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卓昕
摘要:所谓“跨学科融合”是指结合各学科知识以探讨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跨学科整合中,本文就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融合展开阐述。在各学科知识的交融与整合后,充分体现了各学科之间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学习过程的多元性、实践求知的创生性、社会探索的人文性。
关键词 跨学科 融合 核心素养
美术,是一种参与的、无边界的艺术。它不仅停留于观看,更是一个自我认知、促成、辨识事物的过程。而语文学科所要培育的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则能直接表述现实生活体验。“宣物莫大于言”,语文的立科之本是“语言与文字”,语文学科字词句段篇的工具性能够反映古往今来事物的根本现象和发展过程,对时代潮流作出最直接的反馈,由此对美术或其他艺术迸发巨大影响。“存形莫善于画”,美术的立科之本是“视觉形象”,绘画的可视形象常常能让读者直接从画面读取所描绘的内容。美术作品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情感上需要依赖文字表现其视觉画境,文字需要重现画面所赋予的思想表达,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是语文和美术学科共有的。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i]]。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有着多多少少的联系,教师经过对美术与其他学科差异化表达形式的转换,让学生在多维度的体验学习中学会触类旁通,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领会美术作品本身,还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会对其美术作品进行内容与形式的表达。通过多重学科的知识技能,深挖学生自身且所发展的实践求知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以下我就从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学科联系,提高资源整合性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需要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连接,注重学科间相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ii]]。从学生经验出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研讨和探索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新的课程教学资源,拓展美术学习领域,让学生突破单一思维限制,开阔视野。
从小学六年的美术与语文教材来看,美术与语文有很多相融之处,美术老师可以进一步发挥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便利性与丰富性,向学生展现文字性的知识内容,激发灵感,丰富情感想象,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比如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搭石》一课,课文以质朴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独特的家乡风景画。在文中通过搭石构筑了家乡人们淳朴美丽的情感,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的画面。教学这一课时,课前通过展示一幅乡下水彩写生画,以美术绘画形式创设一个与家乡、流水、搭石有关且能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把课文的内容和思想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视觉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从画中见影,了然于心,久久不忘。
当学习湘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家乡的古建筑》一课时,作为承载着古往今来数年文化的空间形态,无论是雕梁画栋结构中彰显的昔日荣华,还是翘檐斗拱诉说的过往故事,这些无疑都需要语文与美术学科共同培养的能力与品质来一同构建美术课堂中中华传统的文化符号。
跨学科课堂通过《搭石》和《家乡的古建筑》两课的融合教学,以小“搭石”观大“建筑”,从中不仅能从石头媒材以小见大观建筑,在学习了语文教材《搭石》一課后,学生还能运用其中所习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古建筑,创作一本图文并茂的家乡古建筑绘本。
语文课堂中引入美术,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配以绘画、手工等美术形式展示搭石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是听说读写。美术课堂中通过与审美互通的语文学科内容进行融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语言文字发表对身边事物文化的看法,使古建筑观察欣赏不停留表面特征,从更深入的历史文化背景着手进行描绘。美术与语文学科资源的整合、开发、拓展、融合赋予了不割裂地去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中,由此更能持续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利用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学生创设浸润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近距离地感受不同的美,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让学生脱离狭窄的空间,在美术辽阔的天空中翱翔。
如:老师在教学湘美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高个子和大胖子》一课时,以“高个子”长颈鹿和“大胖子”大象两个典型的动物形象向学生传递大小对比这一基础美术语言,通过引导孩子对形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好地有意识的感受事物的大小、高矮、胖瘦。老师在课前录制好各类呈现出“高、矮、胖、瘦”较为夸张的儿童画视频,以绘画表现为载体在问题情境中发现生活中大小、高矮的强烈对比。上课铃响起,老师首先播放视频,在声音、图像的感知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对绘画形式的感知力。接着布置“高个子与大胖子家族准备要召开聚会,大家一起来看看哪些朋友可以参加哪些游戏”任务清单。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形式,学会结合图片区分“高、矮、胖、瘦”。最后在核心推进过程中,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比一比、瞧一瞧,谁是高个子,谁是大胖子;活动二,想一想、画一画,我们身边的“高个子或大胖子”;活动三,试一试、说一说,你能怎么把他变成“高个子或大胖子”;活动四,学生自由创作心中的“高个子和矮胖子”,并进行资源回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评价。
美术课堂上对事物特征的对比启发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使得表述的画面具像化,提高其注意、观察、识记等认知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美术与语文跨学科融合,能丰富教学方式,融通事物之间的共同处,使其内容和情感的传达互为补充、丰盈,促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在美术成果的呈现中提升审美品味、审美判断能力、文字素养和语言表达。
三、搭建创作平台,激活思维创新性
美术作品所反映的是源于生活、自然之美。从上古时代开始,文字就是由一个个来自于生活的、具象的图像符号衍化而来。运用绘画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进行转译和联动,有利于在形式上创新常规的教学表现模式。
例如:湘教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图画文章》一课,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用图画和符号形象装点文章,记录生活,传递情感。课堂教学上老师首先分享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暖心图片“风雨同心,”,在一个个熟悉的生活情境的体味下,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对绘画形式的感知力。接着布置观察任务“找出文中的图案并思考图案代表文字的意义”。然后,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发疑问“为什么能一眼看出他们代表的文字意义?”,从而引申学习“结合图形将表现应用特征明显的文字变成图案”。最后在核心推进过程中,老师设计了四个教学活动:活动一,说一说、读一读,朗读文章,理解意思;活动二,看一看、想一想,抓住文章中的形象化词语;活动三,试一试、画一画,从构图、描画景物、涂色三方面进行画面构图;活动四,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图画文章”。《图画文章》一课通过探索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图画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语言之间的关系,借助具象、抽象、意象将文字与图画有机融合,使之相互关联、彼此贯通。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将学习当做一个创作过程,将汉字当作一幅绘画来创作,在学生的想象与创新下,他们不但掌握了文字的变化,而且有效激发了想象力和创新力,同时一改以往机械式的抄写,挖掘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更懂得观察生活与体会生活。
四、融合“诗书画印”,提升能力创造性
“诗书画印”相融合,可以使作品充满诗情意境和文学韵味,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更好地抒发作者情感,并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而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娄师白大师的作品《听雨》和韩羽大师的作品《听雨图》,邀请学生围绕着形、色、象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美术素养的形成下关注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氛围,使得学生最后的画面创作在“诗书画印”的加持下更具有个性与灵性。学生在课堂上从走近名家作品落实到自身的画面营造,将诗词与美术课堂相配合,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优势,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实现绘画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协同发展与提高,让学生的画变成无声的诗。如此一来学生也水到渠成的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提升了个人美术素养。
让学生“看”着自己创作的画,“想”着自己心中的事,“写”着自己想说的“话”。反之,借助语文中的诗词、文段去配画、配乐,能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热情,丰满了艺术形象,真正实现儿童的绘画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相互发展与创生。
五、出课堂进社区,培育人文情怀
美术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美术课将呈现更多的创新作品,而这些作品借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对象呈现出来,可以冲破学科自身的束缚,与情感、文化等相连,让美术课的意义更深远,涵养人文精神,不断传播正能量、传递温暖爱。
利用周日时间,家校联动,把美术作品带出课堂,用传播的方式把自己的所做所想表达出来,同时让更多的人发现美、感受美。同学们拿着自己创作的剪纸作品在社区里开启活动。
在活动中分享,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家长的陪伴下,运用不同语言表达和交流进行剪纸作品展示,利用家校创设的资源和各方力量,到社区进行“童手童剪梦飞翔”剪纸义卖活动,把一个个的剪纸作品送给老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把爱传递到校园、社区……美育不仅在课堂,也要在课堂外不断延伸,将课堂内容渗透进群众生活,把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转化为创造美的具体实践,发挥学科特色,融合全学科习得的能力,用行動回报社会,用实践感恩社会。
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美术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和现实生活出发,不仅需要完成绘画教学的任务,还需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尊重不同时代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引导他们对美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
总之,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是相互紧密联系且密不可分的。美术学科是图像带来的欢乐,语文是文字带来的感悟,美术与语文的融合,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充分融合互生,美美与共,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多元化,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