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佩璇
【摘 要】《昆虫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既是推荐的精读名著,其中又有篇目被选为课文;既有生物知识,又有人文精神;既有科研方法,又有科研精神。本文尝试对《昆虫记》进行专题整合教学,笔者从了解昆虫习性、感受虫性光辉、总结科研方法、学习科研精神四个方面设计专题,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昆虫记》;名著导读;专题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041-02
《蝉》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一篇自读的说明文课文,又是八年级上册推荐精读名著《昆虫记》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既要关注《昆虫记》的文本特色,又要挖掘它作为名著导读篇目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读《昆虫记》,往往会流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于《昆虫记》的感知会囿于一些昆虫的知识和直白的趣味性表达。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注重阅读活动的组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名著专题知识体系。
专题阅读是一种适应教学需求的高品质的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信息整合能力和语文素养有重要帮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昆虫记》进行了专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以单篇为范例,了解昆虫习性
《蝉》是《昆虫记》中唯一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是学生走进《昆虫记》的第一站。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蝉的一生,感受其从幼虫、成虫、产卵、新幼虫孵化的过程。大多数昆虫的一生也包含这样几个基本阶段。了解到这一点,学生在阅读《昆虫记》中较长的篇章时,就能快速地梳理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
通过类比可以发现,除了蝉,这篇课文提到了螳螂、灰蝗虫也要经历蜕皮;所有昆虫都通过产卵繁殖下一代;蝉擅长建造地穴,其他的昆虫也有着一技之长,如豌豆象在植物上钻洞产卵,圣甲虫会制造梨形粪球,豌豆象啃食到豆粒表皮会停止,留下一层防护屏障以防外敌的入侵。以《蝉》为范本,学生能够对昆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后续的《昆虫记》阅读中,能提纲挈领地把握不同昆虫的个性特征,从而将不同昆虫进行对比,感受昆虫世界的魅力。
二、以多篇为联动,感受虫性光辉
在综合阅读多篇文本后,在昆虫一生中的两个重大阶段——产卵与结婚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昆虫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相通之处。
(一)母爱
一些昆虫虽小,遵从本能,但似乎也有亲情。象态橡栗象在产卵时,贴心地将下一代安放在果仁底部,只在多汁、易消化的壳斗和绒毛叶之间安放自己的卵,以照顾新生儿虚弱的胃。它们在一个橡栗里只放一个虫卵,会先用长鼻尖尝尝粮仓底部的食粮,温柔、细心、乐于付出,倾注了对子女的爱。与它截然相反的是,豌豆象和菜豆象不会挑选产卵地点,在呵护子女上就显得乏善可陈。豌豆象在露天产卵,没有任何保护,丝毫不考虑粮食是否够孩子吃;菜豆象甚至会把卵产在咖啡、蓖麻等的种子上,直接导致孩子缺少食物而死亡。都是象类昆虫,但在繁育子女上却展现出巨大的差异。
令人惊奇的是,食粪类昆虫和象态橡栗象在母爱方面更有共通之处。圣甲虫精心制造梨形粪球孵化室,虫卵就在梨颈,既可以保持食物新鲜,又可以用圆柱形薄套保护虫卵。西班牙蜣螂认真“做面包”,绝不让子女缺吃少喝。还有朗格多克蝎,母蝎在小蝎子出生时会小心翼翼挑破卵的薄膜,在其快速成长的一两周内,愿意不吃不喝守护。这些昆虫尽管有的是垃圾收集员,有的是携带毒液的狩猎者,但在后代面前,它们都展现出了非比寻常的温柔。这种生物与生俱来的母爱,让人联想到我们的母亲,虽然物种不同,但情感却能相通。
(二)夫妻之情
比起母子親情,昆虫之间似乎很少有“夫妻”之情。一来是它们寿命短暂,有的在交配过后就迎来死亡,难有相伴到老的佳话;二来甚至还有很多昆虫举行的是“血色婚礼”,一旦礼成,雄性要沦为雌性昆虫的美餐,《昆虫记》中描写的螳螂、朗格多克蝎就有这样的婚俗。雌性的螳螂、朗格多克蝎固然残忍,但换一个角度讲,雄性螳螂和朗格多克蝎甘愿为家庭做出巨大的牺牲与奉献,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人类社会中很常见。
与上述两种昆虫截然相反的是,《昆虫记》中的米诺多蒂菲就展现出深厚的夫妻之情。妻子负责挖掘,丈夫负责清理浮土;妻子为孩子制作可口的“面包”,丈夫负责运送原料。昆虫也懂得分工合作,无私奉献,成就彼此。昆虫之间的夫妻之情不全然相同,但是它们的身上也闪耀着“虫性”的光辉。
(三)家族之情
隧蜂的家风文明,分工明确,让人惊叹。兄友弟恭,姊妹和睦,兄弟姐妹从不你争我夺,进门也会按照次序排好,互相礼让。与体轻身健、衣着鲜艳的隧蜂妈妈不同,隧蜂外婆面容枯槁,无精打采,但它守护着巢穴的安全,不出门,决不擅离职守,用脑袋堵住门口,守护全家的安全。这个和睦的家庭让人类也称赞艳羡。
从单篇阅读到多篇联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昆虫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昆虫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异同,以虫性反观人性,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以研究为支点,总结科研方法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在对昆虫进行观察研究后,进行了生动的说明,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关注其文学性的一面,同时也要关注其科学性的一面。《昆虫记》也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入门读物,通过该书可以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作者在研究昆虫的装死时,长时间地观察了大头黑步甲,一共进行了五次实验,发现大头黑步甲装死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说明它们能够习得装死的本领并不断地精进。在实验的过程中,作者首先通过改变环境,将虫子放在木头、玻璃、沙土、松软泥土上,装死时间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然后又研究了视觉、嗅觉、听觉、光线、温度对其装死的影响,进行反复实验。最后还关注到种类和体格:光滑黑步甲个子小,习惯于逃跑;大头黑步甲个子大,反而遇到危险会装死,显得有些懦弱。
在研究蝴蝶求偶究竟是靠什么样的信息器官时,作者法布尔针对羽饰、触角、光线、声音、气味一一提出假设并实验验证,最终发现雄性蝴蝶寻找伴侣凭借的是追寻雌性蝴蝶分泌物的气味。
从这些实验中,可以看到作者总会提出各种问题,控制变量,再反复实验,耐心观察,用事实说话。这也是一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从《昆虫记》中可以研究为支点,总结科研方法。
四、以作者为示范,学习科研精神
法布尔的科学研究精神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闪耀。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人们喜欢它们;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尸厂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1]。”作者把当时的生物学家和自己作了一番比较,批判了机械地进行解剖研究,将人的地位摆在于昆虫之上,介入自然界的运行,只研究死亡不研究生命,只切割现在不指导未来的科学研究方法。他与众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以他的科研精神作为支撑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他对于大自然的认识,他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蝉的身上,他发现昆虫的建筑智慧;从蝉长期蛰伏于地下,只为了五个星期的高歌,他看到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和热烈歌颂;从蝉产出大量蝉卵,以数量保证延续,他揭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他不光是科学真理的探求者,也是自然哲学的揭示者。他在《昆虫记》中这样写道:“如果不经实验就先下断言,那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断。”在西方关于蝉和蚂蚁的寓言故事中,蚂蚁早早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它们是勤劳的劳动者;蝉则是懒散的,不为过冬做准备,在冬天穷困潦倒,最终被冻死。法布尔并没有迷信寓言传说,他经过观察发现,事实完全相反,蝉辛勤地开垦树汁的“甜井”,蚂蚁则是蛮横无理的强盗,不光抢夺蝉的口粮,还骚扰蝉的工作。对于黑步甲和蝴蝶的反复实验研究也体现了他科学严谨的态度。
《昆虫记》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书。浅读,可以了解昆虫习性;深读,可以感受昆虫世界与人类社会的息息相通;研读,可以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文关照的交相辉映。从单篇范文到群文阅读,从科研方法到科研精神,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题整合,可以挖掘出《昆虫记》的多重教学价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从自发性碎片化浅阅读转向整体性深层阅读,打造更好的名著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法布尔.昆虫记[M].陈筱卿,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