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注孙子》及其兴奋的样子

2021-12-16 03:54高桥未来
博览群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孙武兵法孙子兵法

(日)高桥未来

晚唐诗人杜牧(803-852)字牧之,以艳丽的诗歌而著名的。他平生喜谈兵法,且专心研究兵法,撰写《注孙子》全三卷。很多《孙子兵法》注释中,尤其是杜牧《注孙子》中收集了庞大的故事,欧阳修《孙子后序》中,将其与曹操注、陈皞注,并称为“三家《孙子》”(《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二)。然杜牧的《注孙子》,并没有引起比较多的关注。杜牧撰写《注孙子》,从其独特的阐述方式,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阐解兵法时非常兴奋自豪的样子,而我们在杜牧的《注孙子》里,不仅仅可以理解他的兵学思想,还可以发现他的为人以及性格方面的特征。

杜牧撰写《注孙子》的原因

杜牧《注孙子》,有两个起因,一个是家世环境,还有一个是社会环境。

先简单说明他的家世。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 杜牧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位置在长安城的中心,安仁里的第宅。京兆杜氏就是当时谚语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甫诗《赠韦七赞善》注)的高门世族。

杜牧的远祖,西晋杜预(222-285),曾经以镇南大将军平定吴国,封为当阳侯。杜预学识渊博,撰写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被世人尊称为“杜武库”。《晋书》卷三四“杜预传”后论称赞他说:“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 也是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唐玄宗开元年间为鄯州都督击破吐蕃的大军,《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说他“爱重文学,门下所引如崔颢等皆名重当时”。

对杜牧影响最深刻的是他的祖父杜佑(735-812),字君卿。杜佑在德宗、顺宗和宪宗朝当宰相,其“不好章句之学”,而在“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的主旨之下,编撰《通典》,全二百卷,并亲序。其中的《兵典》全十五卷,是根据《孙子兵法》的原文构成,排列《孙子兵法》的内容有关系的项目。例如《兵典》四之中,举起“孙子曰:‘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九变篇)”的一句,下面排列《军政不一必败》《军无政令败》等项目。对于有些《孙子兵法》的原文,杜佑亲自注解的。

杜牧对祖父杜佑,充满了敬仰之情,甚至是极度夸耀, 其《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的诗云: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这个“二百编”就是《通典》。在如此家世和家学的熏陶下,杜牧自己认为,比攻读经书和制作诗赋更适合的研究就是,如“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樊川文集》卷十二)”那样的实学方面。杜牧撰《注孙子》,还有一個原因就是杜牧所生活的环境。杜牧出生于安禄山的叛乱结束后,国家内外仍然不停地勃发战乱,混乱的社会环境中。自幼到青年,杜牧听到的一直都是藩镇相继叛乱的事情,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23岁时,以无仕官的身份,敢向昭义军节度使刘悟写了一封信《上昭义刘司徒书》。朝廷叫刘悟讨伐卢龙军朱克融、魏博军史宪诚和成德军王廷凑的叛乱军,刘悟却很久不听不动,所以杜牧在书简中谏言如此:

所宜日夜具申喧请,今默而处者四五岁矣。

负天下之三无如者,宜如是邪??不宜如是耶?

入仕后他又写了讨伐藩镇的战策《罪言》《战论》《守论》,后来《罪言》被抄入《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杜牧传中,《守论》也被抄入《新唐书》卷二百一十《藩镇魏博传》中。其他,给宰相李德裕奉献了几个策略《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樊川文集》卷十一)、《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樊川文集》卷十六)。可以说,杜牧一辈子研究兵法,最大的成果就是《注孙子》。

《注孙子》的创作动机

杜牧在《注孙子》的自序《注孙子序》中,关于创作动机有比较具体的说明。

宪宗元和十三年(818)杜牧十六岁,平卢节度使李师道不归顺,《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写道:

(七月)乙酉,下制罪状李师道,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兵共讨之。

杜牧序云:

见盗起圜二三千里,系戮将相,族诛刺史及其官属,尸塞城郭,山东崩坏,殷殷焉声震朝廷。

朝廷派的将军和兵士都是“则必壮健善击刺者”,但卿大夫却不介意,“卿大夫行列进退,一如常时”。杜牧通过经书和史书,发现“为国家者,兵最为大”的真理,理解了“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的法则。于是杜牧涉猎了很多兵书,其中主要就是春秋时孙武写的兵书十三篇:

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也就是说,历代战争的成败存亡和孙武说的兵法一模一样,孙武的兵法,是究明胜败的法则。这时,而杜牧注孙子,比较曹操的《注孙子》,他认为,曹操的注解也有缺点。杜牧曰:

曹自为序,因注解之,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然其所为注解,十不释一,此者蓋非曹不能尽注解也。予寻《魏志》,见曹自作兵书十余万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从令者剋捷,违教者负败。意曹自於新书中驰骤其说,自成一家事业,不欲随孙武后尽解其书,不然者,曹岂不能耶。今新书已亡,不可复知,予因取孙武书备其注,曹之所注,亦尽存之,分为上中下三卷。

根据上面的叙述,曹操的注解只有该注释的十分之一。杜牧认为,曹操这样做的理由就是曹操也亲自编兵书,里面说清楚了他的兵法思想,所以,对孙武的书较简略注释。杜牧想补充曹操的注释不足的部分,把孙武的原文和曹操的注释作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注解就成了《注孙子》。因此,杜牧满怀自信地写道:

后之人有读武书予解者,因而学之,犹盘中走丸。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注孙子》序)

其中之“丸”,所指的是孙武说的临机应变的战略。丸会滚来滚去,走到四面八方,大家都想不到丸走向哪里,但“丸不能出于盘也”,就是说绝对不超出胜利的规则之外。的确,杜牧的《注孙子》当时得了名声,欧阳修在《孙子后序》写道:“世所传孙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陈皞注三家《孙子》。”

晚年,杜牧亲自撰写墓志铭,即《自撰墓志铭》。其中,把《注孙子》作为自己的代表作品,写道:

某平生好读书,为文亦不出人。曹公曰:“吾读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深矣。”因注其书十三篇,乃曰:“上穷天时,下极人事,无以加也,后当有知之者。”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对于《注孙子》是多么的自信,而期待让后世人爱读这本书。

《注孙子》的内容特征

第一个是“多方引证”。翻开杜牧《注孙子》,我们发现,杜牧注释中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明《孙子兵法》原文的意思。欧阳修在《孙子后序》称赞“其学能道春秋战国时事,甚博而详”。杜牧大致从周代到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的战争的故事和兵书里的文章,总数大概二百多。主要引用《春秋左氏传》《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和《尉缭子》《司马法》等兵书所收集的故事。其实,故事的一半都和杜佑《通典》《兵典》所收的故事一致。显然,杜牧深受《通典》的影响。但值得注目的是,杜牧仔细分析《通典》所收的故事,如果认为不适合《孙子兵法》本文的意义的话,就不采纳。可以说,杜牧虽然十分夸耀《通典》,但自己作为《孙子兵法》的注释者,追求了最合适的例证。

第二就是表达持论。有些注解中,杜牧脱离注解者的立场,展开独自的兵法理论。比如说,《孙子兵法》虚实篇有一句话:“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战的人就能掌握主导权,可以任意操纵敌军,所以说:“饱能饿之。”敌军在粮食很丰富的话,我们能导致他们粮食缺乏的状态。杜牧的注解如此:

我为主,敌为客,则可以绝粮道而饥之。如我为客,敌为主,则如之何?

这是他说明原文的意思之外,还提起一个独自的问题。而且接下来回答说:“答曰,饥敌之术,非止绝粮道,但能饥之则是。”然后,引用三种“饥敌军”的故事。故事如下:

隋高颎平陈之策曰:“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有蓄积,皆非地窖。密遣人因风纵火,待敌修立,更复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遂行其策,由是陈人益困。?(据《隋书》卷四十一《高颎传》。《通典》《兵典》十三《火攻》所收。)

三国时,诸葛诞、文钦据寿春。及招吴请援,司马景王讨之,谓诸将曰:

彼当突围,决一朝之命;或谓大军不能久,省食减口,冀有他变。料贼之情,不出此二者。当多方以乱之。

因命合围,遣羸疾寄榖淮北,?廪军士豆,人三升。诞、钦闻之,果喜。景王愈羸形以示之。诞等益宽,恣食。俄而城中粮尽,攻而拨之。(据《晋书》卷二文帝纪甘露二年的纪事,“景王”《晋书》作“帝(司马昭)”。《通典》《兵典》十四《多方误之》所收。)

隋末,宇文化及率兵攻李密于黎阳,密知化及粮少,因伪和之,以弊其众。化及大喜,恣其兵食,冀密馈之。其后食尽,其将王智略、张童仁等率所部兵归于密,前后相继,化及以此遂败。(据《隋书》卷七十《李密传》,“王智略”《隋书》作“陈智略”。《通典》《兵典》八《敌饥以持久弊之》所收。)

这三个故事是,烧敌军的存粮;欺骗敌军饱食,敌军遭受饥饿的例子。杜牧亲自设定如《孙子兵法》原文那样的课题,自己回答,再加上提起例证的故事。这三个故事都是《通典》所收集的。

第三个特点是讥讽唐朝。杜牧注解中,除了很多历史上的故事以外,还提起唐朝讨伐藩镇的记录。宪宗元和年间,唐朝军讨伐几遍成德军,但失败了。《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一句话:“城有所不攻。”——敌人的有些城塞特别巩固,我们绝对不能陷落,所以不该攻击的意思。杜牧注解中,提起宪宗朝攻击成德军所管辖域内的南宫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临城县(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河星镇(杜牧写道:“太原攻寇之河星镇。”但具体的地名未可知。待考)的城塞,表现如“是寇三城池浚壁坚,蒭粟米石、金炭麻膏,凡城守之资,常为不可胜之计以备”,就是说都是“所不攻”的城的。所以官军如“击虏,攻既不拔,兵顿力疲。寇以劲兵来救,故百戰百败。”这样重复败战了。接下来杜牧叹息写道:

故(元和三年至于今)三十年间,困天下之功力,攻数万之寇,四围其境,通计十岁,竟无尺寸之功者,蓋常堕寇计中,不能知变也。

杜牧指出唐朝军只是攻击成德军的巩固城塞而已,没采用临机应变的策略,这就是最大的败因。

其实,这样敌军的城塞的表现没那么特殊的,较常用的。但杜牧不仅注释原文,借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分析、讥讽唐朝讨伐藩镇的败战原因。也可以说,杜牧盼望《注孙子序》中说起的“贤卿大夫”通过《注孙子》研究兵法,应用于镇压现在还没结束的藩镇叛乱。这里,我们会发现,杜牧有个很热情的政治家的面貌。限于篇幅,这里不能详述《注孙子》和杜牧的文学作品的关系。杜牧这个人,我们对他了解越深就越被他所吸引,有无穷无尽的魅力。我的结论是,读者要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和享受杜牧的诗文,弄懂杜牧《注孙子》的原因与意义,是很重要的,杜牧的诗文作品和其注孙子的注解是一脉相通的。

(作者系文学博士,大阪市立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孙武兵法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等十三则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三令五申
孙武宴
孙武练兵
兵法
孙子兵法与商业战争
张良得《太公兵法》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三令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