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是CSSCI来源期刊,该刊始终坚持为体育教学、训练、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学科对话、扎根中国经验,在同类专业领域期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同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坚持高质量、特色化发展,通过彰显院校特色、把握学术前沿和凝聚学术共同体等方式积极构建学术声誉。
【关 键 词】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学術特色;学术声誉
【作者单位】吴杰忠,福州大学。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0085)。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1.020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1]当前,体育强国梦正在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学术出版要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自1960年创刊以来,始终贯彻“坚持为体育教学、训练、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着眼于对时代理论与实践重要问题的探究,以体育学为办刊指向,开辟《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期刊中具有较高的学术认同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根植学科发展经验,为我国体育类期刊建设和高校学报社科期刊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
一、坚持办刊宗旨,汇聚优秀学术研究成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是由四川省教育厅主管、成都体育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也是CSSCI来源期刊。总体来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稳定发展与其牢牢把握“名刊”标准的要求,紧紧围绕“坚持为体育教学、训练、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始终坚守办刊初心息息相关。
1.坚持为体育教学服务
体育学科体系既庞大又复杂,体育学科的发展需要学术期刊助力。《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基于地方体育类院校特色,在坚持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彰显高校学报的责任与担当。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的时代,笔者选取2013—2020年新时代开启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刊文情况数据进行分析。知网数据显示,从期刊载文主题分布来看,2013—2020年间,该刊以“教育”为主题检索出的文章有近200篇,以“教学”为主题检索出的文章有百余篇。可见,在“体育强国梦”践行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坚持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宗旨,极为重视对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
2.坚持为体育训练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1]体育理论研究宗旨和教学实践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对人民体育训练的指导和人民体魄的增强上。从2013年至2020年该刊刊发文章的关键词分布来看,“体育”与“发展”是其研究的热点。从关注体育训练的时间积累来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自1960年创刊首期便开始关注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从此便一直登载关于体育训练和体育运动的文章,可见该刊物对体育训练的研究有长期的积累优势。从关注体育训练的地域偏好来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受地理位置和地域特色的影响,偏重以本土研究为案例的实证性考察。以2018年第4期牟雨兰等人的文章为例,该文以成都体育学院散打队5名优秀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速度力量训练的可推广经验[2]。
3.坚持为体育科研服务
面对新时代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实施,如何阐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3]“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4]的理论要义与实践问题成为体育类期刊的责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利用体育院校的学科优势,积极承担学报责任,实现了为科研服务的全面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从期刊的版面篇幅来看,以该刊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为例,栏目每期登载文章约5—10篇,篇幅平均约为6—7页,近十年共收录文献300多篇,可见该刊为体育科研服务的全面性。从载文作者群体来看,该刊收录了大量来自如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工作部、上海体育学院、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等各大体育院校专家学者的文章,足见其专业性与权威性。此外,期刊的不少文章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的支持,从侧面印证了该刊为我国体育科研做出的积极贡献。
二、打造栏目及文章特色,凸显期刊品牌独特性
期刊的栏目设置直接反映刊物的内容主旨和内容导向,对期刊文章内容和整体风格具有引导功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学科对话,强化本土观照,彰显地方体育院校的学术特色,栏目及文章特色是该刊打造品牌独特性的抓手。
1.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实问题和时代发展
学术期刊在栏目内容的打造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促进相关专业领域研究及学术成果发布,并且要聚焦现实和时代问题。
首先,《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关注现实问题。体育产业转型的力度和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关系人民大众体育需求的满足。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各种问题亟待研究。为了在学理上描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该刊《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栏目收录了大量直面体育产业问题的学术文章,如登载在2019年第6期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的评价研究》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代际公平内涵》等。这些文章都有较高的下载量与被引量。
其次,《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关注时代发展。近年来,该刊《体育人文社会学》栏目品牌力愈发凸显,成为该刊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栏目代表。《体育人文社会学》一如既往地依循问题导向,关注时代之问。如登载于该栏目2021年第2期的文章共有8篇,其中以“新时代”为题名的文章有2篇,分别是《新时代中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层级化建构》和《新时代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精准化治理路径研究》,分别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和微观农村视角探讨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问题。此外,本期该栏目同时刊载了徐士韦、郭维刚、卿平三人的文章,均响应了当前“建设体育强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时代命题。
当然,学术期刊的意义在于为学术思想碰撞和学术意识建构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期刊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要有充分的包容性,还要对学术导向加以引导。如该刊《探索与争鸣》栏目体现了刊物对学术的关注与引导,其文章内容涉及体育学的概念群研究、方法论辨析、认识论阐释和研究进路拓展等各个方面,在视野上涵盖了国际与国内的横向比较视角以及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比较视角,起到了拓展学术领域、引导学术范式的作用。
2.加强学科对话,强化跨学科研究
对学科边界的坚守固然可以保存学科的根基,维护学科的主体性,但是如果过分坚守学科的壁垒,就有可能阻碍学科的纵向优化与横向拓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以开诚布公、真诚沟通的对话精神强化学科交融,避免拘囿于僵化的体育学科或体育学报的边界。
首先,期刊加强学科内部沟通与对话。体育学科覆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一级学科主要包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因此,如何实现学科内部理论体系的对话十分重要。该刊的某些栏目设置以四个二级学科为依据划分,但在研究中,这些学科又是相互融合的。如2021年第5期的《幼儿青少年体育运动专题》中刊发的《文化回应教学视域下青少年体育素养解析及培养路径》一文,以发展青少年体育素养为切入点,统一了体育理论、技术和实践应用三个类别,注重体育学科内部的交融。
其次,期刊注重跨学科研究。跨学科对话已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趋势,该刊也在学科的融通中为去边界化做出努力。如期刊在2021年第3期《体育治理与体育公共服务》专题登载的3篇文章,以治理理论视角切入体育服务事业的建设研究。同年第5期《体育史与体育文化传播》专题刊发《失范抑或常态:理解转型期体育文化及伦理信念失范的一个视角》等6篇文章,融合史学研究、传播学研究的视野,探索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原则、规范和逻辑,专题文章视角独特,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较强。
3.强化本土观照,打造特色栏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創刊于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其栏目设置首先考虑区域形象塑造和区域文化的传播,如在2012—2017年间,期刊的《民族传统体育》栏目刊载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峨嵋武术的源流与发展、太极思想的产生与表征、川西村落的现状与保护等与四川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研究成果。 同时,该刊扎根于中国经验。“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5],中国的体育发展实践也逐渐呈现值得研究和值得借鉴的价值。在此背景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专题研究不再是复述国外体育学理论研究的合理性或社会实践的成功案例,而是将中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语境嵌入世界历史的意义中去,比如《中国职业足球改革发展专题》。
三、多维度构建学术声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自创刊以来,连续多年获得国内知名奖项和荣誉称号。与此同时,该刊的影响因子也在逐年上升,该刊2020年的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1.831和1.105,足见其在社会科学期刊中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和社会认同度。
1.依托院校特色,服务学科建设
高校学报办刊主要依托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在汲取学校特色学科营养的同时,学报也在持守学科边界的基础上拓宽了学术视野,贴合学校学科发展目标,“走近”与“走进”特色学科的多元化、整体性价值阐释,并以此反哺本校特色学科的建设。《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校内外专家和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是成都体育学院的学术名片。甲子岁月,六十华章。该刊举办创刊60周年系列学术沙龙,是其始终坚持“提升稿件学术水平、严把出刊质量、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新媒体发展”的办刊指导思想,厚植体育学术情怀,依托院校特色并反哺学科发展的结果。而学术沙龙的举办也进一步加强了编委与作者、学者与教师、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体育学术资源转换和体育教学经验传授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交流和有效互动,深化了学校学科发展内涵,也提升了期刊在学术界的美誉度。
2.回应时代问题,引领学术进步
有意义与价值、有生长性的学术研究大多离不开特定时代的滋养。学报要在专业领域有学术话语权,就要引领学术进步,回应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现实问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在创刊词中提到“原有不定期的、仅供内部参考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而出版公开发行的学报已成为不可延缓的任务”[6],表明了期刊创刊的初心在于适应理论研究的需要。新时代新阶段有新命题,学报要积极策划选题,用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提升刊物的学术话语权。
自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以来,如何解答体教融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前沿问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在2021年第1期特别策划了《特稿:体教融合》专题,以回应时代之问。同时,该刊一直关注对学科实践方法论的研究。比如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之际,期刊针对如何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命题,策划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专题研究》,对体育发展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办之际,期刊针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问题,策划《女排精神与体育文化》专题阐释体育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关系;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该刊打造了《冬奥文化与奥运遗产专题》。这些专题策划不仅引领了学术研究方向,促进了学术进步,还提升了刊物的学术话语权。
3.凝聚学术共同体力量,厚植学术情怀和担当
学术期刊在推动理论创新、助力社会发展、构建国家认同感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良好的学术声誉是促进学术期刊发展的保障,是吸引作者投来优质稿件的关键,为专业领域学术期刊的品牌发展打下基础。当前,体育学科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日益紧密,跨学科体育学研究是势趋,这需要学术期刊凝聚学术共同体的力量开展专业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倡导开放性对话,搭建跨学科研究学术平台,开设《体育人类学专题》等栏目,凝聚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优秀稿件,构建期刊良好的学术声誉。此外,该刊重视对青年学者、学术新秀的扶持。学术新秀多指在学术上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一向很关注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学术新秀的成长,如开设《博士研究生》专栏,为博士生提供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这不仅体现了该刊对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和成长的关注,也为体育学科专业领域研究带去新时代青年人的视角,厚植了青年人的学术情怀和担当。此外,该刊举办的体育学科发展青年论坛得到了业内业外的高度好评。
综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始终坚持为体育教学、训练、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把握问题导向,重视学科对话,扎根中国经验,具有鲜明的期刊特色。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该刊积极构建学术声誉,切实提高学术话语权,是专业领域学术期刊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队加油!中国加油![N]. 人民日报,2016-08-26.
[2]牟雨兰,陈小伟,于飞彪,等. 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专项速度力量训练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散打队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82-85+91.
[3]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弘扬体育道德风尚[EB/OL]. (2021-09-15)[2021-11-01].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710978559960686282&wfr=spider&for=pc.
[4]以更大力度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龚正调研上海市体育工作[EB/OL]. (2021-09-06)
[2021-11-01]. https://baijiahao. baidu. com/s?id=17101613197
70544769&wfr=spider&for=pc.
[5]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
[6]刊头语[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