发”、反馈、创新、迁移、应用等方式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内化、建构,最终成为个人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5]这种碎片化学习是一种高阶的学习行为,要求学习者具有理解与批判、深层次信息加工、主动建构知识、迁移与应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能力。[6]本研究从侧面阐述了学习效能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尽管目前碎片化学习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学习效能视阈下的碎片化学习还在探索阶段,要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必须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的高效学习系统,这既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究、协作、创新的精神与能力,也能够提高碎片化学习的学习效能及学习者的学习品质。
● 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的影响因素
1.因素探析
首先是文献分析。文献探析主要是基于“中国知网(www.cnki.net)”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15日。以“碎片化学习”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到857篇文献,剔除关联度不大的文献后共获得315篇。通过逐篇解读,笔者发现研究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影响因素的文献非常少。其中主要有王竹立教授提出的碎片化知识的完整性、关联性,信息超载,信息良莠不齐,不良学习习惯等因素[7];黄建锋老师提出的知识分散与结构无序、信息泛滥与良莠不齐、外表华丽与流于形式等因素[8];顾小清等人提出的学习者意愿、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个人能力、学习流程、学习环境等因素[9];张克永提出的知识浅薄、信息娱乐化、知识提取难、注意力涣散、思维不连续、记忆困难等因素[10];王承博等人提出的内容离散、时间不连续、地点不稳定、过程随意等因素。[11]这些研究从不同层面总结了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的因素,其中,碎片化知识多而烦冗不成体系,缺乏统一规划,休闲娱乐成分较多,获取、整理、聚合难度较大等是专家一致认同的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的因素。
其次是访谈与问卷调查。访谈对象为江苏省N高职院校的8名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访谈形式采用现场访谈与电话约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访谈主题为“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你认为可以从哪些层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等。被访者普遍认为,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具有自主化、个性化、开放性、网络化、创新性等特点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已成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至于效能影响因素,他们认为其中课程资源、课程设计、技术手段、学习动机、学习力、学习参与度、学习评价等为直接影响因素,时间、地点、环境、助学者等为次要因素。他们还认为这些因素不能人为分割,它们彼此关联,共同影响学生碎片化学习深度与效能。笔者在文献研究、访谈的基础上,围绕学生、助学者(教师和同学等)、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五个维度精心设计制作了调查问卷,并经过多次咨询、认证、修改,最终确定了含选择题、判断题、自主意见表达题在内的30道题目,调查对象是N高职院校30名高职院校学生,收回有效问卷27份,并对问卷进行Cronbachs Alpha系数可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内部整体信度Alpha系数值是0.806,每个维度信度Alpha系数值也都在0.702至0.824之间,这充分说明问卷在整体性及各维度上信度较好。
2.因素归纳
综合文献分析、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高职院校情况,并从学生视角出发,笔者将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影响因素聚焦在学生、助学者(教师和同学等)、课程资源、技术环境等四个方面。
(1)学生
学生是碎片化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经验、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直接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学习经验是指学生是否有在线课程学习的体验及对在线课程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交互等方面的感知和反应。[12]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主动进行碎片化学习,并完成碎片化学习任务的一种内在动力,技术的娴熟使用、师生的深度交互、同伴的互助协作等都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13]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在碎片化学习平台完成相关学习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绩效,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对碎片化学习有重要影响。学习能力有时也称学习力,是学生将新知识、新技术通过自我转变、自我积累形成学生内化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学生学习动力、综合能力、学习毅力的综合体现[14],在提升碎片化学习效能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协作能力是指学生与助学者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通过协作形成学习合力,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因此,学习经验、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共同构成学生的学习品质,成为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最直接的因素。
(2)助学者(教师和同学等)
虽然碎片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助学者的帮助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教师既是学生碎片化学习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的设计者,也是碎片化学习课程资源与学习平台的设计、开发及提供者,同时还承担着监控学生学习进程、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学习反馈等任务。教师能否及时为学生提供充足优质的学习资源、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做出评价,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产生重要影响。其次,学生要提升碎片化学习效能,除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外,更需要与学习同伴通过社区交流群、电子邮件等社交平台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实时沟通、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弥补情感缺失,分享学习成就与学习心得,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及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的反馈,从而提升碎片化学习效能。
(3)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基础条件,包括课程资源内容、资源呈现方式、课程任务、讨论主题、考核形式等,其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适用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首先,课程资源内容是否丰富、优质,能否满足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与空间内通过移动学习平台、移动手段等进行学习,成为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能够与学生、助学者等中间因素共同影响学习效能。其次,学习任务是否明确、系统、完整,是否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也是影响碎片化学习效能高低的关键因素。碎片化学习受时间、空间限制,学习行为本身是碎片化的,学习任务必然是碎片化的。要想使碎片化学习效能不受影响,应根据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做到一个知识点一个任务。任务以微课、微视频或文档材料的形式表现,并适当穿插问卷调查或小测验等,呈现时间宜控制在5~10分钟内,任务与任务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4)技术环境
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使得碎片化学习时间、空间及学习手段得到有效拓展,并创设了良好的技术环境,为碎片化学习带来了良好的体验效果。首先,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丰富了碎片化学习的手段,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使用、学习分析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为提高碎片化学习效能提供了技术保障。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办公场所及室外空间全覆盖的移动网络和无线网络浏览校内外网络学习资源。再次,微信或微信群、QQ或QQ群、微课、微视频、动画模拟、超文本链接等融媒体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可穿戴技术、自适应技术等新型视听技术实现了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的交汇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提高了碎片化学习的效能。最后,社交平台技术相对成熟,学生可以围绕某一知识点在网络上发起众筹、共享倡议,共同进行知识的搜集、筛选、整理、重构与重建,最终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为师”的“大学习”格局。[15]
● 高职院校学生碎片化学习效能提升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最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获得感,而外在的学习动力则主要来源于对学生的学习认可(如相关证书、学分等)。[16]基于此,笔者认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碎片化学习学分认证机制,这一手段具有吸引力,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即可获得与实体课堂同等学分,但教师必须制订具体化、可量化的学分认证、学分转换标准。具体操作时可结合学生学习时长、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参与度等方面进行学分认定,也可采用线上学习、线下考核相结合方式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二是根据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为学生组建学习协作小组,同伴之间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共同探讨、相互监督而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力,且可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自控力不强、学习投入不高、学习孤独寂寞等现实问题。
2.优化课程资源,加强技术支撑
碎片化学习不仅受到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确定性的限制,还容易受其他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干扰,导致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受到很大影响。为此,首先,课程资源建设要优先考虑以知识点为中心,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加强不同知识点之间、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设计,增强课程学习的情境性;其次,要考虑课程的趣味性,适当增加动画、视频、微电影、学习闯关、小组竞赛等环节;再次,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音质效果好、画面清晰、交互性强、内容呈现合理是基本要求,可融入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模拟真实课堂,增加现场感,单个课程资源学习要有灵活性,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5~10分钟以内,这样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最后,要考虑技术支撑,碎片化学习是一种智能移动学习方式,因此在设计课程资源时应融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及时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成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能力推送不同的课程资源和相关服务,同时还要尽量满足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双重要求,确保学习流畅、快捷、高效。
3.构建虚实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健全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机制
学生在进行碎片化学习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或学习同伴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容易产生孤独感、疏离感。另外,个体學习所需要的认知临场感、学习临场感、社会临场感严重缺失,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失去学习动力。解决该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构建虚实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机制。首先是线上虚拟学习方面,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等提炼知识点,把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或吸引力与传授效率较高的知识点安排在线上虚拟学习环境中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构建课程学习QQ群、微信群、学习平台讨论交流区等方式形成线上虚拟交流机制,每周或每天可以设定某一固定时间进行线上虚拟辅导释疑、学习同伴讨论交流,让学生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弥补学生的情感缺失。其次是线下真实课堂方面,教师要定期召集学生进行线下真实课堂学习,把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容易出错及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安排在实体课堂中进行讨论解答。同时,可根据学习品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分层学习。虚实结合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个性化、多渠道、有深度的学习。
4.健全评价机制,提升评价效能
碎片化学习宜采用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过程性评价可以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章节,采用在线提问、在线测试等形式,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任务完成、参与程度、作业完成等进行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学习细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改变学生的学习进程。线下总结性评价可以针对一个学习周期或一个学习模块或整个课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的评价。碎片化学习的特性决定了其评价必然要由从过去传统、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向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渡。
参考文献:
[1]彭飞霞,阳雯.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2):31-39.
[2]颜磊,祁冰.基于学习分析的大学生深度学习数据挖掘与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2):18-24.
[3]彭静雯,许祥云.“碎片化学习”问题修复:基于MOOC学习支持的反思[J].江苏高教,2017(05):42-46.
[4][5][7]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04):9-16.
[6]王丽,谈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学习研究——以苏州教育博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0-43+79.
[8]黄建锋.基于“互联网+”的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8):78-82.
[9]顾小清,冯园园,胡思畅.超越碎片化学习:语义图示与深度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39-48.
[10]张克永. 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1]王承博,李小平,赵丰年,等.大数据时代碎片化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10):26-30.
[12]刘斌,张文兰,江毓君.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90-96.
[13]管珏琪,Peter Riezebos,苏小兵,等.电子书包对学生学习体验与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上海闵行区小学数学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9):56-62.
[14]蒋志辉,赵呈领,周凤伶,等.STEM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25-32+41.
[15]黄建锋.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研究[J].成人教育,2018,38(10):80-83.
[16]果壳网.2014年慕课学习者调查报告[DB/OL].http://mooc.guokr.com/post/610674/,2014-08-11.
作者简介:黄建锋(1970—),男,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2016年度高等教育重点资助课题“‘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策略研究”(B-a/2016/01/21);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智慧学习社区构建研究”(2019-R-7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