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是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科研水平国际化程度的体现。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Cell Research与国际相关期刊成功合作办刊的经验,从平台、人才、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期刊定位与布局方式、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期刊平台审稿机制等问题,以期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提供经验借鉴。
【关 键 词】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策略;Cell Research
【作者单位】郭延龙,安徽大学。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1.017
科睿唯安发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和 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其中SCI英文期刊有241种,期刊数量自2010年起显著提升,但学术影响力较大的较少。与德、法、俄、日等母语非英语的国家相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化、集群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如德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约占总期刊数的74.54%,国际化程度较高;法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约占总期刊数的34.18%,本土期刊质量较高,具有独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俄罗斯的英文科技期刊有732种,独立性强,各具品牌特色;日本英文科技期刊采用国际合作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1]。而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多而不强”,期刊办刊模式、人才队伍、国际声誉、学术积淀等方面相对薄弱,与国际期刊出版集团合作仍处在表层,局限于出版、发行和网上稿件处理等方面,未涉及深层次的合作,对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帮助不大[2]。加上国内品牌化期刊不足,导致高水平论文成果发表外流现象严重。虽然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培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但其中不乏成功的办刊经验,如影响因子排第一的Cell Research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中成功“出海”、享誉国际的期刊,其办刊经验值得同行借鉴与学习。
一、“借船出海”——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共赢
首先,立足“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刊路径,建立“借船出海”的国际化合作模式。Cell Research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于1990年共同创办,是我国生命科学领域较早创办的英文国际期刊,由姚錱院士和裴钢院士担任第一任和第二任主编。期刊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为定位,2001年实现了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突破2的目标。2006年,Cell Research与国际出版公司Nature Publishing Group(NPG)合作,充分利用该平台的影响力提高期刊的曝光度,使其影响因子从2013年的10.526上升至2020年的20.507。
其次,布局多元“主+次”合作关系,寻求“影响力杠杆”最大化。Cell Research除与NPG合作外,还与NPG旗下的其他相关期刊合作,如EMBOJ、Nat Cell Biol和Cell Death等,将它们未接收的高质量论文转投至Cell Research,从而吸收了众多来自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优秀研究机构研究者的稿件,刊物论文质量显著提升。
最后,借助“明星代言”式的合作,增加了《研究综述》和《亮点点评》栏目,实现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两翼”发展。其中,《研究综述》栏目邀请有权威和声望的科学家撰写综述类专稿,不仅极大提升了Cell Research的知名度,也提升了期刊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亮点点评》栏目则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对优秀原创论文进行解读与诠释,增加了公众理解科学的维度,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受众。
二、“乘胜追击”——打造期刊特色学术品牌
1.整合学术期刊内部资源,破除期刊运作壁垒,实现协同作战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整合了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于2002年將散落在各个研究所的14个学术期刊整合到信息中心,成立了“期刊联合编辑部”,统一编辑资源、集中管理,打造期刊群[3]。如Cell Research合作方NPG旗下的Nature形成了以主刊为核心的期刊群和品牌生态圈。目前,Nature品牌期刊共包含Nature Research系列子刊32种、Nature Review系列子刊20种、Nature Communications以及NPG系列期刊23种,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扩大了Nature的品牌影响力。
Cell Research学习Nature的成功办刊经验,锁定同学科领域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如Molecular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通过整合期刊内部资源,明确期刊目标与品牌定位,建立起自己的期刊协同机制。
2.深耕期刊品牌内容,采用精细化子刊路径
JCR数据库收录情况显示,爱思唯尔、自然和威立三大出版商掌握了超过50%的一流科技期刊,三者旗下期刊均采用“主刊+子刊”的发展模式。如与Cell Research相同研究领域的Cell期刊品牌,采用“Cell主刊—Cell子刊—Cell Reports”的三级出版模式[4]。Cell子刊的品牌定位很明确——聚焦生命科学细分领域,依托学科分支,精细划分学术期刊主题,从而提高了期刊质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科学领域期刊群。
Cell Research制定了“强刊+大刊”的创新发展模式,于2015年4月推出了Cell Research的姊妹刊Cell Discovery,以吸纳未达到Cell Research发表标准但仍有参考价值的文章,以此实现Cell Research的“强刊”目标,与相关领域研究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将Cell Discovery定位为“大刊”,用来保障Cell Research稳定的稿源,并不意味着Cell Discovery的录用标准会降低。Cell Research2020年的JCR分区为Q2,影响因子为6.255,创刊短短5年就进入SCI行列,影响力可见一斑。Cell Research通过“强刊+大刊”的组合拳,不仅打造了自身的特色品牌,也成功实现了从早期的“借船出海”到“乘胜追击”的华丽转身。
三、优化期刊编辑人才队伍,提升期刊学术质量
1.聘请学界、业界全能型人才担任期刊主编
期刊负责人除了要考虑稿件学术水平,还要考虑期刊阅读受众和期刊品牌定位、期刊声誉等问题。如Nature历任主编均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以及期刊和传媒相关工作经验。其第五任主编John Maddox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1955年至1964年在《曼彻斯特卫报》担任科学记者,在科学研究和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后又被聘为Nature第七任主编,任期共计22年。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20年9月,我国科技期刊从业人员总数为36779人,采编人员约占从业人员的57.95%,英文科技期刊从业人员中博士研究生占比约为29.96%。与Nature中74%的编辑人员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相比[4],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队伍素质仍有待提升。Cell Research汲取了Nature期刊主编的聘任经验,聘请Cell期刊前副主编李党生担任常务副主编,全面负责Cell Research的期刊事务。2006年李党生接手Cell Research期刊事务时,美国汤森路透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该期刊影响因子为2,2010年该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过8,2013年影响因子首次超过10,2020年6月影响因子为20.507,在全球195本细胞生物学期刊中排名第七,是我国影响因子首次超过20的英文科技期刊。
2.依靠“专职编辑”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
学术期刊一般通过外审环节对稿件进行进一步把关,其优点是能从专业的层面对稿件进行更精准的把握,缺点是审稿者容易以自身学科评价标准审视其他研究方向,导致出现审稿不够客观和公允的情况。
国外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都采用“专职编辑”审稿模式。1958年,Daniel Koshland Jr.担任Science主编时进行了“专职编辑”改革,将所有稿件发给编辑部40名审稿编辑委员会成员审阅。审稿编辑根据稿件内容和质量将稿件严格分为10个等级,等级靠后的60%稿件由编辑部在10天内退还作者,剩余的40%送外审[4]。“专职编辑”审稿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审稿效率,也维护了期刊的声誉,提升了自身的编辑水平和学术水平。
因此,英文科技期刊需组建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强有力的编辑团队,从学者化的视角对来稿进行讨论与评判,准确把握论文的“质”与“量”,保证每期论文的高水平刊发。如Nature的编辑人员都具有博士学位,大多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其中有博士后工作经历的约占74%[3],而且大部分成员具有科学记者或期刊工作经历,在科学知识表达与传播上具有丰富的经验。
四、完善期刊审稿机制,持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1.建立“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提升审稿效率
由于我国期刊审稿采用的是“三审”制度,审稿周期较长,无法应对快速发展的出版形势,甚至影响科研成果发表的时效性。为解决这一困境,Cell Research借鉴国外快速审稿模式,结合自身办刊特点,探索出“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审稿机制。
“绿色通道”是指当作者的论文在国外权威期刊审稿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要求大修及退稿时,作者可以将该权威期刊的审稿意见及其稿件一并发给Cell Research,Cell Research编辑团队根据已有的审稿意见快速给作者回复。
“快速通道”是指由于某学科领域竞争太激烈,作者希望率先发表其未送审过的研究成果,这时,Cell Research编辑团队可邀请外审专家共同审稿,对其论文做出评判,以“会评”的方式完成快速审稿。
這两种审稿方式是对传统“三审”制的创新:一方面,可缩短优先出版时间,抢占论文成果首发排位,提高论文引用时效;另一方面,可降低开放获取费用,为期刊吸引大量稿源,扩大期刊影响力。其中,“绿色通道”建立的前提包括:一是依托编辑的丰富经验和主编深厚的学科积淀,能实现对优质稿件的快速审稿和反馈审稿意见;二是投稿者与期刊之间建立了互信关系,双方基于良好的、长期的互动减少不必要的沟通[5]。
“绿色通道”和“快速通道”的建立为科学成果的发表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传播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为解决期刊滞后的审稿与发表机制,Cell Research采用优先出版形式,每周更新一次,少则1—2篇论文,多则5—6篇论文[6],同时借用BioRxiv预印本平台的公开评论功能,让读者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与研究者保持互动和黏性。
2.理性看待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积极探索期刊发展新路径
(1)理性看待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避免过度依赖影响因子
由于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期刊内容质量才是期刊声誉与威信的先决条件,期刊品牌、期刊文化等同样能够体现期刊的影响力。早在1975年,“SCI之父”Eugene Garfield就引入期刊影响因子概念,作为图书馆员订购期刊的参考,但仅仅用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而非作为期刊论文影响力的指标,更非评价研究者学术贡献的指标[7]。因此,英文科技期刊不能一味地为了提升影响因子而减少刊文数量。
(2)树立服务意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当研究者选择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给某期刊时,往往意味着研究者对该期刊声誉与威信的认可。因此,一方面,英文科技期刊要保持“求同存异,实事求是”的办刊态度,允许读者公开质疑已发表的成果。如Cell Research采用国际学术规则,设立《读者来信》栏目,公开发表学者的质疑性信息,引入理性辩论、合理质疑、负责任批评的学风。另一方面,英文科技期刊要坚决抵制“关系稿”,建立摒弃“关系稿”“人情稿”和“利益稿”机制,提升期刊的声誉和论文质量,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的拒稿方式。
(3)积极创新期刊发展路径,探索期刊影响力的新评价机制
随着OA期刊、数据期刊、视频期刊和预印本平台的出现,传统纸质期刊的首发权和权威性逐渐被打破,学术出版与发表体系逐渐回归科学研究本身。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少生命科学主题研究在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运营的BioRxiv和SSRN和爱思唯尔运营的medRxiv,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运营的ChinaXiv等预印本平台上发表,对传统科技期刊的权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8]。
(4)提升期刊的论文质量,建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6年起,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年度优秀论文遴选推介活动”,采用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分析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发现,在2016年至2020年遴选出的英文优秀论文中,Cell Research上榜15篇,位居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榜首,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积攒了“中国经验”。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科技成果首发的阵地,也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2020年2月17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规定国内科技期刊所发本土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一,并鼓励学者将论文发表在国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和业界公认的重要科技刊物上。因此,建立良好的英文科技期刊传播环境,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促进科学知识成果推广与传播,培育世界一流英文科技期刊,助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筱敏,马娜. 中、日、法、德四国科技期刊论文及影响力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2):1499-1503.
[2]李丽. 国际出版集团与中国科技期刊合作的互利分析[J]. 编辑学报,2009(1):49-51.
[3]周棻.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实践的样本探析:以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为例[J]. 中国出版, 2011(20): 6-11.
[4]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国外科技期刊典型案例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5]程磊,张爱兰,李党生. 国际化視角:Cell Research办刊经验点滴[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5):67-675.
[6]袁玥. 学术期刊国际化之路:专访Cell Research常务副主编李党生[J]. 科学新闻,2009(6):64-65.
[7]江晓原,穆蕴秋. 为何影响因子崇拜是发展中国家的学术灾难[J]. 编辑学刊,2020(3):6-12.
[8]解贺嘉,刘筱敏. 国外预印本平台研究述评[J]. 科技与出版,2020(6):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