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政策的局限及改进建议

2021-12-16 08:22金雪涛许志敏
出版广角 2021年2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资助学术期刊

金雪涛?许志敏

【摘要】  提高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媒体国际传播内容或服务具有公共文化产品属性,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政策体系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助模式单一,資助对象长期收支平衡能力差;被资助者大多为传统媒体,用户服务平台尚未成为资助的核心;资助对象、内容、渠道、平台较分散;资助效果评价不完善,资助效果不理想等。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  键  词】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走出去;资助政策

【作者单位】金雪涛,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许志敏,中国传媒大学,改革杂志社。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提升主流媒体融合传播能力研究”(2020ZDZT10)。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1.007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增强中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而学术媒体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其国际化过程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实施国际传播战略,推动出版机构“走出去”。相关部委也积极制定国际传播资助政策,从资金、税收、金融、人才、平台等多方面对出版机构给予支持和帮助,成效显著。但梳理这些资助政策我们发现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本文为此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抛砖引玉。

一、中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政策梳理

1.文化领域国际传播相关政策

学术媒体运营机构属于文化事业单位,我国对文化事业单位除直接给予资金补贴外,还会通过税收减免等间接方式给予支持,因此文化领域很多政策与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行为密切相关。如财政部2009年印发的《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宣部等9部门2010年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2012年商务部等发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部2017年印发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财政部2021年印发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中或多或少都有鼓励文化机构和文化产品“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措施。

2.新闻出版领域国际传播相关政策

为了推动新闻出版机构“走出去”,新闻出版领域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和促进政策,如《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等。基于这些政策,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对一些“走出去”重点项目进行资助,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图书“走出去”基础书目库、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丝路书香工程、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等。

这些资助项目涉及图书翻译类的有8个,除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外,其他的都资助纸版图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等项目主要资助出版社海外渠道和海外市场的拓展,但对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资助力度不大。自2013年起,中国科协等6部门开始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下文简称“提升计划”),这是迄今为止为推动学术期刊“走出去”给予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但该项目的资助对象主要是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并不在资助范围内。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要开展国际传播,只能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而这一项目又主要针对学术专著,对学术期刊的资助条件较为严格,只有个别社科类英文期刊,如China Economist等曾获得过资助。

在学术网络平台“走出去”资助方面,中国知网的双语出版项目(JTP)入选2015年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基于学术出版规范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开放存取平台”、法律出版社的“‘一带一路法律专业知识服务平台”、《中华医学杂志》的“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科医库”入选2017年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由于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ChinaXiv等学术网络平台的建设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因此,广义上也应纳入学术媒体国际传播的资助范畴。

二、中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政策的局限性

中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政策对推动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资助政策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具体表现在资助对象、申请条件和效果评价设计等方面。

1.资助对象设计缺陷

(1)资助对象主要为传统媒体,平台尚未成为资助的核心

西方国家基金资助的对象大多是新兴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如学术社交网络平台RG、预印本平台arXiv、研究者身份识别平台ORCID等,只有具备发展潜力的平台,才能得到基金会或财团的投资。而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的资助对象主要为学术期刊和学术图书等传统媒体,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尤其是用户平台尚未成为资助的核心。无论是“提升计划”对学术期刊的资助,还是中外图书互译计划对图书的资助,现行资助体系的重心很大程度上都落脚于内容的翻译与传播,而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资助仍停留于建设阶段,对其国际传播支持力度较小。

在媒介融合与开放获取背景下,国际用户在国际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国际上获得资金青睐的也大多是围绕用户服务搭建的平台。这些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用户服务,而不是提供内容。如RG平台主要功能是聚合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在线学术交流和分享服务;ORCID平臺主要功能是提供开放共享背景下研究者身份的识别服务。

(2)资助对象单一、分散

在国际传播中,西方知名出版集团整合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和图书资源,这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具有广泛性和整体性,其本身就是吸引国际学者的重要原因。而我国现有的资助体系主要侧重于单本图书或单本期刊,对被资助对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不够。“提升计划”也只是针对单本学术期刊进行资助。加上我国学术期刊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人才缺乏,虽然得到一些资助资金,但对其国际传播渠道建设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因而很多期刊只能与西方知名出版集团合作。调查显示,我国在版的7种经济学英文原刊,有4种分别与3家不同的国外出版商合作,国际学者要查找中国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内容,需要游走于3—4个国外数据库,这极大降低了国际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提升传播效果。学术图书资助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平台建设方面,各出版主体建设数字化平台往往局限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很少与其他主体进行合作,从而导致这些新建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和重复现象。如《中华医学杂志》的“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中科医库”学科相同,但两个平台建设均局限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资助资金没有起到引导整合的作用。众所周知,研究者在检索某一学科主题内容时,往往希望能够快速检索到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全部内容,而内容的分散无疑降低了国际传播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资助对象收支平衡能力差,长期运营能力不足

西方国家学术媒体,包括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其运营和发展并非依靠主办单位的补助,而是必须想方设法维持自身的长期运营。虽然它们在起步阶段或许要依靠主办单位的资金支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就必须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利益相关者,以会员形式实现盈利,RG、arXiv、ORCID等国际知名学术网络平台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均是如此。只有得到用户认可的发展模式才是有效的,而验证用户认可的最好方式就是看能否找到利益相关者,以及找到收支平衡的办法维持自身的长期发展。

我国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建设主要依赖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或主办单位的财政或项目资金支持,缺少长期发展规划,重建设而轻运营,收支失衡,大多难以为继。

2.资助申请要求以西方标准为主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资助效果评价仍以影响因子排行榜为主,以能否进入西方主流数据库为重要评价标准。如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期刊类的申请条件为:一是外文学术期刊必须有CN号,连续出版3期以上,其主办主管单位应为教育部、中国社科院所属单位或全国性专业学会;二是期刊已进入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或在我国重点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有发展潜力和学科特色。从这些要求也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创办的学术数据库或学术网络平台并不在资助范围之内,外文期刊是否进入“国际知名检索系统”,仍是能否获得资助的重要前提条件和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社科类学术期刊要想进入WOS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非常困难,即使勉强进入也要付出巨大的资金代价。不少学者对学术期刊资助效果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无论是正向结论还是反向结论,都是基于影响因子来分析的。影响因子虽然是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参考,但不能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学术媒体作为学术传播媒介,本身就是学术信息的传播载体和渠道,这也是其与研究者、学术团体等其他国际传播主体相较而言的优势。作为媒体本身,若语言转换、出版和发行都要依靠海外学术媒体,又何谈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对资助实施效果的评价必须回归以国际用户为核心的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评价体系,突出用户数量、用户范围和用户黏性,以及内容生产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等方面因素。影响因子可以作为参考,但更重要的是考察学术媒体的渠道与平台建设、用户聚集、内容聚合、语言转换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3.资助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资助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项目公开透明度低,对资助项目的执行情况考核不严格。杨海平等人的调查显示,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中,2015个项目结项的只有14项,未启动的280项,正在进行的1721项。由于很多项目公开信息程度较低,很难追踪其进展情况。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中,被资助项目的信息公开数量占比不超过50%;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中,约有45.18%的项目没有收集到任何信息。而ArXiv平台中,财务报表和资助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项目管理和执行情况均公开透明。

三、中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体系的改进建议

1.以学术网络平台为核心资助对象,强化用户聚集

加强云端用户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是学术媒体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学术媒体国际精准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根据用户特征和使用习惯建立用户信息需求模型,采集用户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勾勒用户画像,构建基于用户情境的精准推荐系统,才能实现精准的国际传播。因此,我国必须加大对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资助力度,通过平台聚合国际用户,为智能传播和精准国际传播奠定基础。

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契合开放获取的本质,符合国际学术传播发展潮流,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必须引导和促进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其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资助力度。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不能局限于书刊数据库等文献资源,还应包括嵌入科研全过程的科研服务,如科研影响力评价、科研项目寻找、翻译服务等。学术国际传播平台不仅应包含高质量的内容平台,还应包含为研究者提供各种服务的用户平台。这些平台应以提供某种免费服务为引擎,在全球范围内聚集大规模的用户资源,为精准传播和个性化服务奠定基础。由于这些平台以提供某种免费的用户服务为引擎,因此在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现行的资助体系主要资助内容平台,而对用户平台的发展关注不够。

西方学术传媒巨擘的发展显示,内容在整个营业收入版图中的贡献率不断降低,因此它们正在逐渐从内容供应商向数据决策等科研服务商转型。如RG平台由于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获得了四轮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由此可见,在国际传播中应更加关注国际用户的核心地位,着眼于国际用户的聚集,并为其提供精准、智能化的跨国科研服务。基于此,对学术媒体国际传播的资助,绝不能仅着眼于以书刊为主的传统内容形态,而应对国际用户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给予大力资助,引导学术媒体转型升级。

2.发挥资助的引导性作用,强化内容整合和渠道拓展

当前,语言翻译仍是国际传播资助体系的重心,语言转换虽然重要,但是语言只是传播手段,用户、内容、渠道才是国际传播中的核心要素。而当前无论是对学术期刊还是对学术图书的资助,很大程度上都落脚于语言翻译。因此,必须改变以语言为重心的资助政策,发挥好资助的引导作用,强化国际传播中的内容整合、用户聚集和渠道拓展。

(1)加强国际传播内容整合

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资助体系必须打破以单本期刊和单本图书为资助对象的局限,鼓励学术期刊出版主体、学术图书出版机构、商业性学术网络平台运营主体、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运营主体等联合申报,增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在资助中,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对单个主体海外渠道建设的资助力度,加大对多个主体共建共享渠道的资助力度。对以单一机构申报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减少资助或不予资助,在资助政策中明确要求不同运营主体参与,鼓励国际传播渠道的共建共享,对大规模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注重国际传播内容的聚合性和整体性。如加大对集学术图书和学术期刊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数据库及集文字、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形态一体化内容的资助;增加对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资助力度,加强科技期刊与人文社科期刊国际传播的整合;增强对中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的资助力度,对那些着眼于引进国外优秀成果和为中国读者提供阅读便利的国际化中文期刊,也要加大资助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中文期刊本土化局限。

(2)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随着开放获取的发展,国内很多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绕过西方学术出版机构,直接与图书馆合作,通过图书馆推送达到直接链接用户的目的。因此,资助政策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术媒体直接与图书馆等机构合作,而非进入西方的知名检索系统,鼓励和引导中国学术媒体加大对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传播。

目前,大约有400多所海外科研机构建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如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德国海德堡大学中国研究所、达勒姆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等。在对这些科研机构的传播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用户的研究和内容的挖掘,而非语言的转换。由于很多海外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本身就通晓汉语,而在传播过程中,语言并非主要障碍,内容才是关键。因此,要根据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精准推送研究者关注的内容。

3.探索利益相关者联合运营模式

平台开发可以联合其他国家,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主体共建共享,积极引导它们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如开放数据平台建设可邀请非英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图书馆合作完成,共同构建非英语国家的国际科研共享大数据平台。这不仅能够提高数据共享平台的国际化程度和数据的价值,与西方的英语科研数据平台形成竞争,还能打破我国现有平台建设的本土化局限,节约国家的财政资金。

如ArXiv平台2001年开始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运营,作为公益性的开放预印本平台,其资助除来自康奈尔大学的补贴外,还来自多家基金会和研究所的捐赠。但2010起,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改变了运营模式,在全球寻找利益相关者加入,遴选了全球200多家高频用户,包括图书馆和研究实验室,邀请它们以会员的形式给予资助(每个会员资助5年),并根据文章下载数量收取会员费用,标准从1000美元/年到4400美元/年不等。2016年,康奈尔大学与全球200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2018年,其资助机构已达到233个,筹集会员费约53万美元,占总收入的50%以上。

4.强化公开性和透明性,完善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价

(1)遵循“一臂之距”和宁缺毋滥原则

一是资金投入与管理要遵循“一臂之距”原则。“一臂之距”原则是凯恩斯首先提出的一套文化管理方法,在國际传播资助中,遵循“一臂之距”原则是指政府并不直接干预财政资金的去向,而是通过各种公益性的团体进行分类投入。

二是资助项目要遵循宁缺毋滥原则,对于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要加大资助力度;对于没有发展潜力或执行不到位的项目要关停并转;对于优质的开放性学术网络平台项目要加大前期资助力度,待其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减小资助力度,增强其自身盈亏平衡能力。资助效果的评价要侧重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以用户黏性等指标考察平台的运行效果。用户黏性的考察依据为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利益相关者,能否实现收支平衡并维持自身的长期发展。对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资助效果的评价不能只参照影响因子排名,还要关注其渠道拓展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2)强化投入与产出效果评价

一是增强资助项目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充分发挥用户在项目评审和实施效果评价中的作用。在项目审查和资助效果评价中,要增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充分发挥用户和公众在项目审查和项目效果评价中的作用;要求资助对象定期公开项目开支、管理与执行情况,加强用户和公众对项目的监督,对于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要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加入。

二是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控制和反馈评估,改变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不顾绩效的资助方式,做好投入与产出效果评价,建立“规划—预算—投入—产出—评估”的资助经费管理考核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还要做好调查研究,强化用户满意度测评机制,并将资助绩效考核结果与机构的奖惩激励相结合,形成以考核促服务的常态机制。

|参考文献|

[1]许志敏,杨蕾歆. 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渠道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技与出版,2019(6):60-65.

[2]杨海平,范萌,李欣. 出版单位科学管理实施国家新闻出版项目的建议与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17(5):47-50.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资助学术期刊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