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15-02
摘 要 目的:发展和推广田径文化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激发大众参与,为田径爱好者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方法:通过SWOT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陕西省田径公开赛发展态势及推广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该项赛事的形式国内首次出现,竞赛组别丰富,具有专业的赛事配备,赛事新颖,赛事规模和宣传力度还不够,虽然有政策支持和多元化媒体传播,但还面临着同行业和风险的巨大挑战。建议:通过独特的赛事体系、城市文化效应和参赛“名人”效应来进行推广。
关键词 田径公开赛 SWOT分析 推广路径
田径作为一项最古老的体育运动,有“运动之母”支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田径运动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全国田径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丰富田径健身产品,满足普通人的参赛需要。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出现,推广了田径文化,激发大众热情,增加大众的参与度,为田径爱好者搭建展现自我的专业平台。随着田径公开赛的举办,赛事也将进一步发展,不断完善,未来一定会深受田径爱好者的喜爱。
一、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发展与起源
陕西省田径公开赛是由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陕西省田径协会和田径大本营联合主办,面向全社会田径爱好者的一项专业赛事。参加赛事的选手更多是业余爱好者,赛事规模也较小,但场地则在专业正规的200米室内田径馆举办。所有器材、设备均按照专业赛事的标准配备,各个岗位的裁判员也是由陕西省多位国际级、国家级、一级裁判员组成的团队。活动旨在通过为田径爱好者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宣传和普及田径文化,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贡献绵薄力量。
自2017年赛事启动以来,以每年举办一届的方式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该项赛事自首届举办以来,不断优化比赛项目、参赛条件的制约,让更多的田径爱好者参与其中。赛事更是吸引不少“国手”前来参加,使其有机会接触专业运动员,拉近了田径爱好者与专业运动员的距离,这也为赛事的成功举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民群众通过健身活动促进健康的热情日益高涨,向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陕西省田径公开赛可以促进田径项目的大众化,普及田径知识,可让人民群众更加全面地领悟田径项目文化内涵。虽然该项赛事目前仅仅举办了四届,但是未来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二、陕西省田径公开赛发展态势SWOT分析
(一)优势
1.赛事形式国内首次出现。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和陕西省田径协会大胆尝试,率先改革,秉持着让田径运动走进人民群众的健身活动,让更多的人热爱田径运动的宗旨。2017年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由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陕西省田径协会和田径大本营联合主办的形式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作为国内首个大众参与的综合性田径赛事,该项赛事没有设置参赛门槛、没有对水平高低进行分组,只要热爱,就可以参加,并且赛事首次创新推出男女混合2×60米跨栏迎面接力项目,增加了赛事的趣味性。同时,参赛者拥有充裕的时间享受田径独特的魅力,相互之间架起交流沟通的桥梁。连续四年的成功举办,使得赛事结构相对较完整,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领悟田径的文化内涵,享受田径带来的魅力。
2.专业赛事的配备。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比赛地点设在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田径馆,该田径馆是陕西唯一一座标准的200米室内场地,可以容纳近千人观众,连续多年承办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等赛事,全部采用由中国田径协会依据国际田径协会联合会标准审定的全国比赛专用的器材及竞赛设施。为了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和专业性,赛事组委会选派的裁判团队由国际级、国家级和国家一级裁判员来担任。赛事志愿者团队由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专业运动员组成,裁判员高标准的执裁,志愿者高质量的服务,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3.丰富的竞赛组别。举办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核心在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享受田径运动带来的快乐。为此,陕西省田径公开赛优化竞赛组别,设采用与国际接轨的U+A序列进行分组,U(under)为国际青少年比赛的年龄分组符号,即小于某某岁。A(after)为国际老将比赛的年龄分组符号,即大于某某岁。采用这样的分组,细分出参赛者的年龄组别,可以更好地提高比赛过程中的竞争,提升参赛者的运动体验感。
(二)劣势
1.赛事宣传力度。做好一项赛事,尤其是一项新形式的田径公开赛事是极其不容易的,其中赛事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宣传方式主要依靠微信公众号、微博和陕西广播等宣传渠道,没有相对固定且影响力较大的直播平台,这很难对赛事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应积极运用自媒体和公共媒体资源,通过抖音、城市LED屏和广播等方式加大對于赛事本身的宣传报道和知名运动员的报道,挖掘赛事亮点,提升赛事活动的传播价值。
2.赛事规模。一项赛事的发展,除了金钱的投入,最为关键的硬件设施。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目前的赛事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参赛人数有限,也是由于举办新形式赛事、时间和天气的原因,该项赛事举办地点局限于室内200米场地,时间限制在一天。在以后的举办中,可以考虑变更该赛事的举办时间,通过室外400米场地和室内200米场地相结合的方式,将参赛人数增加,赛事时间延长,加大赛事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间歇,如此可让参赛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参加到比赛中去。
(三)机遇
1.政策支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普及运动项目文化。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打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促进区域间全民健身协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各地采取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手段促进体育消费,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优化参赛体验。由此可见国家对支持全民健身和举办更多的赛事活动力度之大。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举办将会带动西安体育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多元化的媒体传播。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全方位步入自媒体的全盛时代。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对比,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样和传播范围更广。日常生活中,微信、微博、论坛和短视频APP的出现,成为人民群众主要表达的渠道。陕西省田径公开赛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的兴起,通过赛事组织者传播和参与者传播的方式,推动该项赛事的快速发展,成为人尽皆知的一项赛事。媒体作为现今体育产业的催化剂是体育项目发展不可忽视的环节,作为新媒体衍生物的自媒体,在具备传播快速、形式多样和范围广的优势下,会为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四)挑战
1.同行业挑战。2021年5月23日厦门举办了一场田径公开赛,此次赛事是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首场业余田径公开赛,也是中国田径协会大众田径健身达标赛试点赛事。同时该赛事的所有成绩会上传中国田径协会数据库,之后可以用来申请业余田径运动员等级。目前,陕西省田径公开赛还没有被中国田径协会认证,未来,只举办过一届的厦门田径公开赛的发展规模可能会超过陕西省田径公开赛。大众路跑和马拉松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暴增,甚至出现报不上名的情况。加之马拉松的赛事规模较为完善,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度,群众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这些无疑都优先于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发展。
2.赛事风险。任何运动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陕西省田径公开赛是一项新型的体育赛事,赛事运营机制还不够成熟。在赛事准备过程中,日程安排、卫生安全等发生意外情况都会为赛事带来影响。为此,赛事组织管理者需要策划并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对策,尽可能地避免赛事潜在的风险和提高控制赛事风险的能力。
陕西省田径公开赛是我国新兴的赛事,需要一步步摸索,解决赛事规模建设、宣传和自身风险等问题,抓住机遇。基于上述,给予赛事发展推广路径建议如下。
三、陕西省田径公开赛发展的推广路径分析
(一)独特的赛事体系
陕西省田径公开赛是我国首次出现的全国性大众参与的田径公开赛事,该项赛事没有参赛门槛,没有对水平高低进行分组,面向全社会公开报名,只要热爱,就可以登上田径比赛的舞台,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魅力。陕西省田径公开赛作为一项面向社会大众的一项赛事,丰富了大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是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途径,并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连续四届的成功举办,使得品牌效应日益显著,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城市文化效应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交通方式的便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在节假日更愿意走出来,享受生活。西安,古称“长安”,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如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钟楼鼓楼、大唐芙蓉园等景区,都是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人民群众在参加比赛的空暇时间可以去参观这些名胜古迹,就此也得到了文化层面的见识。有人的地方就有流量,人民群众会在自媒体上晒出自己的照片和短视频,在参赛的同时浏览了名胜古迹,会为赛事吸引更多的观众,达到城市宣传的效果。
(三)“名人”提升赛事名气
现如今,运动明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的赛场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专业运动员,陕西田径名将齐大凯、方耀庆在现场为参赛运动员指导技术动作。青奥会跳高冠军陈龙、前800米室内记录保持者清华学子李俊霖、短跑名将王煜、林俊泓等也纷纷前来参赛,为赛事起到宣传作用,发挥出带动人民群众参与的作用。
四、结语
创新与责任并重,机遇与挑战并存,陕西省田径公开赛犹如“奔跑中的孩子”,虽然稚嫩,但冲劲十足。相信随着时间的洗礼,陕西省田径公开赛会越来越好,成为被大众认可,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有积极作用的一项赛事。
参考文献:
[1]张良,董菁,代道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评价研究——以西安市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69-77.
[2]王子朴,汪洋吕,予锋.论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在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01):21-24.
[3]孙健.中国三对三篮球发展路径研究[D].武漢:武汉体育学院,2019.
[4]唐艺井.浅谈“自媒体”时代的舞蹈传播特点[J].戏剧之家,2021(2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