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出版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产品

2021-12-16 08:22孙赫男
出版广角 2021年21期
关键词:低龄儿童内容

【摘要】  “教育”和“玩”在很多孩子的认知中是正反两面。对于学前和低学龄段的孩子,“玩”是符合他们天性的全天候需求,而“学”是通过引导才能实现的。寓教于乐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内容产品的重要设计原则,但是知易行难,市场上真正能实现寓教于乐的好产品非常少。文章从“家庭教育产品策划难点”“故事是家庭教育场景的最好载体”“通过故事引导自主学习”“通过故事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四方面探讨如何出版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产品,以期为业界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出版;寓教于乐;家庭教育产品;有趣故事;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孙赫男,牛津(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1.011

2021年,一系列“双减”政策出台,同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与教育产业密切相关的教育出版界开始调整产品战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宋吉述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发展思路》一文中提出,新政策对传统学科类教辅图书发行的影响显而易见,并预测这将同时带来“两升”,即综合素质类和家庭教育类用书的双升。面对这种情况,出版人应提前在产品战略上进行布局和调整。

学前阶段和小学低龄段是本轮教育政策调整的重要着力点。当下,学科类课外培训线上线下纷纷终止,面对多出来的家庭教育时间,家长们感觉缺少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既可以让孩子在家庭教育场景下自主学习,又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好内容。“教育”和“玩”在很多孩子的认知中是正反两面的。比如,如果家长说要“学”什么,很多孩子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我不要学”,而家长如果说要“玩”什么,孩子一般愿意配合。对于学前和低学龄段的孩子,“玩”是符合他们天性的全天候需求,而“学”是要通过引导甚至强迫才能实现的。寓教于乐是针对这个年龄段内容产品的重要设计原则,但是知易行难,市场上真正能实现寓教于乐的好产品是非常少的,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在策划和出版过程中,又有哪些好方法呢?

一、家庭教育产品的策划难点

第一,从结构设计上讲,教育内容一般具有体系性。一方面,教育讲究知识的递进性,所以在教育内容的结构设计上,先后顺序很重要,这种递进性在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中,是根据老师的教研准备来设计先后顺序的,儿童其实是在无意识的跟随中实现递进性。另一方面,教育讲究知识点的全面性,就是不能有遗漏。所以很多内容即使无趣,也要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实现对知识点的覆盖,否则就是知识体系不完整,容易给儿童带来认知偏差。在教学设计中,老师通过教学辅助手段,比如设计游戏、实验等,增加趣味性,引导儿童了解知识要点。而家庭教育产品,不管是从递进性还是知识点的全面性上看,都很难要求家长像专业老师一样去引导孩子,需要依靠内容本身来进行引导。那么如何让一个五岁的孩子自己按照体系性进行顺序学习,并且保证他们对所有内容都产生兴趣?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相信许多低龄儿童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打开一盒子的教育内容系列图书,孩子是不会按照家长要求的顺序和方法来阅读的,也不会所有的书都愿意读,所以能完成整套系列图书阅读的孩子很少,不少孩子无法实现图书策划者预期的从感知到认知的转化。

第二,从内容表现手段上讲,由于低龄儿童认识的字非常有限,图书产品上一般字数不多,以图为主。孩子依靠老师的延伸讲述来了解内容,而家长一般没有时间备课,如果按照书上的文字内容讲述,内容非常有限,也很难引起孩子的兴趣。近几年,很多家庭教育产品都配备了家长手册,但是又有多少家长会认真阅读手册,按照手册内容辅导孩子就不得而知了,很多手册就是教育类图书的教师手册翻版,家长是很难有时间按照手册的引导培养孩子的。很多家长说:“我买书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自己看,等于花钱买时间,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如果家庭教育产品需要家长像老师一样进行详细准备和全程引导,很多家长都无力为之。

第三,从产品投入上讲,低龄段产品内容需要以图传意,但目前获取绘本插图的费用比较高,好的插图作家非常少,一套书在插图上的投入非常大,而且涉及反复修改,内部管理流程也比较长。好的绘本要求不看字只看图,可以让儿童实现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跟随,这就要求出版机构在插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比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绘本稿件,插图说明远远多于实际文字,是作者的主要创作部分。一篇不到百词的绘本稿件,经常要配上千词的插图说明,这个插图说明往往是原作者和编辑共同工作的成果。如果直接交给插图作者自己去构想,然后由编辑提出修改建议,不行再让美编调整,这样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好,时间成本也比较高。

第四,从作者来源上讲,教育类内容的作者往往具有教育背景和学科背景,能在教育场景下完整地构建可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内容,而童书作者往往是在语言运用上更贴近儿童的兴奋点,可以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述。这两类作者在实践中很少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这就造成了出版机构寻找作者的难度。比如出版机构在构建一套儿童艺术类图书的时候,先找了童书作家,发现其缺少高屋建瓴的知识高度,又找了一系列的专家来作为整套图书的框架支撑,但这样童书作家会感觉写作难度增大,最后,出版机构需要多方找寻,博采众长,才能搭建合适的创作团队。

这些策划难点都是出版机构在做低龄儿童家庭教育内容时经常面对的,要通过极具创意的产品设计方案和有力的团队支持合作,才能够解决这些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家庭教育产品很多,而面对家長旺盛的购买需求,叫好又卖座的家庭教育产品却不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故事是家庭教育场景的最好载体

听故事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场景。如果我们根据故事所表达的内容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可能对于故事是家庭教育场景的最好载体,会有更清晰的理解。

首先,故事可以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由于低龄儿童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他们很难直接理解非虚构类故事中需要知识积累才能理解的各种元素。能够引起儿童兴趣的非虚构类故事,一般会对儿童的生活场景有一些触发,比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什么,并对所看到的内容产生兴趣,那么可以向他们进一步讲解。缺少生活触发场景的非虚构类故事,对低龄儿童的吸引力非常有限,除非家长能够以非常专业的角度去引领儿童学习,比如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爸爸是汽车工程师,所以对所有关于汽车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比如航天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方式,让低龄段儿童保持兴趣。

其次,虚构类的故事可以分为很多种,如历史神话类故事不一定以传达什么信息为目标,而是作为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知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孩子很少有不知道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故事的,西方孩子对圣经故事也是耳熟能详。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积淀,这些故事在每一代儿童中都是被反复讲述的,也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出版人给予符合当时儿童认知习惯的阐释。还有对历史文学名著的儿童版阐释,比如“凯叔讲故事”的《西游记》,受到很多小朋友的喜爱。

最后,近年比较流行的是以IP人物为引导的故事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教育属性,并且融入IP人物的故事中。比如《植物大战僵尸科学漫画》《小猪佩奇》《神奇校车》《大中华寻宝记》《小狗钱钱》,这些图书其实都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属性,这些知识融入主人公的有趣故事之中,在塑造主人公鲜明个性特征、构建主人公一系列生活场景的同时,实现了对知识的传达,由此成为儿童类图书的热卖品。“牛津阅读树”系列是一套基于牛津阅读分级体系的英语分级读物,在英国本土一般由老师指导使用,但是在国内的家庭学习市场也有非常好的表现,这与该系列读物设计的主人公——BIFF、CHIP、KIPPER这可爱的一家人有非常大的关系。在这个家庭场景下构建的故事,形成了与小朋友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众多兴趣点。这类产品的主要人物与儿童之间产生了非常强的黏性,这种黏性代替了老师在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学互动实现的引导属性,让孩子可以保持兴趣、持续学习。这些教育产品的魅力在于创作团队将有趣的人物和教育内容进行了非常好的融合,以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虚构场景引入,保持好的教育内容和生动有趣的故事两条线索齐头并进,这在创作中是非常难得的,实现了创意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统一,而家长们的热情反馈和市场销售的良好表现也反映了这些产品的成功。整体来看,对出版机构而言,上面这些优良产品系列一旦建立,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进行挖掘,甚至形成众多周边产品,其前期投入的回报是很高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还要有好的创意团队,认真的协同操作,才能形成优秀的产品。

三、通过故事引导自主学习

在家庭教育场景中,自主学习是个很重要的诉求。一方面,大多数家长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希望通过购买家庭教育出版物,既让孩子提升知识,又不会占用自己大量的时间。全程陪伴的家庭教育在大多数家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针对低龄儿童的故事要具有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设计。另一方面,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孩子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让其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好奇心可以引起自发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又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得到满足,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独立探索世界的自信。那么,如何通过故事引导孩子自主学习?笔者认为,有几个必不可少的元素。

第一,趣味性。趣味性是前提,是引导低龄儿童愿意打开阅读大门的力量。趣味性的产生依靠作者强大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这也是很难通过编辑的后期调整去实现大范围提升的部分。所以出版机构在选择作者的时候,首先要重视这个能力,这是能够形成一套好产品的基础。趣味性的实现,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有的作者想象力很强,构建精彩故事的能力很强,那么就是以情节取胜,但是要注意儿童理解的精彩和成人理解的精彩是不同的。很多我们看上去傻傻的情节,小朋友会要求反复听,而一些我们觉得很精彩的情节,小朋友可能难以触发笑点。具有丰富童书经验的作者,会控制得比较好,他们可以和儿童实现非常好的共情。我们曾经有一个关于缺氧的故事,内容顾问听起来觉得没问题,小朋友却觉得很恐怖,这影响了趣味性的激发,因为小朋友被吓得不敢听。后来调整之后,情节变弱,小朋友反而更容易接受。

第二,逻辑性。很多童书创作忽视了对逻辑性的严格把关,如果要让低龄儿童通过虚构类故事实现自主学习,逻辑性其实是他们在无法全部掌握故事中提及的全部细节的时候,可以自主推理和猜测的依据。因为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而家庭教育图书是面向广泛大众设计的,所以不同孩子在跟随故事时会有知识盲区和表达盲区;他们通过自己的推理和猜测把被盲区切割成片段的内容连起来,才能保持对故事的兴趣。逻辑性也可以让孩子对内容产生信任感,一旦逻辑性出现偏差,这种信任感就会被破坏。对系列图书来讲,逻辑性设计要贯穿全系列,比如一些场景中的逻辑性在不同的故事中要统一。

第三,知识性。家庭教育产品的知识性要依赖知识结构的完整设计,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搭配。优质家庭教育产品的知识体系与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严谨性和完整性上有同样的水平要求,甚至因为缺少教师的助力,要求会更高。因为家长希望孩子掌握的是严谨的知识体系,凌乱的知识点是非常容易被遗忘的,只有形成知识体系,孩子才有更大可能强化自己的探究能力。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很难在每个点上都保证趣味性,比如牛津大学出版社规划中的科学故事系列将覆盖儿童日常高频率接触的五大主题、90个知识主题,并通过主人公侃侃和闪闪有趣的故事展现出来。在构建过程中,有一些故事很容易构建,比如动植物王国,知识点本身就很有趣,有一些故事却数易其稿,才能将知识点本身与虚构场景故事关联起来,形成有趣的故事。在这个时候,清晰的“BIG QUESTION”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依据,可避免偏题跑题。

四、通过故事促进综合素质提升

与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分科教育不同,家庭场景下的教育产品没有严格的分科教学概念。虽然会有知识侧重点,但是能够促进孩子综合素质提升的产品,更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喜欢,也更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方向。目前,很多大型出版机构采用按年龄段划分编辑部的方式,要求编辑们有很强的知识综合能力,而不能只擅长某个学科。比如通过科学故事,孩子们可能学到排比句、新成语,适合他们情感启蒙的故事也往往充满科学性,所以越是低龄段的产品设计,越需要编辑重视跨学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听故事一个非常重要的益处是可以刺激儿童的想象力,而儿童的想象力不是以学科为导向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认知融合产生的。所以出版机构在设计具有教育属性的故事时,切忌限制在回答学科问题上。讲故事不是跑步竞赛,不是最短的路径就是最好的。直奔主题回答问题的方式,往往没有办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开展自主学习。有的编辑把一些他们眼中的废话全删掉,作品的吸引力也可能随之流失。从故事的载体形式上看,绘本受到家长和孩子的喜欢,图文并茂的产品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可以让孩子反复翻阅,还可以让孩子同时认字和学习语言。听书很受欢迎,是因为孩子听故事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文字阅读的能力,孩子可以通过听故事,掌握更长篇幅的内容和更复杂的知识;讲故事的大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内容的强烈兴趣。故事类的教育内容比较适合改编成动画、游戏和教育小程序,由于家长比较担心孩子用眼过度,一般会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在孩子获得的有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里,他们比较希望用来玩游戲和看小视频,更纯粹地“玩”,但这其实也是孩子在以另一种方式补充知识。比如很多小朋友知道玻璃是由融化的石英砂做成的,就是从一个著名的游戏中获得的知识。所以出版人不要认为家庭教育产品只是书,反而应该在构建产品的时候,考虑将核心内容拓展成其他形式内容的可能性,甚至以其他形式的内容作为初始产品进行策划。

以上是笔者关于构建寓教于乐的家庭教育产品的心得体会,希望给更多的出版人以启发。

猜你喜欢
低龄儿童内容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主要内容
留守儿童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