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2021-12-16 08:50杨明徐建华
出版广角 2021年21期
关键词:出版业国际化人才

杨明?徐建华

【摘要】   面对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的规模、类型、质量对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支撑我国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高水平的翻译编辑人才、熟悉合作国家法律文化的版权贸易人才、具有较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文章针对三类人才提出有效培养途径,即高校培养与企业短训相结合,国内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培训与国外选送、引进、合作培训相结合,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与培育吸纳国外留学生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关  键  词】出版业;國际化;出版;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杨明,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徐建华,南开大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路径研究(GH20336)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1.012

新时代,我国整体上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出版业作为文化自信、文明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然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国际化出版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更好地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与“走出去”战略,我国亟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

一、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出版强国的发展之路,无一不是将出版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英国一直是世界图书出口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德国。我们可以看到,出版业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激励制度创新,引领国际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比如,美国出版企业除了给予高薪,还额外配给优秀人才其公司的股票期权。创立于1952年的St. Martin Press在第18个年头才扭亏为盈,主要原因是从双日出版社和邓恩出版社挖来了萨利·理查森和汤姆·邓恩两位顶级人才。以内容为核心的企鹅兰登出版集团(Penguin Random House)按人才贡献度享有比例股份,留住大量高级人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和电子大众图书出版商。而英国政府与英国皇家学会合作,每年出资400万英镑启动资金,高薪聘请50名世界顶级科学家,以保持其学术出版在国际的领先地位。世界性大众出版巨头——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聘请领军经理人推动转型、创新出版。国际知名教育出版巨擘——培生集团(Pearson)在全球80多个国家共有4万多名员工,其重视“聘用外籍专家、国际化人才引进”,以保持对全球人才和思想的获取优势。2017年德国贝塔斯曼出版传媒集团(Bertelsmann)总营业额达172亿欧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外员工近12万人。日本建立文化出版产业专门人才库、人才培养委员会、教育认证机构等,注重人才的职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纵观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其做大做强的根源,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基础、配套的政策法规、领先的技术优势,最重要的还是有一个庞大的高素质产业人才支撑群体。

整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出口贸易额等指标还有差距,原因有基础、政策、历史、文化等,但缺乏高素质的国际化翻译编辑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与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总数为157.3万人,仅占总量的5.5%,而高层次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所占比例更小。这表明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流动机制难以满足出版“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要求。

目前,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传播力、科技应用水平以及经营业绩实力仍亟待提升。《全球出版产业50强》报告显示,从2013年起我国每年有5家企业入选,而2017年后没有一家企业入选。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出版企业目前与70多个国家的近6000家出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海外设立各类分支机构400余家,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难以招聘到满意的国际经营管理出版人才。因此,我国亟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

二、我国国际化出版人才亟须的类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充分利用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这一重要平台,持续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培养一大批“宽领域、多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培训一大批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开展选题策划、掌握国际商务语言、了解对方文化思想与思路表达的翻译编辑人才[1];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惯例,具备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的版权贸易出版人才[2];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具备较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外向型经营管理出版人才等[3],这也是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1. 国际化翻译编辑人才

高水平翻译编辑人才是推动出版“走出去”、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人才支撑基础要素。翻译编辑人才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化工作,还有与作品研究性、文化源头性有关的重要工作,从根本上讲是承担着弘扬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翻译编辑人才数量很少且质量不高,外国语言种类人才规模结构也不合理,这成为制约我国出版“走出去”的一大瓶颈。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职业翻译在岗人数6万多,相关从业人员约60万人,但能够从事大社科类翻译工作并胜任出版需要的不足200人。因此,我国亟须培养一批精通外语、专业知识精湛,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文化知识、较强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和内容生产翻译能力,能理解对方文化并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来诠释中华文化的国际化翻译编辑人才。

2. 国际化版权贸易人才

高水平版权贸易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出版业“走出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核心要素,是出版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核心竞争力体现,是出版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高校外语类专业、经贸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出版类专业亟须培养出高层次、高水平、复合型的版权贸易人才。高层次版权贸易人才不仅要精通外语,具备专业出版知识与技能,熟悉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投资贸易、国际商务争端解决等法律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成本知识与一定的营销策划能力,能够从不同文化中找到共通点,以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自我诉求,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开展專业业务对话,熟悉合作国家法律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投资、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

3. 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2019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主要缺乏四类国际人才:一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小语种人才;三是懂两门外语并具备专业水平及管理能力的国际组织人才;四是具备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的智库人才。实际上,高水平国际化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是出版“走出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出版企业急缺高端创意策划、国际营销项目管理方面的国际化外向型出版领军人才。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亟须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注重国际化规律,熟悉国家政策,具有国际文化视野、市场开拓能力、创新思维的外向型经营管理出版人才。

三、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显示,国企海外人才招聘是个大难题。这也是我国出版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的主要障碍之一。

1.数量不足

国际化出版人才总体规模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丝路书香工程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发展项目,近5年支持40多个语种、1200多种图书的翻译出版,30多家出版企业的近60个项目“走出去”。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国出版业既懂外语和管理又懂版权贸易和国际运作的国际化出版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以至于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国传播、市场开拓、营销运作、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方面受到严重制约。

据统计,国内高校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有56所,开设数字出版专业的有19所,开设出版专硕的有28所,开设与出版相关的硕士方向或专业的有27所,开设出版学研究方向博士点的有10所,每校每年本科招生规模为60—80人,年招收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约1000名(出版专硕占40%),每年毕业生约0.8万人,特别是明确向国际化出版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极少,无法满足我国对国际化出版人才的需求。

2.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多是从外语、管理等专业“转行”而来的从业者,而所谓“科班”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也难以满足国际化出版人才的“复合型”标准要求。客观上看,我国出版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且相关院校专业设置与国际化人才需求目标相脱离。据调研,高校本科出版专业开设培养国际化出版人才专业方向的几乎没有,硕士采用自愿自费国外交换生的形式,受各种条件限制,去国外深造的交换生数量也很少。目前,全国近一千所高校开设英语专业,每年毕业生大约为30万人,但能够从事出版编辑工作,能够嵌入国内出版企业和国际出版业务的人数很少。尤其是一些小语种的翻译出版项目更是难以开展,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高水平的翻译编辑人才,缺乏熟悉合作国家法律文化的版权贸易人才,特别是缺乏既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运作又能开展出版专业业务对话的经营管理人才。

3.引培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出版业国际化的进程和实践来看,制约出版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高校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数量不足;二是国外优秀出版人才引进困难;三是国际化人才观念滞后,培养与引培资源平台少,政策支持投入力度不大。此外,与国际合作不够,程序不规范,容易造成职位不匹配和人才浪费现象,这也是国际化出版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国际化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出路

1. 创新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增加编辑人才培养数量

要采取“外语+出版学+管理学”课程模块复合型教育体系和模式,拓宽国际化人才培养渠道。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仅将语言听说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目标,难以满足国际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实际上,我们需要学生掌握语言之外的出版专业知识,可采用本、硕、博连读方式,即本科生中挑选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可直接进入翻译类专业硕、博连读培养。在硕、博阶段采用硕士在国内培养、博士在国外培养的模式,这样本科阶段打好出版专业知识基础,硕、博阶段既能学习语言翻译的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实践熟悉所在国的语言习俗和思维方式等,从而为做好高水平、高质量的编辑、翻译、出版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国内高校要形成培养全球化人才的观念,加快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为聚焦“一带一路”人才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特色,通过成立“丝绸之路学院”、校企合作、对口办学等方式,为“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培养各类国际化人才。

2. 增设版权贸易方向,突出国际化版权人才培训

英国著名版权人Lynette Owen把版权贸易人才的核心素质归纳为12项能力:精判项目销售前景、熟知项目详细信息、掌握国际市场动态、了解版权知识、熟悉出版流程、精通各种语言、善于沟通、精于计算、精通外商谈判、有较强记忆力和统筹能力、具备热情与工作技巧、充满耐心和活力。这些素质能力无疑应成为高校开展版权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参照。目前,我国共有56所高校开展与出版专业相关的硕士培养工作。高校通过设立版权贸易相关方向,鼓励英语、法律、营销等专业学生报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交叉填补相关专业知识空白点,进而达到版权贸易实践要求。2019年国家版权局授予苏州大学“国际版权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学院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观知名出版企业、国外游学、校企共建高校出版研究中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能力;同时邀请国际知名出版企业负责人、具有海外从业背景的出版专家担任导师,把国外知名出版企业案例引入课堂及实践,让学生熟悉国际知名出版企业的版权贸易模式和管理流程,掌握国际出版产业前沿态势,这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 加大在职人员培训投入,强化领军人才培养力度

我们可以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重点翻译项目为平台,选派优秀的在职编辑,实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集中培训增强编辑的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管理经营知识,进而培养一批企业内的国际化优秀翻译编辑;可以让企业遴选外语基础好、出版业务熟、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的青年人才,直接派送到出版大国深造;还可以设立国际化翻译编辑人才开发培养和交流专项基金,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使用机制与制度体系,加快培训国际化出版人才等。如江苏凤凰集团实施“凤凰育才、聚才计划”,通过人才队伍路径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以博士后工作站招揽英才,资助海外培训、凤凰学院培训,建立薪酬改革激励机制。安徽出版集团2017年选派16位员工赴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开展培训,全方位了解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动态、新趋势,同时注重开展“三观正、立场稳”培训教育,把精品出版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 培育吸纳国外学生与业界人才,拓展出版国际化人才资源

在“一带一路”倡议计划中,我国每年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到2020年来华留学总数为50万人次。这一群体是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国际人才来源,在留学生中,语言生占60%,他们学完语言后再进入专业学习;我国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他们选择出版相关专业就读或选读,学成后可在我国海外出版企业或机构工作,他们将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力推动者[4]。因此,出版业应从海外来华留学生中针对性地培养翻译人才或出版营销人才。此外,应坚持积极引进海外出版业高层次人才的策略。可将“国籍不变,来去自由”“洋足球队员”等多种人才流动方式引入出版企业,加快国际化接轨,形成国际化人才梯队。同时,加强跨国公司同行交流,引入国际一流出版传媒资源服务机构,收集海外高层次出版人才回国就业信息,建立海外出版高層次人才信息库。

|参考文献|

[1]陆阳. 出版“走出去”战略背景下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J]. 出版发行研究,2015(11):78-80.

[2]李诗言. 近十年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情况及发展对策[J]. 出版发行研究,2018(1):83-87.

[3]刘倬. 出版“走出去”背景下国际出版人才培养新路径[J]. 传媒,2020(9):82-84.

[4]张志成. 本土人才国际化与国际人才本土化:谈出版走出去与出版人才培养[J]. 中国出版,2013(4):25-27.

猜你喜欢
出版业国际化人才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