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理念下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建设研究

2021-12-15 14:21刘庆莫颖郑忠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专业群旅游专业高职教育

刘庆 莫颖 郑忠阳

【摘 要】本文基于新旅游业态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建设幸福理念下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通过构建对接新旅游业态产业链的专业群、创新“五维四成三并进”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新旅游业态课程体系、共建校企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综合体、打造 “三力融合”专业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搭建旅游技术研发及创新服务平台等有效路径,实现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群 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63-05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旅游业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幸福产业,成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产业。从最初的少数人的出游享受,到现在的全民畅游,旅游已经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新指标。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发展阶段转变,旅游业也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产业转型升级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扩展旅游消费新空间,积极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新旅游业态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职业教育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在过去的近10年中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定位就职于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传统的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类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不足20%。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供需结构失衡势必要求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给品质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着力开发11个旅游新业态,包括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生态和谐游、城市购物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康养体育游、邮轮游艇游、自驾车房车游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比2018年增长8.4%和11.7%。文化体验已成为本地生活和异地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活跃,避暑旅游、夜间旅游加速成长。面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把握人才培养创新的方向,了解新业态对旅游人才在职业能力和业务素养上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旅游行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

二、幸福理念下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建设路径

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模型(如图1 所示),是基于旅游业中的“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针对高职旅游教育特点,围绕旅游业中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4个产业环节,对接旅游传统岗位和新业态提升岗位,构建人才培养路径,打造提升人民幸福感,有情感、有温度的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专业群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酒店管理专业为核心,邮轮乘务专业和休闲管理专业为拓展,产品艺术设计专业为延伸,对接新旅游业态发展需求,与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形成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

(一)关注幸福,构建对接新旅游业态产业链的专业群

1.精准定位人才规格,培养产业高端人才

面对旅游发展新趋势,国家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和“产业+旅游”战略,促进教育、林业、康疗养生、体育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激发研学知识旅游、乡村民宿旅游、康养体育、游轮游艇旅游、红色教育旅游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旅游新业态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适应新兴岗位要求的集旅游产品研发创新、生产营销和服务于一体的旅游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广阔前景和未来。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拓宽原有岗位技能界限,实现人才培養多元化,使旅游人才培养紧贴旅游新业态发展,不断增强旅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契合旅游新业态人才发展需求,服务旅游经济发展。

2.对接产业新兴业态,组建优势专业群

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建设面向以智慧旅游为基础的旅游新业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凸显新时代高职教育新高度,以“建新旅游职教、培养新旅游人、做新旅游事”的新时代责任和使命为动力,构建最具情怀的高职旅游类新专业群。通过适应智慧旅游技术带来的拉长产业链的“快行慢游”“全域旅游”“定制旅游”等趋势,培育适应高端度假旅游、时尚运动旅游等旅游业态的人才。在教育理念层面,新旅游业态服务专业群构建定位于融美好生活教育思想开展专业群建设。通过传递正能量、对祖国之爱、对生活之爱,重构新旅游人素质、新旅游从业能力、新旅游知识。在操作层面,专业群建设围绕旅游新业态下产业涉及的“吃、住、行、游、娱、购”业界变化的需求,研究新产业链中高职旅游教育对应的4个产业环节:研发、生产、营销、服务,深入研究对应这些环节的新业态岗位需求,创新教育教学的“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大师工作室、中高职衔接”等具体途径,基于旅游业岗位迁移性强、转岗需求高、业务变化快的特点,打破高职旅游新业态下对专业分类的严格界限,重视知识的迁移教育、技能的成长训练、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在专业群建设中注意基础与拓展协调、高度与深度协调、理想与现实统一,从幸福生活高度构建体系,从美好服务层面奠定基础,完成专业群的建设。

(二)以人为本,创新“五维四成三并进”人才培养模式

1.学徒育英,提供现代学徒制特色方案

构建幸福理念下的生态式“五维四成三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即基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约束)、行业(通用标准)、用人单位(岗位要求)、新时代劳动者(可持续发展)5个维度,培养全面合格新旅游人;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4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和身份转变,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事业观的影响,完成学生“成人、成匠、成才、成器”的“四成”培养,从“专业、职业、创业”三业并进打磨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建设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创新人才培养生态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五维四成三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办专业,构建“BMC”生态链式校企共育人才模式(如图3所示)。B(Business),即商业公司及合作企业;M(Major),即专业建设;C(Company),即用人企业。BMC模型用全真项目驱动教学和实训,把职场化素质训练课程融入教学,致力于培养“精深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素质”的高端实用型技能人才。这一模式从践行现代学徒制入手,探索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依托的产教融合机制,按照“多元投入、院校支撑、公司运作”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引入市场机制,创新育人机制,从而实现校企零距离的教学资源环境,创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和教材,制订师带徒的系统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攻关项目研究,形成紧密联系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文旅生态圈”。

2.共建共享,实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与时俱进,分析信息化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对从业者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校企教师协同、一课多师、项目化、模块化教学,重点推广混合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全面推动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总结研究教学改革经验,形成系统化教学新方法,助力提高教学质量。

3.素能递进,建立“1+X”证书制度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优化并建立适用于本专业群特色的“1+X”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专业拓展职业资格证书,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国家“学分银行”制度,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三)博学雅行,重构新旅游业态课程体系

1.构建博学雅行课程体系,提升职业能力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能力为要求,借鉴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能力要求,借鉴“职业带”理论及企业调研结果,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建设课程,制订课程标准,构建“博学课程、平台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博学雅行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如图4所示。

博雅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道德修养课、人文素养课以及职业规划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广博学识、良好品行以及正确的职业观。

平台共享:专业群通用平台,针对专业群各专业的共性发展设立,主要包括专业大类共同的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中层分立:专业群技能平台,为每个专业设置不同方向课程,侧重核心能力培养。

高层互选:专业群拓展平台,侧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辅助扩张能力,不同专业在校生及毕业生均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课程,增强职业迁移能力。

2.共建共享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按照统一标准,建设1个专业群“旅游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库,建设4门在线开放课程,开发5本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专业群标准化、可视化国家规划教材:《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英语》《休闲旅游》《国际海乘英语》《产品造型设计》。新增5本适应旅游产业新业态、体现文旅融合应用性的活页式、可视化、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旅游产品设计》《贴身管家服务》《研学旅游》《邮轮旅游地理》《民族传统工艺》。对应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方法,使用“一卡一项目”的新型活页式教材,为新型活页式、可视化、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術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作坊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

(四)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

1.对标产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建“三角度四标准”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三角度”即从教学质量项目管理、教学资源和科研3个角度共建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四标准”即基于“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师徒标准、质量标准”的课证行标准融合体系。对应4个标准,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共建校企合作教材与微课、慕课,融入“四标准”内容,开发标准活页教材,精准及时传达最新标准,并以教材为依托向其他院校输出标准服务。与企业、政府合作,推动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建设,并通过具体的产教融合项目验证,制订和认定最新的4个标准,保证这一标准动态更新,每年发布4个标准变化对照备忘录,为旅游职业教育提供参考。

2.因材施教,构建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落实幸福理念,培育职教生态,构建“筑基—专精—成匠”的校企共育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筑基”即在第一学年对学生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专精”即在第二学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成匠”即在第三学年着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教学实战,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综合体

紧抓新旅游业态发展机遇,与时俱进,从学生学习、实习、创业三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综合体,践行现代学徒制,为优秀学徒构造从学生到学徒再到创业者的环境。

1.共享资源,建设4个实训中心

建设4个实训中心,即旅游商品文创O2O运营中心、新业态综合服务技能实训中心、智慧酒店服务技能培训中心、国际化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中心。4个实训中心针对专业群内各专业开展相关课程实训,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旅游电子商务、休闲度假旅游服务技能、研学旅游服务、精品民宿服务、旅游娱乐管理等生产性实训,确保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的供给。建立生产性实训调度室、创新创业实训营,管理和调度生产性实训与商业运营项目协同同步。国际化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中国—东盟旅游文化创意研发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技能培训(包括茶艺、书法、国画、插花等技能),重点提升专业群的国际化实训教学资源,为专业群国际化建设打好基础。

2.融入实战,全面建设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

推动实训管理机制的创新,通过建设新业态现代学徒制创业工场,由教师与企业家组成师傅团队,建设一支扎根于产业实际的结构化、复合型现代师傅团队。完善有持续性的生产性实训支撑机制,更好地实现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实施“匠心筑梦”行动培养一批创业学生,服务一批新型企业,获得一批生产性实训资源,造就一个结构化创新教学团队,对接旅游新业态的特色教学生态环境。

3.携手大师,打造校内外产学融合的交互平台

与地方企业合作,引进技艺技能大师,设立5个大师工作室,即导游大师工作室、旅游电商大师工作室、金钥匙大师工作室、邮轮之夜经理人大师工作室和铜鼓艺术大师工作室。共建校企合作课程,建立工作室学习学分认定制度,打造创新、实践发展和服务平台。结合行业企业的热点,开发设计系列产品,通过合作社会效益突出的真实项目,实现校企“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六)兼收并蓄,打造 “三力融合”专业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1.师德为先,培育“又红又专”的教师团队

基于“优化结构、校企互通”的基本原则和“共享师傅、培养骨干、专兼结合”的工作思路,建立现代学徒制大师工作室,全面打造一支教学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力融合”的专业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如图5所示)。通过在线学习、教师顶岗、校际交流、教师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设省级知名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师资团队。

2.提升能力,建立“双师型”社会服务教师团队

以“双师”教师为主体结构,以“融入政府部门提高决策服务能力、融入行业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融入双创提高教育服务能力”为目标,重点引进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家,重点培养胜任企业咨询和行业智库的校内骨干教师,吸收胜任业务讲师和职业导师的行业骨干、杰出校友,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总数超过90%,打造一支能对接服务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协会的社会服务型教师队伍。

3.培育精英,打造实践性创新师资团队

发挥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的科研引领作用,强化专业带头人专业水平优势,培养一支具备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实践型创新教师队伍。

4.植根行业,建设品牌大师工作室

围绕旅游产业,继续建设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的工作室以及校内教师参与的校外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教学大师,柔性引进国家级技能大师和行业杰出技能大师,建设配套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在青年师生培养、绝艺传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七)文旅融合,搭建旅游技术研发及创新服务平台

紧跟新旅游业态高速发展,创办旅游技术研发及创新服务平台,成为旅游管理类专业群的示范性实践基地。

1.筑巢引凤,建设全域旅游智库工作站

吸引校外專家,与本专业群教师共同合作,服务新业态下本地旅游经济。形成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成集智库咨询、资源共享、教师发展、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研究基地。以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创意产品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建设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成果推广中心,向同类专业推广,逐步向行业企业推广,惠及旅游业从业人员,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形成资源共享。

2.产学同体,建设智慧旅游应用服务中心

以“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依托多类型工作室,挖掘在线旅游企业数据库,承接文旅产品和智慧旅游类项目的开发和制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大数据中心合作,实现智慧旅游技术和应用的交流,协助开展智慧旅游政府管理,使之成为校政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平台,成为校企共建智慧旅游公益服务科研机构,发挥新动能促进旅游业态充分全面发展。

3.面向东盟,建设旅游跨国协同创新中心

建设旅游产业跨国协同创新中心,承接商务部东盟旅游行业研修班培训项目、东盟旅游行业官员培训援外项目、越南援助计划等“走出去”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实施“引进来”的东盟留学生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提升专业群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4.品牌帮扶,引领旅游新业态职教资源共享共建新方向

打造职教帮扶品牌,建设引领旅游新业态中高职衔接方向,用新旅游人才培养理念主动构建中高职衔接、中高贯通培养的“现代职教体系”。重点通过专业群中的专业引领带动帮扶中职院校,实现共同发展。

总之,旅游能让人开阔视野、强身健体、心情舒畅,旅游业与众多产业密切相关,对社会经济贡献较大,是一个能够给人民带来幸福感的行业。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拓展商、养、学、闲、情、奇6种新的旅游要素,呼唤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相关产业发展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期待本文的探索能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质量专业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17).

[2]沈建东,黄琼.基于苏州产业结构探究高职商贸服务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9).

[3]林君焕,李金国,杨莎莎,等.产业学院视域下专业建设范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

[4]王振杰,唐振华,池云霞.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质量再提升:理念、借鉴、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

[5]肖绪信.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8(24).

[6]徐姗,薛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模式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9(10).

注: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启动专项经费资助“全域旅游视角下广西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研究”(GXSWGCC003)

【作者简介】刘 庆(1980—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广西大学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旅游管理、公共经济;莫 颖(1973— ),广西宁明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语言文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郑忠阳(1968— ),黑龙江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群旅游专业高职教育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从供给侧改革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心理因素对旅游专业英语口语学习的影响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