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对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2021-12-17 06:57韩晴赵洪艳
中外医疗 2021年29期
关键词:骨性循证下肢

韩晴,赵洪艳

徐州仁慈医院关节科,江苏徐州 221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临床高发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患者如伴有膝关节软骨退变、骨赘形成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2]。 临床中60 岁以上高龄群体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发人群, 目前多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缓解关节疼痛,疗效确切[3-4]。 但患者受手术假体植入、手术创伤、长期卧床休息、制动等因素影响,术后容易出现局部淋巴、静脉回流障碍,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血栓脱落情况,诱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 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要求护士明确、明智、审慎地将科研资料和临床经验、患者实际需求相结合,获取证据,合理制定护理计划,从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满意的护理服务[6]。 为了探讨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该文以该院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n=98)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组后就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干预两种方案在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8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7],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功能受限、 疼痛症状,X 线检查可见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②全部患者均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③年龄>60 岁;④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骨折者;②严重器质性功能不全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③严重骨质疏松者;④凝血机制异常者;⑤合并下肢功能丧失、膝关节周围感染、关节感染者;⑥有血栓史者;⑦有恶性肿瘤者;⑧有脑血管疾病者;⑨精神病者;⑩沟通障碍者。 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9)。 观察组患者男 29 例,女 20 例;年龄 61~81 岁,平均(72.37±8.46)岁;体质指数 18~27 kg/m2,平均(23.82±3.05)kg/m2;患肢左侧 27 例,右侧 22 例。 对照组男 30 例,女 19 例;年龄63~82 岁,平均(72.58±8.73)岁;体质指数 19~28 kg/m2,平均(24.03±3.46)kg/m2;患肢左侧 28 例,右侧 21 例。 上述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病房巡视、维持切口局部干燥整洁、遵医用药、说明术后饮食和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康复锻炼等内容。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1) 组建循证护理小组, 成员包含了1 位护士长、1 位主管护师和6 位责任护士,其中护士长任职小组长,主管护师需对责任护士展开循证护理相关知识内容的培训, 待其考核达标后方允许参与小组护理活动。 (2)发现问题,根据既往收治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相关病例资料, 分析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主要包括患者缺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知识的了解、患者伴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锻炼配合度、因手术、长期卧床导致下肢血液流速减缓、血管壁损伤等。 (3)寻找实证,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方法为核心, 检索和筛查相关护理文献。 (4)建立护理支持,收集并整理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循证护理方案,由主管护师负责对责任护士展开培训, 保证每位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循证护理方案。 (5)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化特征,选择一对一宣教、视频案例讲解、 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宣教, 宣教内容包括术后患者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危险性、影响因素、预防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意识到遵医用药、 早期展开康复锻炼、 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等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益处,及时解惑。 (6)心理护理,护士需主动与患者沟通,认真聆听其心中真实的感受,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问题,了解患者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采用与患者交谈其感兴趣的话题、讲故事、指导患者展开呼吸训练、播放患者喜欢的节目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疏解患者内心不良情绪,并为患者介绍成功病例,增强其治疗信心。 积极获取家属支持,使家人充分意识到亲朋关爱对维持患者积极心态的重要性,给予患者所需的鼓励、安慰和关爱。 (7)积极控制原发病,重视患者术前评估,根据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及时遵医嘱配合处理,积极纠正患者贫血、水和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情况。 (8)静脉壁损伤防控,术后避免在患者下肢建立静脉通路, 防止损伤肢体静脉内膜; 缩短止血带捆扎时间,防止血栓形成;遵医嘱使用刺激血管壁的药物时,需实施稀释处理,防止药物损伤静脉壁;使用静脉留置针期间需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发红、 肿胀等异常情况,必要时可使用50%硫酸镁予以患者湿敷处理。 (9)预防血流减缓:①采用穿戴弹力袜、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断充气加压等措施,促进血流速度,防止血流缓慢。②指导患者术后开展早期活动,包括抬高患肢、肢体主被动锻炼、床上主动活动、下床站立、行走训练等内容,锻炼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活动全程由家属或护士陪同,保障患者安全。 ③注意观察患者局部情况,为患者肢体保温,询问其有无自觉症状,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躯体苍白、麻木、变冷、无脉搏、感觉异常等情况, 如出现上述征象则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及时告知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10)防控血液高凝,遵医嘱预防性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用药期间监测血常规、凝血时间;指导患者进食高纤维、低脂肪、优质蛋白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橘子、黑木耳等,叮嘱患者大量饮用温开水,食用流质食物,稀释血液,促进血液流速,防止血液黏稠引起血栓。 (11)定期组织护理总结会议,根据患者、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整理和分析当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现有问题进行再次循证,不断优化护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1)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就护理前和护理后1 周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项目包含血栓形成的机制、自我保健意识、护理方法、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采用百分制评价,评分越高表明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越高。 (2)参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护理前和护理后1周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包括10 项,每项评分为1~4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积极主动性越好,自我效能感越高,自信心越强[8]。 (3)护理前和护理后1 周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9]评价患者的自护能力,评价项目包括自我概念(8 项:32 分)、自护责任感(6 项:24 分)、自我护理技能(12 项:48 分)、健康知识水平(17 项:68 分),每项评分0~4 分,求取总分,得分转化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4)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判定标准如下:患者肢体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温偏低,彩超检查提示血管内血栓形成,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即可判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10]。(5)使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在患者出院前1 d 对其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含血栓预防、健康知识宣教、护理流程、服务态度等,以百分制进行评价。 ①非常满意:90~100 分;②基本满意:60~89 分;③不满意:0~59 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效能感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评分、效能感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改善效果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6、2.955、4.134,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效能感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效能感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组别观察组(n=49)对照组(n=49)t 值P 值健康知识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效能感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63.75±10.49 64.28±10.62 0.249 0.804 92.16±5.69 85.71±3.58 6.716<0.001 20.46±4.19 20.37±3.83 0.111 0.912 28.27±3.14 26.41±3.09 2.955 0.004 62.18±9.74 62.57±8.05 0.216 0.829 78.51±13.08 69.63±7.42 4.134<0.001

2.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4%,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96%,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约为20.6%~58.2%,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1]。临床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等因素关系紧密。 实践证明,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经过规范、有效的防治,能够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的健康知识评分、自护能力评分、效能感评分明显提高,其中观察组的健康知识评分、效能感评分和自护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增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 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 分析后可知, 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普遍缺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 影响患者术后康复锻炼配合度,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13]。 同时患者受疾病折磨、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焦虑、紧张、担忧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信心[14]。而观察组采用的循证护理方案能够针对患者存在的负面情绪、 缺乏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等问题,通过循证,合理制定护理方案,通过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措施, 有效增进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控相关知识的了解,及时为患者解惑,使患者及其家人意识到积极配合各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15]。同时使患者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关爱和鼓励下, 缓解负面情绪,重塑康复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自护能力。

相关报道显示,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高龄、长期卧床、原发疾病等因素关联密切,而采用循证护理有助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事件[16]。该文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 表明观察组采用的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这与李荣[1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该学者实践后发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循证护理后, 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71%,低于对照组的5.63%(P<0.05)。 分析后可知,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血液高凝、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等原因有关,而应用循证护理能够积极控制原发病,减少原发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禁止在下肢建立静脉通路、 稀释处理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等措施,可预防静脉壁损伤;通过穿戴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采用足底静脉泵、早期活动,可改善血流减缓问题;通过遵医嘱予以患者低分子量肝素、多饮用温开水等方式,可防控血液高凝情况发生;通过注意观察患者局部情况, 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征,以便医护人员快速遵医嘱对症处理,防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20]。 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意识到遵医嘱展开早期活动的益处,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配合护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达到防控血栓的护理目标,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 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方案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展开临床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患者效能感,改善自护能力,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骨性循证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循证护理》稿约
肩盂骨性Bankart损伤骨缺损测量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中药治疗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克氏针张力牵引固定法治疗骨性锤状指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