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泸泸
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在呼吸科临床,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病,变应性鼻炎即过敏性鼻炎,属于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临床研究表明, 变应性鼻炎主要是由于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 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1]。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包括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眼痒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危害较大[2]。 因此,积极地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治疗,有效控制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关键[3]。 当前,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 常规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症状的效果, 但其总体疗效欠佳,患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困扰,且长期应用抗组胺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易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欠佳[4]。 因此,积极地探寻更加安全有效的变应性鼻炎疗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5]。近年来, 中医疗法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大的应用优势,中医将变应性鼻炎归属为“鼻鼽”的范畴,认为变应性鼻炎的内因是脏腑虚损、外因是风寒侵袭,肺气虚寒是其致病的根本[6]。该研究随机选取2019 年9月—2020 年12 月该院耳鼻喉科门诊诊治的中-重度肺气虚寒证鼻鼽患者100 例, 探讨应用传统中医疗法穴位贴敷和隔姜灸对肺气虚寒型鼻鼽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门诊诊治的中-重度肺气虚寒证鼻鼽患者100 例,根据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 研究组:男 27 例、女 23 例,年龄 32~62 岁,平均年龄(42.6±5.2)岁。 对照组:男 24 例、女 26 例,年龄 35~63 岁,平均年龄(43.2±4.9)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纳入标准 年龄15~63 岁,性别不限;符合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鼻鼽肺气虚寒证的诊断标准;自愿加入该研究,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7]。
1.1.2 排除标准 年龄<15 岁或>63 岁; 妊娠或哺乳妇女;季节性变应性鼻炎者;接受过特异性免疫治疗者;合并其他呼吸系统, 鼻部疾病者; 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者[8]。
对照组患者给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批准文号H20140100)吸入治疗,每侧鼻孔 1 揿(50 μg/揿),1 次/d。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进行治疗,包括:①选穴:大椎、肺腧(双侧)、身柱、命门、风门(双侧)、膏肓(双侧)。 ②将鲜姜切成直径约3 cm厚约3 mm 的薄片,然后,将姜片置于上述穴位,将标准艾炷(标准:艾炷高1 cm,底部直径0.8 cm,重1 g,可燃烧 5 min),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灸 3 壮约 15 min。 之后用鲜姜汁将药粉(元胡、肉桂、白芥子、甘遂、细辛、辛夷、五味子各等份,加冰片少许。 每穴1 g 加生姜汁调匀)调成膏状,贴敷于上述穴位上8 h 取下。每次选5 穴位,1 次/6 d,连续治疗 5 次为 1 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 个月后观察疗效。
1.3.1 临床疗效 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 年,兰州)、《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年, 天津)中的相关标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显效:患者鼻塞症状基本消除,嗅觉恢复正常,鼻腔分泌物显著减少,鼻黏膜肿胀基本消退, 下鼻甲体积有明显缩小, 治疗指数>66%。 有效:患者的以上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缓解,但尚不稳定,治疗指数26%~65%。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治疗指数<26%[9]。
1.3.2 鼻部症状体征评分 使用鼻部症状总评分表(TNNS)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喷嚏、流涕、鼻塞、鼻痒、鼻腔等症状,每项均采取4 级评分制进行打分。 其中的喷嚏症状以1 次打喷嚏的连续个数进行评价, 无喷嚏计 0 分、1 次连续 3~5 个喷嚏计 1 分、1次连续6~10 个喷嚏计3 分、1 次连续≥11 个以上喷嚏计3 分;流涕症状以每日擤鼻次数进行评价,无擤鼻计0 分、每日擤鼻<5 次计 1 分、每日擤鼻 5~9 次计 3 分、每日擤鼻,10 次计3 分;鼻塞症状以临床症状程度进行评价,无鼻塞计0 分、有意识吸气时感觉鼻塞计1 分、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计2 分、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计3分; 鼻痒症状以临床症状程度进行评价, 无鼻痒计0分、间断性鼻痒计1 分、蚁行感但可以忍受计2 分、蚁行感但难以忍受计3 分; 鼻腔以临床症状程度进行评价,鼻腔无异常计0 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计1 分,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之间尚有小缝隙计2 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计3 分[10]。
1.3.3 生活质量 使用过敏性鼻炎生活质量测评量表(RQL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是Juniper和Guyatt 于1991 年研制而成的主要用于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测量。 量表共包括鼻部症状、 眼部症状、非花粉症症状、睡眠障碍、实际困难、活动限制及情感障碍等7 个为度,7 各维度共计28 项内容,每项内容的计分范围均为0~6 分,评分与其生活质量呈反比,即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低[11]。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0%和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痒、鼻腔、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鼻部症状体征评分[(),分]
表2 两组患者鼻部症状体征评分[(),分]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喷嚏1.14±0.25 2.08±0.53 7.082<0.05流涕1.23±0.42 2.16±0.56 8.372<0.05鼻塞1.02±0.26 2.02±0.43 9.056<0.05鼻痒1.15±0.33 2.00±0.37 7.353<0.05鼻腔 总积分1.24±0.37 2.14±0.52 8.166<0.05 1.18±0.43 2.13±0.36 7.782<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鼻部症状、眼部症状、非花粉症症状、睡眠障碍、实际困难、活动限制及情感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组别研究组(n=50)对照组(n=50)t 值P 值鼻部症状3.25±0.74 4.76±1.02 10.564<0.05眼部症状2.88±0.64 4.87±1.12 9.583<0.05非花粉症症状3.24±0.82 5.00±0.75 11.782<0.05睡眠障碍3.03±0.64 5.15±0.84 9.046<0.05实际困难3.76±0.85 4.73±1.14 7.936<0.05活动限制 情感障碍2.86±0.62 4.94±0.92 8.367<0.05 3.63±0.62 5.03±0.63 11.737<0.05
变应性鼻炎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该疾病虽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患者在患病后会长时间受到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诸多不适症状的困扰, 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12]。西医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以原理过敏原,配合应用抗组胺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血管收缩剂等药物进行治疗[13]。以上药物的主要治疗机制是拮抗组胺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鼻部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有效减轻患者鼻腔局部症状的目的[14]。常规的西医治疗虽然可以获得快速缓解不适症状的目的, 但是对药物的依赖性较大,一旦停止用药则容易出现复发,且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大[15]。 因此,常规的西药治疗并不是最佳疗法。
中医将过敏性鼻炎归属为“鼻鼽”的范畴,认为其发病的根本在于正气不足、复感外邪,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而诱发一系列鼻部不适症状,属本虚标实之证[16]。 中医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不仅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且绿色安全,可克服西药治疗的不足。 该次研究应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肺气虚寒型鼻鼽患者实施治疗,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00%,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00%(P<0.05),这一结果表明, 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可显著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一结果与叶虹[16]的研究结果相符, 其将80 例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40 例患者应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对照组40 例患者单纯应用穴位贴敷治疗, 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0.00%(P<0.05)。 充分表明隔姜灸加穴位贴敷治疗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可有效提升治疗的效率。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技术, 属于中医外治法[17-18]。 该次研究中,以大椎、肺腧、身柱、命门、风门、膏肓等穴位为主,进行中药贴敷治疗。 方中的药物主要包括元胡、肉桂、白芥子、甘遂、细辛、辛夷、五味子,冰片,其中元胡辛散温通,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效。 肉桂具有镇静镇痛、抗菌降温之功效。 白芥子性辛温,归肺经,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芥子具有抗真菌、改善循环、抗氧化的作用。 甘遂性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水逐饮、消毒散结的功效。 细辛性温,具有驱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镇咳的功效。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效,是中医治疗鼻渊、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常与细辛、苍耳子、薄荷合用,以增强其通鼻窍、散风邪之力。五味子性温,具有养阴固肾之功效。冰片性凉,归心、肺经,具有开窍、解郁、消肿止痛之功效。通过穴位敷贴可促使药物经穴位、经络直到患处,从而显著提升局部药物浓度, 通过穴位敷贴治疗不仅可促使相应的中药发挥其应有的药物治疗作用, 同时还能够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19]。 同时配合隔姜灸,借助其温热刺激能够使药物作用直达深部,并产生持久的药力,从而达到持续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 因此,两者联用可发挥增强疗效,标本兼治的功效。
综上所述, 应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疗法对肺气虚寒型鼻鼽患者开展临床治疗,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且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鼻部症状,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