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业主的服务需求,现代化、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式将成为物业管理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现行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性将大打折扣,在行业能力需求与学生职业能力不符情况下,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愈发普遍。为改变上述问题,切实提升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确保能够为蓬勃发展的物业管理行业持续性地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必须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对现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优化与创新。通过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个人以及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文章将简要分析现阶段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专业认可度、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实践教学四个层面,探索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和创新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策略,以期帮助我国高校提升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职业能力;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5.180
近几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在不断增加,这些特征可以从表1看出来。但是,行业整体服务满意度却没有得到提升。可见,以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探索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物业管理行业人员素养以及推动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1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认可度低
专业认可度低是影响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对物业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的正确认知,学生难以对专业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轻视或抵触的学习情绪,从而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生导致学生对专业缺乏认可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对于很大一部分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物业管理并不是其真正想要报考或想要学习的专业。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某个学校”“想要某种文凭”“喜欢某个城市”等原因,迫于无奈才选择的物业管理专业。這些学生既缺乏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又缺乏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自然难以产生专业认同感。其次,行业情况与学生认知有出入。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认为物业管理是比较体面、比较高端的行业,但步入大学后,发现课程教学内容、实际就业方向、就业形势与自己的理解并不相同,从而逐渐动摇学习信心,导致失去专业认可度;最后,社会舆论的影响。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很多不良媒体为获得社会关注度,过度散播消极信息。这些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方面,使学生普遍认为物业管理就是“小区安保”“保洁”“业主管家”等专业性不强、社会地位低、缺乏发展前景的工作;另一方面,朋友圈、抖音、微博中,业主及社会舆论带有明显主观偏见性的不良信息,会让很多学生认为生活中大部分物业管理机构都是注重经济利益,而缺乏实际行为的不良企业,从而失去专业认可度。
1.2 课程设置问题
物业管理是近几年新兴的专业,虽然各大高校和教师都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优化策略,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仍比较明显。通过调查和分析,现阶段很多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虽然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开发了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专业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大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专业都过于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专业课程与行业实际发展情况脱节。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更新速度较快,这就导致高校物业管理专业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先进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从而严重影响职业能力。
第三,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深入性。现阶段,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程覆盖“管理学”“财税”“法规”“地产营销”“文秘”“合同”“房建及维护”等多个知识领域。分散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整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因为需要学习多门专业课程,所以每门课程的内容缺乏深刻性和针对性,大多是概念性、理论性、基础性的内容,导致很多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一知半解”的问题,缺乏良好的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第四,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现阶段物业管理专业课程全部为校内教学课程,缺乏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导致学生出现“理实分离”的问题,不能将课堂学习的知识有效内化并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影响职业能力的提升[2]。
1.3 专业教师匮乏
我国物业管理专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与之相关的教研工作还比较匮乏,导致大多数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都不是对应专业毕业,大多为“土地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类似专业毕业,因此,存在专业知识匮乏、对物业管理行业缺乏了解等问题。与此同时,现阶段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物业管理行业精英没有意向和时间成为“兼职教师”,而在有意成为“兼职教师”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中,有的难以满足高校对“兼职教师”能力和学历的要求,有的因为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授课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的情况。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难以从市场真实需求、企业用人标准、实际工作经验等层面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2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2.1 提升专业认可度
提升专业认可度是培养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情势、社会价值、职业发展前景形成正确的认知后,便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强烈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学习内动力,促使自己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新时期,高校物业管理专业可以从“宣扬专业价值”的层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可度。
专业化的物业设施管理。相较于传统物业管理,现代物业管理的范畴已不止于建筑物的管理、养护与维修,但设施管理仍然是现代物业管理的核心,任何商业扩张和业务拓展都是以物业设施为纽带开展的,一旦物业管理脱离了物业设施管理,必然会影响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与创新。现阶段人们将物业设施管理细化为三项管理工作:一是保证建筑物及其设施的安全使用;二是节省建筑物及其设施的使用成本;三是延长建筑物及其设施的使用寿命。可见专业化的物业设施管理对于确保业主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物业管理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专业化的物业资产管理。物业资产管理包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而无形资产管理对于物业管理的意义更为重大。物业管理企业无形资产的本质就是“服务”,因此,无形资产管理的实质也是服务质量的管理。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愈发重视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尤为强调从着装、礼仪形象、环境卫生等层面全面展示出员工的职业素养,因此更加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来提升自身服务品质。因此,从物业资产管理的角度看,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学生深刻意识到物业管理专业具备以上专业价值后,自然会对物业管理行业产生全新的认知,深刻体会到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提升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自主投入到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2.2 改革课程的设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其重点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我国高校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普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操能力培养,因此,改革现有专业课程设置,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策略。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从学生兴趣和认知特点、企业及行业需求出发,对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如下优化和改革。
首先,提升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将课程划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部分,并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同时,还应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和能力要求,制定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日常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相关案例,组织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一方面通过趣味化的教学形式,缓解法规知识学习产生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促进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辩论和讨论,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内化,使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实践和应用能力,切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其次,改变传统课程考核模式。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采用“30%+70%”的专业课考核形式,“30%”指的是学生的平时成绩,以课堂表现、出勤率、作业情况作为考核指标,“70%”指的是期末的卷面成绩。这种考核模式没有体现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不仅无法准确表现出学生的真实职业能力,还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实操能力的培养。鉴于此,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将“70%”卷面成绩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仍为期末的笔试成绩,另一部分为实操成绩,需要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实际就业能力需求进行出题。以《合同管理》课程考核为例,教师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数据,模拟出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生根据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类型合同的起草,并根据起草的合同进行简单的物业管理业务活动简述。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判断学生的实操能力。
最后,提升专业课程的延伸性。专业教师可以根据本学期课程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布置假期实训作业,鼓励学生主动与所在地区物业管理企业接触,通过实习、参观等形式提升课程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搭建“校企合作”实习平台,在每年的特定时期将即将毕业的学生送入合作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在岗实习。由合作单位按照具体的岗位责任标准、公司制度、从业能力需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并择优录用。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又能够缓解合作企业人才储备和人员流失的压力,实现共赢。
2.3 培养教师的团队
教师是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的主要实施者,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培养方案、课程改革都将变为“一纸空文”。针对目前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困難的问题,快速培养和打造专业化的校内教师队伍成为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证书,并尽可能为想要考取资格证书的教师提供便利条件和财务支持。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会系统地学习物业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走入校门、走入社会、走进企业。通过“挂职锻炼”“参观学习”等形式,了解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物业服务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真实能力需求,在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的同时,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教学方案改革与创新、校企合作基地搭建奠定良好基础。
2.4 加强实践的环节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要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培养重要性,从实践环节入手,构建出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体系,涵盖物业管理专业多门课程,比如社会调查、课堂模拟实训、行业调查、专业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形成多元化、多结构的实践养成体系。结合高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联合社会合作企业,对物业管理专业实践养成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引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多种育人理念,提出“订单班”“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教育活动形式,积极邀请行业龙头企业人员、物业管理一线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专业学术研究人员进入高校,成为实践养成体系的重要师资力量。关于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第一,制定“×物业企业订单班”培育计划,邀请对口企业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作为“驻校”指导教师,与高校教师合作开展订单班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高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深入分析市场潜力,优化设置专业课程,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课程中,将企业物业岗位工作内容作为订单班学生的实践任务,从而实现高校专业育人体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能够节约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又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育人价值,培养出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服务意识良好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
第二,提出“课程学习+实际任务”的实践教育机制。在实践教育环节,教师可以根据物业管理专业对口岗位工作,优化设计多种实践任务,将学生分配到地区各个社区、小区中,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达成学习任务,以实践推动学生专业能力的成长。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物业满意度调查、小区安全管理、小区卫生管理、小区业主维护与协调等工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工作应变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3]。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对于高素养、高技能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求贤若渴,高校要把握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契机,加强对物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完善,致力于解决现阶段仍然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认可度较低、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专业课程教师资源匮乏。为了构建致力于职业能力发展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要分别从学生主观观念、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活动环节、师资力量建设等角度入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具备较强职业能力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殷闽华,周建群.“物业项目经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福建江夏学院物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10(4):107-113.
[2]黄娟.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7):174-176.
[3]兰瑞瑞,左文进,苏小东,等.物业管理专业“三进三出”工学交替合作模式案例分析[J]. 中国商贸,2019(8):224-226.
[作者简介]高明伟(1990—),女,汉族,北京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