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胡雷鸣,梁吉东,张红星
西安市红会医院手外科,陕西 西安 710000
复拇畸形是指正常发育的手指以外的营养性手指畸形,我国发病率为0.100 8%~0.101 8%[1]。拇指占手总功能的40%[2]。不仅会造成手指的发育畸形和功能障碍,亦会影响患儿的心理发育障碍[3]。临床常用Wassel 分型,根据拇指形状和骨分裂分为7 类。因此治疗上既要矫正畸形,又要重建和恢复拇指功能,以减少手的功能障碍[4]。传统Bilhaut-Cloquet术是临床常用术式,具有一定优越性,但术后易导致关节活动度差、指甲畸形及甲错位等并发症,不利于患儿预后[5]。而改良Bilhaut-Cloquet术是在传统手术基础上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了技术改良,在合并皮肤软组织、指甲等结构时,根据保留拇指的具体情况做不等比例合并,可改进甲融合,保持指间关节功能,避免术后出现关节稳定性差和指甲畸形等并发症[6]。有报道显示,改良Bilhaut-Cloquet术治疗复拇畸形的疗效优于传统复拇畸形[7]。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其对指甲外观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19年01 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05 例复拇畸形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小儿外科学》诊断[8],Wassel分型为Ⅳ型;②年龄6个月~13岁,单手复拇畸形;③符合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①脏器功能异常;②合并指畸形及其他畸形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105例复拇畸形婴幼儿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行基础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取仰卧位,确定优势指。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传统Bilhaut-Cloquet术。具体方法:术前进行外观及切口设计(图1A),依次分离皮下组织和甲床,显露两拇指关节面和指骨。根据主拇指的大小切除相邻指骨、关节面、多余甲床和皮肤(图1B),并根据需要切除伸、屈肌腱和指间关节囊的终结点,术中注意对桡侧副韧带的保护,不要用力操作骨骺板。谨慎应用保留侧指关节面和骨骺,纠正拇指对称,采用0.8 mm克氏针横向固定。修复伸屈肌腱和关节囊止点,将远端副韧带缝合到对应部位,缝合甲床及皮肤,缝合后见图1C、1D。
图1 传统Bilhaut-Cloquet术治疗复拇畸形,复拇畸形患儿,女,5岁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给予改良Bilhaut-Cloquet术。具体方法:术前进行外观及切口设计(图2A、2B、2C),行“Z”型切口切开拇指腹、背侧皮肤,分离拇指腹、背侧皮下组织和甲床,暴露拇指指骨和关节面(图2D),保留优势指指间关节。两指轴线不偏移:修复指间关节关节囊侧副韧带和拇指两侧伸屈肌腱止点,缝合侧副韧带的远端止点于优势指相应部位,调整甲床及指甲大小后修复甲床,缝合皮肤,石膏固定。两指轴线偏移:修复关节囊侧副韧带,在近节指骨颈部截骨,切开皮肤并分离皮下及甲床,保留优势指的指间关节,使骨骺和关节面维持完整,去除多余软组织和甲床,根据手指畸形行楔形指骨截骨,修复其关节囊及侧副韧带,纠正拇指对称,克氏针固定,不等比例合并软组织、指甲。缝合后见图2E、2F。术后处理:两组术后均采用石膏固定制动1 周(幼儿:长臂石膏;年长者:短臂拇人字石膏),更换支架固定3~4周;术后2 d常规换药;术后两周拆线,术后4周取克氏针。
图2 为改良Bilhaut-Cloquet术治疗复拇畸形,复拇畸形患儿,女,4岁
1.3 观察指标 ①关节功能:采用Kawabata[9]评价指关节度、关节稳定性及成角畸形。指关节活动范围:指间和掌关节活动范围之和,>70°=2 分,50°~70°=1 分,1<50°=0 分;关节稳定性:稳定=1 分,不稳定=0 分;成角畸形:尺(桡)偏角<10°=2 分,10°~20°=1 分,尺(桡)偏角>20°=0 分。②疗效评价:将指关节活动范围、关节稳定性及成角畸形评分相加评估疗效,4~5 分=优,2~3 分=良,0~1 分=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③拇指外观情况:包括指体宽大、指甲畸形及指体窄小,观察并记录其发生率[10]。④并发症:术后对患者进行3 个月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⑤术后进行18 个月随访,平均(12.40±3.66)个月,随访时间至2020 年7 月,观察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及畸形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表1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Kawabata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指关节活动范围、成角畸形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关节稳定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Kawabata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的Kawabat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P=0.739>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患儿的拇指外观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指体宽大、指甲畸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指体窄小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的拇指外观比较[例(%)]
2.5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7,P=0.062>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比较(例)
2.6 预后随访 术后进行18 个月随访,平均(12.40±3.66)个月,随访时间至2020年7月。观察组术后患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皮肤及甲坏死,术后拇指形态良好,甲端无侧方畸形。指甲生长正常,指间关节和拇指与健侧一样活跃。对照组2例出现皮肤及指甲坏死发生,2 例术后拇指继发畸形,3 例指间关节活动度差。
双拇指畸形的形成是由于拇指外胚层顶骨的发育、拇指外侧顶骨的后退和它的延伸到近端位置[11]。近年来,复拇畸形发病率逐渐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外形和功能,因此早期治疗至关重要[12]。
传统Bilhaut-Cloquet术可完成多指切除和尺侧健指保留,恢复美观和功能,但会导致拇指发育畸形,且伴有肌腱、韧带、甲床发育异常。此外,对于轴线正常者,其会损伤关节囊和副韧带,减少指间关节的活动范围,导致关节伸直受限;对于轴向偏曲者,由于指间关节结构改变,传统的Bilhau-Cloquet可使一侧关节囊收缩,但矫正效果较短[13-14]。近年来临床对传统Bilhaut-Cloquet术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形成了改良Bilhaut-Cloquet术,可保护关节囊和侧韧带切除一侧,修复关节囊和保留伸肌肌腱,并连接远端侧韧带的终点健康的手指;且校正效果是永久性的,可提高术后关节稳定和延展性,避免轴偏移。同时对于轴向偏移的儿童,可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对齐,预防术后畸形[15-16]。多项研究表明,改良Bilhaut-Cloquet 术可保护囊和韧带[17-18]。而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指关节活动范围、成角畸形评分低于对照组,关节稳定性评分高于对照组,与王永军[19]研究一致,说明改良Bilhaut-Cloquet 术可改善指关节活动,进一步分析原因为:传统Bilhaut-Cloquet术可导致指间关节不稳定、伸直受限及对掌功能受损不良,从而影响矫治效果;而改良Bilhaut-Cloquet术可避免其不足,并修复关节囊及剩余屈伸肌腱止点,从而改善关节稳定和活动。同时本研究分析两种术式对指甲外观的影响,研究发现,观察组指体宽大、指甲畸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指体窄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改良Bilhaut-Cloquet 术可重建拇指的外观,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但指体窄小发生率较高,究其原因:改良Bilhaut-Cloquet术通过对多指的指甲、甲床及指骨进行剔除,保留适当皮瓣,以增加保留指的软组织饱满度,改善外形,避免畸形发生;但由于大多数患儿年龄较小,从而增加了手术难度,易导致切除过多或过少,因此指体窄小发生率较高。此外,研究发现,两组均出现关节活动受限和指甲畸形等并发症,与马玉龙等[20]报道一致,但与其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由于双侧拇指骨复旧不一致,导致关节退行性变,指甲畸形发生,进而使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发生,影响关节活动。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两种方法均可促进婴幼儿复拇畸形患儿预后。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纳入病例数较少,为回顾性分析,且随访时间较短,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改良Bilhaut-Cloquet 术治疗婴幼儿复拇畸形疗效较好,可改善指甲外观,且关节稳定性好,具有临床价值,但本研究认为,术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术中恰当保留拇指大小,并根据拇指多指畸形的分型、形态、发育特点选择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