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探索

2021-12-15 16:54黄永良夏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应用型高校

黄永良 夏宇

【摘 要】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论述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从组织形式、管理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总结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和创新点,以及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探索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公共体育课 俱乐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158-03

近年,应用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成为热门话题,众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笔者对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专家学者的观点、方法和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模式,为我国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思路。

一、俱乐部教学模式特点

(一)组织形式

应用型高校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有三种组织形式:一是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二是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三是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其中第三种是以教学和训练为主、竞赛和课外活动为辅的四位一体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符合当前俱乐部教学的发展要求。俱乐部教学以学生为主,学校根据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之上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划分为基础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针对各层次班级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实现教师分层指导教学、学生层层深入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术、技能和方法。

(二)管理方法

俱樂部教学模式由学校俱乐部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具体管理办法见图1。南宁学院体育俱乐部管理办法的流程,以校领导为中心,负责俱乐部的顶层设计和管理办法制订。以二级学院领导和体育教研中心全体教师组合形成俱乐部联盟,对俱乐部工作进行梳理、归纳、分类、分工管理。各单项运动俱乐部以教师为主,组织俱乐部学生骨干成员,执行上级制订的俱乐部管理办法,按照俱乐部管理要求,保证俱乐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

(三)课程设置

1.选课路径

应用型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俱乐部教学要具有针对性,与我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行业中工作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等方面保持一致,培养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南宁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俱乐部教学选课改革,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行业中的就业岗位要求和往届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等综合信息,归纳出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软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规划、信息安全、硬件销售与维护等,他们在工作中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专注力强、工作细心、吃苦耐劳、协调并有耐力等要求。因此,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结束基础班教学后,体育俱乐部教师引导他们选择球类项目,以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珍珠球等学习为主。通过这些项目学习,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培养他们的毅力、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他们身体素质方面的速度与力量、灵敏与协调、柔韧与耐力等,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体育兴趣爱好,掌握1~2项体育运动项目,形成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同样,其他专业学生也是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就业需求等综合信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体育俱乐部项目内容,让学生掌握符合今后工作发展需要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抗压能力和调节生活,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课程学时

多数学校的总学时为144个学时,大一、大二2年内学完,大三、大四为体育选修课,这样明显不符合应用型高校体育俱乐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需将总学时从原来的144个学时增加到252个学时,贯穿大学四年8个学期。大学体育Ⅰ、Ⅱ修学“体育基础素质”,共72个学时;大学体育Ⅲ、Ⅳ、Ⅴ、Ⅵ修学“专项技术、技能”和“校园体育文化”,共120个学时;大学体育Ⅶ、Ⅷ修学“专项技术、技能”,共60个学时。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由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两部分构成。课堂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基础素质和专项技术技能的学习;课外内容形式多样,涵盖体测、校园各类体育活动与竞赛、阳光体育锻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区内外和全国各类体育竞赛等。

课堂教学内容中体育基础素质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等身体机能;专项技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学生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啦啦操等俱乐部中选择学习1~2项体育技能,为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基础。

课外体育内容方面具体表现为:学生每年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与学生的各类评奖评优和毕业直接挂钩;阳光体育锻炼,学校购买步道乐跑系统,让学生下载安装App,学生按要求完成每学期的公里数和跑步次数;俱乐部组织的各类活动与竞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至少一次;能代表学校参加自治区级或国家级比赛的学生则可以在体育成绩和评优评奖方面适当倾斜。

(四)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因此,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针对基础班的学生,运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而针对高级班的学生,运用“情景教学和竞赛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着教学质量,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五)评价体系

俱乐部教学模式采用的评价方法是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从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考核、乐道跑考核、参与体育活动和竞赛、课后练习、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考评。终结性评价主要从专项技术考核、学生身体素质考核和理论考核等方面进行考评。各俱乐部各级别的考试难易程度结合专项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多元化评价方式相比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参考的内容更多,也更客观、全面,有助于学生养成和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如传统的体育篮球课程评价,教学内容不分层次,评价方式单一。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后,篮球课程教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对三个层次教学内容的成绩进行详细的考核评价,每个层次的考核方式均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方式要求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更细致,学习过程更受重视,学习时间更长,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体育竞赛,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 、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打破常规教学模式

1.打破常规选课模式

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学生选课的创新在于不受时间限制、不受体育项目限制、不受教师限制,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学生选课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晚上和周末上课,学校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

2.增加授课学时

每学年144个学时,大学只上2年体育课的规定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体育锻炼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并且很难检测大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是否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倡培训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大学体育课程要贯穿学生大学4年,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让学生学会技术技能,达到良好以上的体育成绩。

3.打破常规课程内容的设置

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以安全第一、健康第一、让学生掌握1~2项技术为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时代性、流行性、潮流性、地方性等元素。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授课内容主要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学会各项体育项目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为目標。

4.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层出不穷,如现在比较实用的有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应用在俱乐部教学模式中。另外,很多学校还使用了步道乐跑系统、超星系统等计算机软件系统来辅助、监控大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学习和锻炼。这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更受大学生的青睐。

5.打破常规的教学评价

常规教学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俱乐部教学模式采用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综合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和校内外的表现,不仅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术水平的测试,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和能力水平。

(二)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学生技术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基础的体育技术技能,很多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要想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可以与社会上的体育俱乐部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与实战机会,提高学生的临场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沟通与组织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比赛经验。学校还可以与地方各单位建立体育服务项目活动,如裁判员服务项目活动,学校的篮球裁判员、气排球裁判员、田径裁判员等为地方各单位举办的体育活动免费提供服务,通过临场比赛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经验。或者组织优秀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社区、小区、公园等地方参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教学培训,学生全力以赴参与地方体育活动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和实践水平,为今后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体育赛事活动,比赛能够检验学生的技术能力,通过比赛,不仅能发现学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发现问题,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训练,凝聚队伍的团结精神,还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和抗压能力。

三、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开设的俱乐部教学项目有限,只能根据学校的情况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些热门的俱乐部项目选课学生过多,而学校目前的教学条件暂时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而冷门的俱乐部项目却无人问津,无法开课。场地器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基本条件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课程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围绕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理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保证最佳的身体状态。

(一)完善机制和增加投入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想保证体育教学改革能高质量完成,必须举多部门之力。因此,学校领导应统筹安排,各部门全力协助教务处和体育教研中心,推进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完善改革机制,保证改革顺利推进。高校应开展顶层设计,明确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教务处和二级学院领导进行分层管理和布置相关改革要求,体育教研中心全体教师按要求完成任务,其他各部门鼎力相助配合改革工作。在改革过程中以体育俱乐部教学理念为宗旨,以学生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心。高校还应加大软硬件的投入。软件资金的投入主要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进修学习,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教学队伍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第一步;硬件资金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建设场地和购买教学器材、体育设备和软件系统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二)持续推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创新

开展体育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不同的体育专业有相对应的出口。公共课体育与体育专业培养的对象不一样,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要求就不一样,授课形式、方法、内容等复杂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已经持续多年,这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有着较大的关系。现代青年个性张扬、观念新潮、不受束缚、喜欢潮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应更多地体现开放性、体验性、实用性等特征,力求符合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在课内检测他们的学习情况,课后还能促使他们锻炼学习。

(三)打造特色鲜明的体育名片

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体育俱乐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特色,打造应用型高校体育特色品牌,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和运动水平,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这是提升学校品位、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张特色名片。南宁学院俱乐部教学模式目前处于改革发展中,有些俱乐部项目已经在全自治区比赛中崭露头角,如非专业组的足球项目比赛,最好成绩获得自治区第二名,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西南赛区分区赛;健美操、啦啦操等项目在全国比赛广西分区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永良,夏宇.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的现状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9(5).

[2]孟繁威.应用型本科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东蚕业,2018(5).

[3]王兆锋,李乃琼.应用型大学转型实践研究:以大学体育课实行俱乐部制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8(3).

[4]张川.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7(1).

注:南宁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8XJJG13)

【作者简介】黄永良(1984— ),男,广西北流人,南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体育教学(篮球俱乐部方向),小篮球运动、民族传统体育学;夏 宇(1986— ),女,湖南津市人,南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研究
七项技能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创新能力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试析我院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利弊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