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2021-12-15 11:18常凤华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识字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摘 要: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基础,对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要阐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围绕识字教学情境创设、经典诵读课程设计、文化意象挖掘利用及多元实践活动实施四个层面,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识字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56-02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语文课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既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礼仪技法、民族风俗的过程中了解文化规则、掌握实践技能,也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文化理念、道德品质及价值观的动态养成,从而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构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涉及汉语言文学、古典文学、民族民俗文化、传统科技、艺术、礼仪、技艺等领域[1]。其中,汉语言文学包含汉字、成语、歇后语、对联、短句等内容,在学生语言文字理解与使用能力的培养上占据基础性地位;古典文学包含古诗词、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文言文及历史名著等内容,在学生文化常识与文学素养积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民俗文化涵盖传统节日文化、民族风俗文化等内容,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传统、培养美好精神品质等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科技、艺术等文化形式则集成我国历代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书法、绘画、医学、历法、科技、手工艺等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2]。

二、依托语文教学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方法

(一)创设识字写字教学情境,发挥汉字育人功能

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信息传递、民族交流、思维发展、文化传播与文明演进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识字启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然而受学生认知基础与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局限,识字教学在推进过程中往往面临较大阻力,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常遇到字音和字形难以一一对应、混淆记忆等问题,无法激发对学习汉字的兴趣。

为解决此类问题,在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入相关传统文化背景知识作为铺垫,通过对会意、象形、假借、形声等造字方法的特征进行分析,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古代文化知识,借此赋予不同汉字特定的历史背景信息与专属含义,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其演变过程,更加直观地理解与记忆汉字。以“雨”字为例,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可先向学生出示“雨”的象形文字,学生观察字形特征可以发现其中的四个“丶”形状与水滴相似,外面的框架近似于房屋结构,而最上端的“一”可以想象为天空。在归纳字形特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我们把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水滴称为什么?”等问题,通过问题来提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分析“雨”字的字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中汉语言文学的造字方法这一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观察字形、解构偏旁部首、联想与想象、归纳字义的过程中加深对汉字内涵的理解与记忆,这样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识字教学质量。

(二)开发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传承民族传统美德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成的先进学术文化,具有系统性、学术性特征,对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将国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诵读活动中,既是响应教育部门和国家语委组织实施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号召,又有助于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

根據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诵读水平,教师可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蒙学读本进行国学诵读课程的开发,以晨读、午读、晚读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吟咏、朗读活动中,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诗文内容的探究兴趣及理解能力,并以查阅字典等方式自主查询、了解生僻词的读音及其含义,真正践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论,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要在学生诵读过程中给予其必要的指导,如在诵读“长者先,幼者后”时引导学生学习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在诵读“凡出言,信为先”时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借此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其基于诚信、明礼、厚德、谦逊等理念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深入挖掘典型文化意象,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古代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题材、内容的古诗中往往涵盖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象。教师经过分析、提炼、归纳等流程建立文化意象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一类诗歌的创作特征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知识及作者情感表达意图,更好地挖掘、发挥古诗的文化传承价值。

以唐宋边塞诗为例,此类诗歌通常将“大漠”“明月”“烽火”作为典型意象,在其中渗透诗歌独有的文化气息与历史背景知识,赋予此类意象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古诗选取“北风”“飞雪”“瀚海”“天山”等作为地理文化意象,传达出边塞地区独有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特色;选取“铁衣”“角弓”“红旗”等作为历史文化意象,反映出古代边塞的军旅生活场景等。在详细讲解这些意象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引申出作者通过引用意象所要表达的祈愿边塞安定、国土永固、百姓安居乐业等政治理想,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意象所传达出的民族精神,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设计多元主题实践活动,拓宽文化传承途径

在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渗透传统文化理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依托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文化体验、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其更加直观地感受、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主动承担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责任。

一方面,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优质电视节目。此类竞赛形式的活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激烈、紧张的观战氛围中自觉产生学习成语、古诗词的兴趣,并且通过观看节目了解汉字、成语背后蕴含的趣味故事,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化表达,从而增强学生对文化价值与魅力的感知,使传统文化真正根植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之旅”“乡土风貌参观”“民间艺术作品展览观展”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此类观赏活动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使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时代魅力,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鲜活、具有说服力,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及文化自信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 语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理解、情感交际等必备技能,促进学生思想信仰、道德素养与价值观等文化观念养成等方面发挥着奠基作用。基于此,教学研究工作者应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切入点,引入传统文化素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觉传承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崔凤琦,康凯.语文S版与统编本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比对研究[J].语文建设,2019(16):4.

张磊.古诗词教学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着眼点[J].教学与管理,2019(14):41-42.

陈燕,徐华军.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10):31-35.

作者简介:常凤华(1989.9-),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识字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