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画图,推动文言文学习

2021-12-16 23:11刘莲毳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5期
关键词:画图初中语文

刘莲毳

【摘要】文言文教学常被冠上无聊、乏味、枯燥的标签。如何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抗拒,由“要我学”变成“我想学,我要学”呢?本文试图以“巧用画图”,在文言教学中融入画图元素,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初中语文;画图;文言文学习

上语文课时,不时听到学生喊“怎么又是文言文?”曾经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能用英语与不同国籍的人对话,但是,我不需要与古人对话,也不喜欢看古文书籍,为什么还要学文言文,学它有什么用呢?”这个天真而又真实的问题实实在在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他们不喜欢文言文的学习。

在教学上,笔者留意到不少学生喜欢涂鸦、画画,语文书常常有不少被涂抹、被“创新”的插图。这是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于是,一个想法产生了:把画图引进文言文学习。

早在16世纪夸美纽斯就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和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他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视官的跟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有利于抽象知识的具体化。

因此,借助画图,一来可以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格局,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趣味化,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二来画图是建立在阅读与理解基础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与理解文章,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下面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河中石兽》一课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借助画图来推动文言文学习。《河中石兽》为第六单元24课,是一篇具有探究科学精神的古文说明文。学生不但需要克服阅读古文本身的困难,疏通文意,而且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理解石兽逆流而上的过程,难度较大。

七年级的学生文言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这课教学中,笔者做了如下安排:1.诵读课文,读出乐趣;2.借助工具,疏通文意;3.小组讨论,发现问题;4.巧用画图,解决问题。

一、诵读课文,读出乐趣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言要学得非常熟,能够脱口而出。”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准确流畅,读得熟稔。因此,在讲授时,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如示读,读准字音;自由读,读出语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语气;删去标点,读准句读。读,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诵读,让学生感知课文,通晓文意。

二、借助工具,疏通文意

《语文课程标准》 对七~九年级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在疏通文意环节中,让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尝试疏通文意。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文意。得出: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僧侣认为“求石兽于水中”“以为顺流而下”,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渐沉渐深尔”。至于第三自然段,学生同样根据注释与工具书,也得出了:老河兵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石兽应该在上流。

三、小组讨论,发现问题

但是,问题凸现出来了。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只能理解老河兵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这个观点,明确老河兵认为石兽应该在上流。但是不能理解本段内容,问题集中在“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此处。该处恰恰是课文的难点,是石兽逆流而上的过程,涉及一定的物理知识,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难点。

经过小组互助、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头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虽然解决了该段的文意疏通的任务,解决了“文言”这一步,但是石兽在上流的原因,即石兽是如何在水流的作用下逆流而上的?这其中的过程与原理,学生表示仍不能理解。

四、巧用画图,解决问题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明确提出 “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志,所载道。”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文言”,更要理解“文”:文章内容,感悟作品感情。

学生理解了“文言”,但是不能理解“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采取了画图的方式,推动学生的学习。当天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用几幅图的形式将第三段的内容呈现出来。这个作业要在理解课文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实际上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整合理解与创作。

通过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学生基本上能将石兽在水的作用下如何逆流而上的过程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此可看出学生对第三自然段基本理解。(如图一、二)

但是,这两张图的第二部分都出现同一个差误。文中说“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意思是,“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因此,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说明“坑洞”应画在“石兽底部一半”的位置才是正确的。

自此,学生在形象的图画中明白石兽逆流而上的原理了。整个课文的难点通过利用画图,迎刃而解。

成效与反思:利用画图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格局,通过引进新元素,一改以往沉闷、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转变成“我愿意学,我想学,我要学”,有效推动文言文的学习。这种将课文内容以图的形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有学生甚至将整篇课文都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表现出对文言文学习的极大兴趣(如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4](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画图初中语文
低段教学如何妙用画图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画图:数学思维可视化的有效工具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小学数学画图教学的现状与培养对策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思考物理问题之“画图法”策略
画图找答案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