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同体”理论视角的编辑职业认同提振策略

2021-12-16 08:50刘选谭明杰汪燕
出版广角 2021年21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术职业

刘选?谭明杰?汪燕

【摘 要】 在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编辑在弘扬中华文化和繁荣学术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编辑的职业认同存在诸多误区。为了更好地提振编辑的职业认同,研究借鉴社会学领域“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和理论框架,从创建学术共同体联盟、连通实践共同体、促进两类共同体融合和建立新技术对编辑职业发展的预警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和策略。

【关  键  词】职业认同;职业发展;编辑素养;共同体

【作者单位】刘选,四川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谭明杰,四川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汪燕,四川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1.015

编辑职业认同指编辑在职业环境中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程度[1]。編辑职业认同既包括自我认同,也包括社会认同。从实践层面来看,社会对编辑职业的认同存在诸多误区,如认为编辑工作仅限于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并不具有独特性。虽然编辑自身认同其在文化筛选与传播、政治把关与价值观弘扬、论文发表一般与特殊规律把握、学术评价认知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但是这种认同仅局限于各自的编辑活动中,尚未汇聚大家之智慧形成一种让外界认同、让同行振奋的共识。与此同时,社会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编辑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剧了编辑职业认同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学领域经典的“共同体”理论框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编辑职业认同相关研究概貌

当前,关于编辑职业认同的研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编辑职业认同内涵辨析,多数研究者认为,编辑职业认同指编辑个体对编辑工作的肯定性评价,如对编辑工作的性质、功能、价值等的认可[2]。二是编辑职业认同困境原因探析,该类研究主要关注造成编辑职业认同困境的社会外因和个体内因。其中,社会外因主要体现在新型媒体技术对编辑职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而这些社会外因必然对编辑的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编辑个体没有适应新技术因此无法更好地胜任当前工作时,就会加剧其职业认同危机。三是编辑职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提升编辑职业认同是所有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对此,有研究者从重视入职培训、加快角色转变、加强专业学习、重视团建与轮岗实践、提供展示平台等方面提出助力青年编辑提升职业认同的策略[3];从打造优良的“传帮带”成长环境、建立新型绩效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提高青年编辑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的建议和策略;从管理部门深化制度改革、出版社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编辑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目标等方面提出相应举措[4]。这些策略从实践层面为青年编辑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指导。

当前,研究总体上厘清了编辑职业认同的内涵,关注社会和技术发展对编辑职业认同的影响,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提升编辑职业认同的行动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研究者尝试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概念来拓展和丰富编辑学领域中的职业认同研究,如段乐川借鉴心理学的视角定义编辑职业认同,张巧慧借鉴教育学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来分析编辑的职业认同问题等。学科互鉴是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成果、提升研究影响的重要途径。考虑到编辑出版学与社会学之间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笔者尝试借鉴社会学中关于“共同体”的经典理论概念来阐释编辑共同体的内涵与关联,并据此提出提振编辑职业认同的行动策略。

二、编辑共同体的内涵比较与内在关联

共同体既可指为了特定目的而聚合在一起生活的群体、组织或团队[5],也可指一种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紧密联系、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6]。“共同体”这一概念具有较好的原发性和统摄性,被广泛引入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并形成了诸如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等当代共同体概念。共同体的含义与编辑职业认同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笔者将编辑共同体划分为编辑学术共同体和编辑实践共同体两种类型,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学术共同体指为从事科学研究而汇聚到一起的一类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的社会群体[7]。学术共同体的独特之处是强调共同体组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从编辑学的理论属性来看,编辑学术共同体是指专注于编辑学理论研究的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组织,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的专家学者及其教学团队,以及编辑学专业的学生群体。编辑学术共同体通过建立规范的组织架构和运作体制机制、坚持学术原创和学术自律、促进学术成果共享和融合等维护自身的发展,并以此建立和提升编辑的职业认同。

实践共同体指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热情和关注点的群体,其通过相互介入、分享、联合等参与方式,致力于解决一组或一类问题,从而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8]。实践共同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实践。从编辑学的实践属性来看,编辑实践共同体致力于解决编辑实践层面的问题,研究群体包括各类出版机构的专职编辑和兼职编辑。编辑实践共同体主要通过遵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主管和主办单位对期刊编辑的相关要求,以及出版机构的内部制度要求等来实现编辑职业认同的强化。

编辑学术共同体与编辑实践共同体虽然在愿景目标、关注重点、遵守规则、研究群体、总体特征等方面呈现一定的分野和差异性(见表1),但实际上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支持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愿景目标上,编辑学术共同体的理论成果能够为编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能够为编辑实践储备人才;同样,编辑实践共同体的研究专长也为编辑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的优化提供了支持。在关注重点上,编辑学术共同体关注的“编辑学规律”以实践共同体关注的“对出版物的编辑与加工活动”为过程和对象。在遵守规则上,两者都须遵守运行机制、管理规则等“硬规则”和学术诚信等“软规则”。在研究群体上,两者呈现相互融合的取向,如编辑学者化和学者型编辑就是编辑通过理论学习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逐步成长为全能型编辑。只有充分发挥两类共同体的各自优势,形成相互促进的效应,才能更好地提升编辑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

三、提振编辑职业认同的行动策略

1.创建跨学科编辑学术共同体联盟,夯实理论研究根基以提振编辑职业身份认同

学科互涉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联盟是可行之策。长期以来,编辑出版学一直面临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而理论研究效果式微导致的后果是编辑职业身份认同的降低。编辑学术共同体只有打破相对封闭性,走向开放,才能更好地借鉴“他山之石”实现理论层面的创新,进而为编辑实践提供指引。

具体而言,可以将与编辑学密切相关的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引进编辑学术共同体联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研究专长,从不同层面探索编辑学研究的理论命题,由此不仅能够丰富编辑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拓展编辑学的研究边界,扩大编辑学学科的影响范围。为更好地创建跨学科编辑学术共同体联盟,应科学设计共同体联盟的愿景和宗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分工与职责、组织保障等联盟细则;营造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倡导学术自由,精简行政流程,使有志于编辑理论研究的学者能够专心于学术研究;横向吸纳相邻专业的研究群体加入编辑学术共同体联盟,纵向深入培育各个学科的共同体,由此形成交叉互促的跨学科编辑学术共同体网络。

2.连通全国或区域编辑实践共同体,建立智能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增强编辑职业自信

当前,编辑实践共同体的规模相对较大,但其在实践中也面临典型困境。例如,日常事务占用较多工作时间而使编辑难以专心于本职工作业务;所在组织机构对编辑职称晋升的规定复杂,使其面临较大的职业晋升压力。这些现实困境是造成编辑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对此组织和机构可以借助智能技术的优势,建立智能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层面推进。一方面,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优化编辑业务流程,减少编辑日常工作负荷,为编辑更好的职业发展提供空间。如可以对当前各类出版管理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和信息整合,建立统一身份认证,使其集继续教育、培训考核、资格审查、职称评审、年报年检等功能于一体,为编辑减少日常重复工作提供便利,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響应各种全国性协会和组织的号召,建立促进编辑实践共同体深入连通的规范化机制。虽然已有的全国性协会(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等)定期召集共同体成员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年会,但还不足以为编辑同行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如采取按照期刊类型、省域分布、级别差异等参考标准来建立各种类型的研讨工作坊,以真正促进编辑实践共同体间的交流,不断提升共同体成员的职业自信。当这样的管理运行机制在应用中被逐步规范化后,就可以成为组织机构的“标杆”而被执行和推广。

3.搭建两类共同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增强编辑职业价值认同

编辑学术共同体与编辑实践共同体之间仍然具有明显的分野,且两者之间难以真正融合,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两类共同体彼此深入、参与对方的活动是可取之策。

一方面,通过加强学者办刊、研究院校或机构办刊、协会办刊、集团办刊等途径,充分调动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协会与组织的号召效应和专家学者的学科理论优势,使编辑学术共同体充分参与编辑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编辑学术共同体向实践共同体的流动和融合。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合理的进修、访学、学历提升等渠道,鼓励青年编辑在多年实战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学历水平,从而促进编辑实践共同体向学术共同体流动融合。同时,机构和组织应为编辑的职业发展提供人性化的支持,如为编辑提供必要的学费支持、允许编辑使用灵活的工作方式等。这种双向沟通和融合机制不仅有助于两个共同体提高自身的实力,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编辑的职业发展和编辑学的理论创新,进而提升编辑的职业价值认同。

4.建立新技术对编辑职业发展预警机制,主动应对新技术挑战以增强编辑职业自律和自信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挑战。技术洪流对编辑出版的影响一直存在,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科技带给编辑的挑战,建立新技术对编辑职业发展的预警机制是具有前瞻性的。

一是可以在编辑学术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联盟中设置专攻于新技术对编辑出版影响研究的方向,及时跟进新技术对编辑出版的影响并定期发布研究报告。二是可以邀请其他行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的专家为编辑共同体的成员系统讲授前沿技术知识,让编辑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尝试应用技术的好奇心。三是可以尝试运用新技术改变或创新编辑实践活动,通过对新技术的学以致用不断提升其认识和应用新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由此,不仅可以让编辑在新技术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而且也更容易增强编辑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

四、结语

在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和新时代,编辑在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筛选、加工、传播、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凸显。这不仅有力回应了社会对编辑职业认识的误解,而且也为编辑群体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形成集聚效应、树立编辑职业自信、提升编辑职业认同提供了良好契机。本研究以编辑职业认同问题为切入点,借鉴“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和理论框架从创建学术共同体联盟、连通实践共同体、促进两类共同体融合和建立新技术对编辑职业发展的预警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提振编辑职业认同的四大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为新时代编辑的职业认同提升提供镜鉴。

|参考文献|

[1]范军,刘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维视野下的编辑岗位变迁[J]. 编辑之友,2019(9):110-115+120.

[2]王保健. 论当代编辑的危机[J]. 河南社会科学,2011(5):178-180.

[3]张巧慧. 职业认同理论视角下青年图书编辑提升路径探析:以广西教育出版社为例[J]. 出版广角,2021(5):48-50.

[4]周康,刘晨旭. 我国图书编辑队伍职业素养调查:基于上海、山西、辽宁三地的调研与分析[J]. 中国出版,2021(15):28-34.

[5]冯锐,金婧. 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6]斐迪南·滕尼斯. 共同体与社会[M]. 林荣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胡洁. 波兰尼科学共同体思想探析[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8]埃蒂纳·温格. 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 李茂荣,欧阳忠明,任鑫,等,译.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术职业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共同体的战斗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我爱的职业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