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军/江苏省动物卫生监督所
江苏省面对纷繁复杂的生猪产业环境,加速构建智慧畜牧监管平台,通过实施数字化、品牌化及产业化的“三化赋能”组合拳,探索建设生猪产业“一网三中心”,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生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建设缺一不可,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套产业标准化操作、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运营和科学化管理的新型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按区域、品种或者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集群联纵,这就是江苏生猪数字产业集群网模式。
采用江苏生猪数字产业集群模式,对原有生猪产业链进行重构与再造,实现区域、企业、品类的联动,在产品品质管控、资源综合利用、产销对接能力、食品安全保障和产业品牌建设等方面,统筹资源优化发展,打通生猪产业集群共享服务能力,为提高江苏生猪养殖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生猪养殖主体信用中心是基于国际应用最广泛的FICO信用评分模型而衍生出新型生猪养殖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它从养殖主体的生产领域、特征及金融需求、业务需求等多个方面构建生猪全产业链主体信用模型。借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江苏生猪养殖主体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全面识别其生产行为,完成生猪养殖主体综合性信用价值体系评估。
主体信用中心由数据采集、标签管理及信用建模三个平台组成。一是数据采集平台。建立包含生猪养殖主体和法人、关联人两类主体数据,分类评估,获取和挖掘信用信息,将其输入基本模型,评估信用主体的信用分值,并输入信用系统。二是标签管理平台。建立生猪养殖主体标签画像库,围绕主体360度精准贴标,进行风险判断,打上信用标签。可将其大致分为5个主题,在基础信息、养殖状况、业务往来、风险信息、分析评价等方面构建模型变量。三是信用建模平台。集样本上传、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和评估、模型部署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建模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在建模平台上传自己的数据样本,选取合适的数据源并拉取变量,自动化建模引擎通过页面向导的方式,自动完成变量预处理、模型训练、指标评估、模型验证等工作,覆盖数学建模的整个生命周期。
基于主体信用中心,扩大生猪养殖产业信用场景。根据信用应用场景,提供全产业链的统一信用传递渠道和共享数据模式,构建标准化、统一化、系统化的信用征信体系,在不同的供应链渠道上实行单品深入、纵深推广,以便适应不同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应用。
识别优质养殖主体,养殖信贷迈入精细化管理。生猪利润分析模型可以实现对农户在生猪养殖效率方面的评价,从而筛选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养殖企业,
江苏生猪养殖主体信用中心建设,将有助于形成面向生猪养殖的专业信用评级体系,经过多年数据的不断验证和修正,形成相对可靠的模型结果,各类金融机构在服务养殖主体时,可参照模型结果实施“低风险低利率,高风险高利率”的差异化产品定价,从而推动优质养殖场户融资成本下降,引导更多养殖场户提高生产效率和信用水平。
生猪供应链交易中心由生猪竞价和品牌订单交易平台组成。一是生猪竞价平台。政府牵头搭建面向大宗普通商品猪交易的生猪竞价平台,充分发挥供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与中小养猪场(户)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减少中间环节,让买卖双方直接交易。二是品牌订单交易平台。树立订单模式在重点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的合作样板,采用自建补贴等方式吸引第三方平台运营商,配合自身供应链金融资源进行业务运营。
交易中心是破解当下生猪交易众多难题的有效路径。一是解决主体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中心可以解决养殖主体无法全面了解市场难题,推动生猪供需精确匹配。二是促进资源的合理调配。因环保要求,目前全国各地都划定了畜禽禁养区,未来畜禽跨省调运面临着省际间如何建立联系的问题,而交易中心可以更合理调配资源。三是解决交割难题。生猪交割的定量指标只有体重和背膘厚,没有对控食、挑猪、损耗比例、运输死亡率等重要影响指标进行有效把控,导致交割品质不稳定,随意性较大;交割仓库的数量较少、地区预期价格的调整不及时,使价格有效性降低,交割意愿减少;交易交割的结算要求,对于猪场的现款现货和屠宰场的宰后定价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四是熨平各类周期。全方位调集足够多的买方和卖方资源参与,顺势聚集平衡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五是完善配套服务。通过为养殖企业提供智慧管理服务为入口培养流量,提供收猪工具完善业务体验,为买卖双方交付、支付、结算、征信、理财、保险等提供金融闭环需求。
生猪品牌发布中心是面向生猪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集群内各个主体提供品牌策划运营发布服务增值平台。
如何基于数字化重塑江苏生猪价值品牌?一是政府主导。政府总体规划引导,统筹部署设计,通过抓点带面的方式,进行生猪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可邀请省内外相关组织进行针对性的品牌支撑,从思想上、行动上加快和促进江苏生猪品牌化实施和发展。二是平台牵头。这是江苏生猪区域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专业平台牵头运营,政府与市场的资源就有了高效对接的桥梁。三是市场主体。充分调动规模养殖企业、特色养殖合作社等主体建设品牌的积极性。四是技术支撑。利用畜牧物联网传感、5G、区块链等技术打通生猪产业全过程,让消费者感受到畜产品的可视、可查、可溯,建立品牌基础可信力。
品牌向何处去?一是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品牌形象。根据不同的企业产业属性来构建其独特的企业符号,政府通过资源的整合配置,支持鼓励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引导补贴企业与农户等共创品牌。二是走向文化品牌,融入城市品牌。让不同区域特色品种的生猪品牌尝试走向区域文化品牌、城市品牌,扶植有条件的养殖企业、合作社建设体验馆,类似浙江美保龙之类特色猪场,为江苏生猪品牌资产注入新元素。
品牌如何传播?一是营销借力,建立品牌分级传播体系。加大江苏生猪品牌推广的投入,防止同质化竞争,建立起自身品牌传播分级体系。在不同消费群体中建立一个信号十分明确的品牌认知。二是借助网络新媒体,实现品牌聚合营销。基于对不同级别的目标消费人群深度识别分析,通过海量多维数据的整合、挖掘和分析,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生猪品牌发布中心就是江苏生猪品牌大集市,通过帮助涉农养殖新型主体建设、发布、宣传品牌的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品牌运营线上线下相融合,融合虚拟现实与生猪品牌成功案例(产品)进行集中体验与展示,为消费者提供品牌感知体验,为养殖企业、农户及产业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科研创新、应用推广和交流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