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远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9-012-02
摘 要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础,大学生拥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本文阐述了健全人格的含义,并在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基础上,论述“进体育场馆”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作用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大学体育 进体育场馆 健全人格
2020年9—10月,我国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两份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文件,积极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加强校园体育建设的各类指导意见,可见体育锻炼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同时也处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生活、社交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人格方面的问题,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除了要让其拥有扎实的知识水平,也要让其拥有健全的人格。开展好大学体育除了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体育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本文就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进体育场馆”对人格的影响,并为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提出相应对策。
一、健全人格的概述
关于健全人格,A.H.Maslow著名的关于自我实现的14项人格特征的描述被视为最有参考价值的见解。下列几条对于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简言之,拥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做到自控与适应——既能很好地把控自我,又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
(一)人格发展的不确定性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青年初期或者青春期末期,此时的大学生在关注真实自我的同时,特别注重外在的形象以及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内外之间的联结点变得特别的敏感,在自我与他我之间找寻平衡。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萌发至成熟的阶段,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发展、形成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存在。
(二)处理事务的独立性
大学生活是人生阶段的第一次释放,大学生开始脱离之前由学校、老师、家长给予束缚和参与管理的环境,使得他们要依靠自身的价值标准去处理事务,培养了大学生的独立性。但在独立性形成的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有的过分沉溺于网络、手机、游戏,沉迷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人际关系淡薄,社交能力差,在学业上得过且过,缺乏上进心,意志品质薄弱。
(三)张扬的个性和强烈的表现欲
当代年轻人由于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比较自我,再加上大学这个激情活跃而又开放澎湃的环境,更易助长大学生们张扬的个性,等待着他们尽情挥洒。现代社会中物欲横流,让大学生越来越深切体会到自我推销的重要性,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以期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突出其个性,实现自我的人身价值。
(四)多重压力下的人格缺陷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经济、学业、家庭、就业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和人格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陷,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惘、困惑、烦恼、焦虑和压抑。大学生虽然是在多年正面文化知识教育导向下成长起来的,但也可能由于生活方式单一、长期与外界隔绝,同时受到自我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三、“进体育场馆”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作用
体育之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大学生要付出很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这些付出和磨炼能以体育精神的方式演变成其他精神,从而达到健全大学生人格的目的。广州工商学院院长邝邦洪教授提出的“五進”教育实践活动,其中之一就是“进体育场馆”,具体是指: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经常到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提升体育素养和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意识,学会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磨炼意志,促进身心健康,使自己终身受益;通过“进体育场馆”,参加集体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自控——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能以最自然的方式把人从自我封闭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人全身心地投入运动,在运动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看到自己的本能和潜力,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特别在大学阶段这个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不仅能让人在繁忙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和调节,还能帮助大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发掘自身的闪光点,释放自己的个性和表现欲望,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个性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自控——促进意志品质与道德情操培育
许多体育项目具有残酷的对抗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大学生参加体育比赛,为获得胜利拼尽全力,有利于培养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任何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规则,又都是在一定的执法人员(裁判员)的直接监督下有组织地进行,参与者必须遵守规则才能进行正常比赛,这也是对人们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强化。
(三)适应——增强社会适应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一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也常常因为社会适应和团队协作能力薄弱,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项目角色,每个角色之间要通过友好和谐地相处与配合才能为团队取得胜利。一场体育活动就如同一个“小社会”,让大家在运动时为了共同的团队目标开展合作。因此,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较好地克服孤独感和社交恐惧,协调人际关系,在团队中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适应——培养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资源的社会,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意识,要想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竞争精神和竞争能力,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通过各种竞赛和游戏活动,在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勇于参与、勇于竞争的意识。拥有竞争的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进体育场馆”对健全大学生人格的主要对策
(一)自控——营造浓厚的大学校园体育氛围
要想让学生不断主动、自觉地“进体育场馆”,首先要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通过体育课教学、各种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手段,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进体育场馆”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体育的主动参与意识。还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培育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特色体育项目,打造校园体育品牌,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收获荣誉,形成示范效应,带动体育氛围。
(二)自控——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
不仅要让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更要让他们学会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体育的乐趣,收获勇敢、阳光和自信,让体育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大学体育课、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等形式向学生进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传授,满足大学生健身、健美、休闲、娱乐、竞技等不同需求,努力改变“要我学”的现象,培养学生“我要学”的激情,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学会科学运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适应——增加团队和集体体育项目的开展
为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和团队协作能力,大学体育要增加团队和集体体育项目的开展。大学体育课程中增加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和游戏的教学比重,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集体体育项目社团,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各类集体项目比赛。学校开展体育竞赛,不应只局限于每年一次的大型运动会,还应开展常态化的集体体育项目競赛,让大学生在更多集体项目的参与中提升自己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四)适应——重视体育类竞赛的开展
高校往往更重视科学知识类竞赛的开展,相比而言对体育类竞赛给予的重视不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优越感让一些大学生吃喝不愁,生活方式越来越“佛系”,对所有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面临选择时缺乏“临门一脚”的勇气,主动竞争意识薄弱,错失了很多机遇。体育类竞赛,对于大学生拼搏精神、耐力、毅力、抗压力、尤其是竞争意识的培养,是其他类竞赛所无法取代的。
五、结语
大学生“进体育场馆”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是身心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更是人格的教育。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实现对自身教育价值的凝练和凸显,触发大学生体育素养的觉醒,由内而外获得身心上的健康和面对社会的适应,实现身体和人格双重困境的突破。据相关研究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由于人格发展缺陷除了对学生本人构成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所以这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因此,重视大学体育,更好地推动大学生“进体育场馆”,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邝邦洪.践行五进 立德树人 高校师生成长的路径[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陆炎.从身体到人格——大学体育功能探微[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06):57-60.
[3]罗明刚,田小静.大学体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9(24):238+240.
[4]宋正刚.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