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近年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产业体系路径必然发生重大变化,高质量发展作为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过程,毋庸置疑的成为推动我国未来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现代产业体系的这一概念,其作为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的核心支柱和关键枢纽。现代产业体系表现为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价值链的延伸化增值化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路径的构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意义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发生着巨大变革的中国,“现代化”正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议题,“现代化”这一历史概念的内涵,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再次认识和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它的内涵也在历史性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学界普遍的解释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具体可以涵盖历经工业革命的发达国家的变革历程及试图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的渐进过程。但现代化进程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1],其间也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方式和自身发展向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跨越阶段。现阶段针对经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现代化或工业化的过程阶段或动力模式,对理论的认识可遵循现代化“阶段论、模式论、动力论”三个维度。[2]
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体系是由特定的生产生活主体构成的、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社会产业主体关系的总和。产业的发展是以完成相应的生产任务为目的,通过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使其影响社会经济主体的相关行为,由此成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本要件。[3]针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其内涵、与传统产业体系的比较、路径构建三方面梳理展开。第一,关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现代产业体系是产业体系的现代化[4],系统论角度下,可以看作产业链呈现出完整、集聚、竞争力强等特质的特殊产业系统[5],这一产业系统的核心是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三者间的互相融合[6]。学科角度则基于产业体系为客观存在下,以集合或子类的方式存在[7]。第二,关于传统产业体系与现代产业的比较。在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时期,主要以社会物质供应贫乏、内外部发展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且依赖可变动技术有限等特征呈现。产业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稳定,市场需求主要以数量为主,产业发展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充足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8]与传统产业体系的对比,现代产业是以研发为驱动力而形成的价值链集合,是一个由初期的单独研发向中期合作研发再到研发驱动现代产业形成的渐进过程[9],相较于传统产业,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集聚性、动态适应性、生态可持续性等时代特点[10-11]。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经济社会活动各层级、各维度,分析经济结构时引入知识复杂性和经济活动异质性新维度、分工形式复杂化及产业要素互动融合三方面拓展,才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12]。[13]第三,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动能转换、科技推动、金融互动、人才匹配、构建体系及制度保障六个层面建设现代产业体系[14]。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价值链上实现自主可控和构建面向内需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15]。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体现可从高度的市场化水平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入手,这就需要在发展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时应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16]。综合来看,已有研究中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并未从目前城市化、现代化前提下展开深入分析,鲜有研究对高质量发展下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构建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在现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究高质量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协同性,并架构其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牵引力。可以看出,具有高级的产业基础及现代化的产业链供应链成了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主旋律,高质量发展更是成为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成为一个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的连续过程,天然的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提供向导,同时,现代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现代产业体系与当前我国架构的新发展格局契合,也深入贯彻我国当下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重点在于突出质量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调整消费结构思维及转换产业升级方向。伴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危机带来的挑战和风险进一步加深,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着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及外需扩充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及供应链不强不安全的风险,技术创新宏观环境不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受阻致使资本脱实向虚等新问题。为解决一系列问题,党中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通过提高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大着力点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在未来的长时段发展导向中,以高质量发展为新要求,推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系列举措将一一实现。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存在,各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基础和发展要求也各不相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质态的变化对发展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高质量发展所涉及的基本因素如发展的政策目标以及各目标的优先次序等,与以往时代将会有很大改变[17]。我国通过精准自我发展的定位,以高姿态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的奠定基调,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开启全方位、完整系统化的战略定位,发展理念实现局部宽泛转向充分均衡新转变,其目标转向注重发展效益和质量两方面的提升,通过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18]。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两大发展重点,是高质量发展中稳定向好、全面塑造新优势以助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源泉。目前已跻身全世界规模最大、工业体系最为健全完备的经济强国,国内市场为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纵深的需求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在产业发展方面成就突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产业规模大幅度壮大、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步持续发展,服务业跃居为我国第一大产业,成为有力助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发展性方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了三次产业发展组建区域平衡状态,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年来趋向优化(见图1),1978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7.7%、47.7%、24.6%,新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到2020年底,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7.7%,37.8%,54.5%。就三次产业发展而言,其内部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明显,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中坚力量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有力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平稳转型及升级发展。
图1 2016-2020年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实体经济首位发展、科技创新强力引擎、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升级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同时也是以民生为重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本质来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构建就是利用好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一步拓深实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性,从而实现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产出效益。但从当前看, 我国四大支柱存在着系列问题,如实体经济要素支撑缺乏有效性,科技产品和人才量大质不优,现代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路径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对应,基于产业视角将实体经济进行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为制造业,第二层次包含制造业、农业、建筑业及除制造业以外的其他工业, 第三层次则包括一、层次、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及除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外的其他所有服务业。[19]当下的一二三产业皆出现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如产业结构协调性不足、工业服务社会的运作体系缺少环节、服务业内生机制作用力不明显等问题,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内部是多行业的聚合,但其间层次不一,通过科技进步与技术的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内部的各行业从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过渡,中高层次向高层次转变以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从国际产业发展来看,一二三产业之间存在着人力资源和国民收入两者顺次转移的过程,即所谓“退一进二、退一进三”和“退二进三”的演变趋势[20]。新发展格局下,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相辅相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维度,眼下看,以实体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战略导向具有迫切性,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激发包括金融、土地、能源等要素发展活力,以此构建有效的市场机制及良好的宏观环境服务于实体经济。目前,国民经济发展趋向“脱实向虚”,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的延伸,从本质上理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除了满足其融资需求外,还应协调经济资源在各实体经济部门间得以充分配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路径的关键一环,也是实体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指引。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品质提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的各阶段所需,在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不断拓展,挖掘消费潜力,通过探寻适宜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释放消费需求。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先进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振兴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以加强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度,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稳固根基。
从产业实践来看,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工业化等设施建设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基础设施转换升级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推动,从本源上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铺就基调,衍生出智能制造及服务型制造发展思路。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构建的引擎,有赖于强化核心技术与创新驱动,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21],企业在运作时,将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必备要件,同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展开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大小与技术转化率息息相关,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提高要素利用率及减少投资成本。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是企业实现市场占有率扩充的体现。新一轮企业改革对于智慧制造及智能制造的重视,企业发展过程中以核心环节展开自动化运作、多向度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的联合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方向。
现阶段,高端技术平台载体的搭建可从聚拢高端技术创新资源,培植优质高新技术人才,让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与自身贡献度适配报酬,吸引优质人才开展实体经济创业创新。产学研多方位发展、推进研究院及服务机构入驻共建等方面加以强化。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出现的“卡脖子”难题,就要架构强大产业融合发展网络及具有优质人力资本的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实现问题攻关。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构建有赖于核心技术的发展,畅通核心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路径,增强基础设施升级转换能力,现代产业集群的打造以增强辐射效应,人力资本与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路径提供产业技术变革引领。科技与现代产业体系的衔接是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强化新理念、新方法的支撑。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动能,以核心技术为源头储备,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形成高质量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并驾齐驱。
如现今,全球经济呈现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分工深化的格局,国际竞争的重点已从产品转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层级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路径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系统工程,提升“两链”的现代化水平是实现当前全球价值链地位升级的突出重点,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设备供应都存在缺口,培育具有自主可控的企业,要素的强化支撑、关键产品的精准聚焦成为补齐缺口的路径。产业链供应链的先行区域是先进制造业,强化核心技术的推动,架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产业链供应链是需要在全球分工中才能有的放矢,除了打通国内区域合作、实现内外之间的联动效应外,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架构产业链供应链完备新格局,合理利用国外先进核心技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努力推进国内各行业合理布局。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也是架构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发现我国存在大宗农产品的供应不足、大宗矿产品的依赖性强、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产品和服务支撑等问题。说明单向度的市场运作或生产力布局已难以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提升多维布局生产力的能力及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更大范围的经济开放以满足农产品多元市场的供给,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依托先进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