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分析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困境,提出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发挥多主体的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完善教育资格资历互认体制;开展“引进+内培”的国际化师资培育模式,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商科 职业教育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44-04
伴随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基于数据驱动的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商科类职业教育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在“新工科”“新农科”等新概念出现后,“新商科”的概念也被提出。目前,业界对“新商科”的内涵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相对传统商科教育,以下几个特征已得到广泛认可:“新商科”的人才培养从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转变,由职能导向向行业导向转变,“新商科”不再局限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单一专业,而是需要打破传统专业壁垒,融合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其他学科内容的新型复合性学科。基于此,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流通专业群在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特色路径的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以职业教育“新商科”办学理念为基础,以供应链为依托,形成了以物流管理为核心,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多个专业协同发展的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专业群精准对接广西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梁和北部湾经济区物流枢纽的支柱产业,培养创新创业需要的新商科、大商科、跨界、复合型人才。从而打破传统以单一职能为导向的专业壁垒,培养有全球视野、以行业为导向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一、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多年来,广西依托地缘优势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工作,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颁布实施,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凸显特色化与类型化,并逐步积累了交流与共享、培训与输出、互通与互联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经验。
(一)交流与共享:促进国际之间共生共长
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客观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指导下,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把我国的职业教育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及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互通互联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中国已经超过10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带来了商品、信息、技术、人员等经济要素的跨境流动,这对“新商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速“新商科”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不仅是应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更是人才国际化以及商贸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广西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个东盟国家的近百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联系,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于2017年永久落户南宁,成立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到2019年已有成员单位72家,其中高职院校19所,成为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广西依托区位优势,在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培训与输出:打造“跨境服务培训”品牌
对职业教育国际化而言,国际化优质培育以及标准输出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重视标准化建设以及对外优质培育的输出。一方面,相对比“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中国在技术和技能培训方面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专业设置、设施设备、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方面都比较先进,因此,通过标准体系的输出作为重要抓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职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从国家到自治区层面都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前,广西“跨境服务”项目不断增加,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广西有关高校。例如,依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教育厅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桂港现代职业教育發展中心;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由边境地区55所中高职院校及行业企业参加的“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并且借助与东盟各国文化相近、地缘相邻优势,积极发展边境地区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跨境服务品牌效应”逐步形成。此外,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协办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研修班,承办牙买加糖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中国—东盟公共管理与地方治理研修班、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研修班、中国—东盟物流产业发展研修班、泛北部湾港口物流合作研修班、中国—东盟旅游产业合作研修班、牙买加物流技术培训班等项目,为东盟国家、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牙买加、文莱等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各司处级官员、技术人员提供研修、培训服务,着力打造“跨境供应链服务培训”品牌。
(三)互通与互联: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除了官方牵头开展的联盟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形式,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也比较重视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实现互通与互联。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的学术交流常态化机制。例如,2012年开始,教育部联合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论坛及相关合作项目洽谈会,为中国—东盟国家搭建起了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服务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形成多元主体共建的学术交流常态化的治理体系,加强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其中,政府主导推进有关政策的实施与落地,并且引导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参与决策实施,推动共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形成常态化的治理体系。例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3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2007年以来,共派出1162名学生到上述国家留学,留学出访与来访人数分别达341人次与286人次;向国外派出交流学习教师128人次。接收亚洲、非洲、美洲各国共512名师生到校学习,其中共有学历生28人。开设“中国文化体验之旅”“国商学子看世界”等特色中短期培训项目。2015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改革试点称号。
二、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困境
近年来,广西一直致力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仍存在国际合作模式单一,有效合作机制欠缺;职教资格互认体制有待完善,合作信息沟通不畅;职教人员跨境流动规模有限,国际化师资缺乏等问题。
(一)国际合作模式单一,创新合作机制欠缺
在国际合作模式方面,东盟作为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显著的地区之一,目前主要的国际合作模式有政府主导合作模式、职业教育人员跨境交流模式、校企合作“走出去”模式、海外办学合作模式等,但由于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开展较晚,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国际化办学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同时缺乏国际化师资,使大多数院校的国际合作模式均集中在前两种。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还缺乏对国际化办学的正确认知,把国际化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另外,商科职业院校的合作项目多为管理类和经贸类,这类项目收益快,因此很多商科职业院校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存在将国际化发展盲目指标化,牺牲质量,一味追求办学规模,不愿在合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所以没有积极探索特色的合作模式,导致国际合作模式单一、创新合作机制欠缺。例如,广西商科类职业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办学硬实力方面较国内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区内针对校企合作“走出去”及海外办学等国际合作模式明显较少,各学校开展国际合作模式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合作模式单一、创新机制欠缺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职教资格互认体制有待完善,合作信息沟通不畅
职教资格互认体制的建立有利于我国职业院校走出国门,有利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教人员的流动,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各国政府与各国企业之间信息流通的载体。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建立国家资格框架,职业教育资历资格不互通、不互认,职业资格的可比性与可转换性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东盟国际教育要素跨境流通与共享。一方面,虽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交流平台,但尚未建立通畅的信息共享机制。我国职业院校与各国政府、企业三方之间缺乏职教资格资质信息共享平台,企业发展诉求与职业资格资质不对接,共同的资格参考框架有待确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沟通不畅,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标准”“中国方案”等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等均存在异质性,为了维护自身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职教标准或职教政策。如文莱制定了国家技能证书、文凭和技术学位3个层次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由此可见,资格资质的不互认,客观上阻碍了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进程。
(三)职教人员跨境流动规模有限,国际化师资缺乏
职教人员的国际化是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对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情况来看,国际化师资的缺乏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的阻力。从外部看,多年以来我国国际教育资源双向流通一直存在壁垒,职业教育人员从业准入门槛与政策限制导致人员跨境流动不畅,不能实现国际教育要素共享。从内部分析,对于国际化师资的培养,政府、企业、行业、院校协同机制缺乏,院校多依赖自身资源或依托国家项目等官方渠道如国家汉办公派教师、汉语志愿者等项目,对内部师资进行提升、培养,民间团体或民间机构组织较少,校、企、行、政多方联动有限,而对“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师资的培养更少 。例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流通专业群在境外引入教师数量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虽然选拔了教学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留学生课程教学任务,但大多数专业教师仍不能胜任双语教学,除少数教师有对外教学经验外,其他教师对外教学经验欠缺。在留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尚不能结合留学生的特质与受教育水平“因材施教”。
三、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创新实践展望
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思考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融通中外,如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发展,以便扩大广西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实现职业院校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
(一)发挥多主体的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目前,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以及中国—东盟信息港的建设,广西正加速培育跨境物流、跨境金融以及跨境信息港建设三条跨境服务链,数字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给“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应发挥多主体的治理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化提供治理支持和保障。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与民间合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调动多元职教主体的积极性,利用政府合作机制在国内及海外的职业院校与各国企业及国际组织之间举办合作项目,创建信息交流及对话的平台。可以利用各职业院校、“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或知名國际企业搭建国际大赛平台或举办国际研讨论坛。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近年来着手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等品牌赛事,扩大国内有关技能赛事的国际影响力。2019年,该校市场流通系举办中国—东盟营销综合技能大赛,来自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参加了此次比赛。此项比赛两年举办一次,以竞赛为平台,促进中国—东盟高等职业教育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校—政—行—企”协同合作,助力海外办学模式。构建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新型关系,深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依托企业及行业的海外布局,助力职业教育“走出去”。“新商科”职业院校对应的经贸类、管理类专业在服务 “走出去”企业这一路径中更容易实现。广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依托国内企业与泰国合作院校,通过“互联网+国际教育”的模式,着手筹办首个海外分校—桂海丝路商学院泰国分校。
(二)建立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完善教育资格资历互认体制
由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各项标准存在不统一、不一致的情况,同样,“新商科”相关专业在国际化探索同样面临标准的差异性问题,由此导致职业教育学历难以互认,国际合作难以深入开展。标准的互认、统一、开放,不仅仅是简单的“引进来”或“走出去”,而是需要在考虑东盟参照的职业资格框架的基础上,为我国职业资格框架与东盟职业资格参照框架的连接提供参考。
一方面,建立区域性的国际标准。可以先根据国际标准改革与设置课程标准,借鉴优势国际职业通用标准,结合广西当地产业、行业标准及需求,从物流管理、新媒体营销、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等优势或特色商科专业入手,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商科从业人员的工作需求,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标准。“新商科”教育强调在传统商科教育中加入数据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深入产教融合。因此可以依托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探索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区域内通用的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材资源、培训资源等优质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计划协同合作企业麦当劳餐饮集团“汉堡大学课程”体系,开发“智慧供应链运营”等国际培训课程,制订课程标准,编写标准化教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国际共享。通过与英国桑德兰大学等的合作,在课程开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逐步推进、深入合作,将最新的教学方法和优质课程资源融入教学,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另一方面,输出“广西智慧”。根据广西的产业优势,依托地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发共同认可的国际标准,这既能与国际化标准互相融通,又能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通对接的区域性标准。首先,要输出我国“新商科”职业教育建设理念。以现有商科教育为基础,融合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实现商科、技术、人文的交叉融合培养,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各种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程中,输出“新商科”职业教育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管理机制,不断扩宽“中国技术和服务”的输出口径,提升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其次,要有步骤地输出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制订职业技术标准,与国(境)外院校和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将国际先进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利用我国“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的优势,输出优质的线上“新商科”教育资源,建设在线国际课程资源库,建立国际课程与学分互认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分互认、课程互选、人员互派。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利用广西高校中唯一具备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的资质以及承办各类援外培训的经验,探索在国(境)外与企业共建国际化新“商科”专业及现代流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基地试点,配合企业需求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为国(境)外院校相关专业提供实训场地、教学服务和师资培养,拓展对外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建立国际合作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派出教师到国(境)外合作院校援教,并深化与国际机构、知名企业、国(境)外院校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搭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赴国(境)外实习和就业的平台,输出专业人才。最后,可以输出我国“新商科”职业教育职业等级证书,依托我国“1+X”职业教育等级证书,继续拓展积极推进与国(境)外院校合作伙伴关系,推进证书互认,促进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打造院校或专业群国际品牌,开辟国际留学生市场,逐步吸引来校留学生,推进留学教育稳步发展。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流通专业群为例,通过专业群核心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的“1+X”证书推广,有多名留学生参与了首批考证并获得证书,有部分留学生正式转入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学习。
(三)开展“引进+内培”的国际化师资培育模式,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外引”与“内培”是我国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能力的两种手段,其中前者重视外部优秀人员的引入,是一条“外援式”的培养路径,而后者则是重视职业院校内部师资人才的培育,是一条“内生式”的培养路径。但是从广西“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人才的现状看,虽然“内培”是“新商科”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根本的人才培育方式,但是其见效慢、周期长,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整体进程,因此要开展“引进+内培”的国际化师资培育模式,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队伍。逐步引进国外师资,优化外籍专家队伍,开展专业授课和合作研究,同时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团队科研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外引”人才培育方面,职业院校通过聘请国(境)外合作院校教师,简化职教人员跨境从业流程,消除跨境流动壁垒,充实专业群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从而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先进的特色品牌专业,为培育高素质国际职业人才奠定基础。另外,在“内培”人才培育方面,一是对内部教师进行师资生涯规划,形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依托现有公派教师出国进修项目,积极输送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或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打造有国际视野与“新商科”思维的师资队伍。二是有计划地对内部教师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风俗人情、留学生的特点等内容进行培训,开展专业教师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定期双向交流或工作,促进“新商科”职业院校与国际企业开展短期服务、项目委托等活动,构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打造“新商科”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探索政府、企业、行业、院校多主体协同进行师资培养,利用我国及合作国家的政、企、行等资源,积极搭建广泛的民间合作平台,促进职教人员的跨境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门户网站.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012/t20201225_507515.html.
[2]刁翔正.“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索: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3]外交部.外交部就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等答问[EB/OL].[2020-07-15].http://www.gov.cn/xinwen/2020-07/15/content_5527163.htm.
[4]梁裕.“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建设的战略构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7(1).
[5]吴雪萍,王文雯.东盟职业技术教育区域化发展:基于FOPA模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6).
[6]黄方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及其相关研究:历程、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
[7]张鑫.“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与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20(6).
注:201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社科项目“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视域下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A012);2019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社科项目“商科类职业院校专业诊改与专业群建设协同推进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36);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时代下以顾客价值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竞争战略研究”(KY2016YB701)
【作者简介】尹上梓(1983—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龚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