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联合预防性护理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12-14 08:05:20
医药前沿 2021年31期
关键词:预防性骨科下肢

高 晶

(西安市红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与整形美容外科 陕西 西安 710054)

骨科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但是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则会成为干扰和妨碍患者康复的危险因素。护理环节中的操作失误,往往会对患者形成伤害。护理管理中的疏漏,容易引发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1]。为了提高骨科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顺利的康复,应该加强风险防控,针对常见的风险事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预防性护理的实施过程中,护理风险评估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够及时、准确的识别风险,明确各类风险因素,进而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决策,应用于骨科护理中,让患者可以安全、舒适的接受护理。应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让评估过程更加高效、评估结果更加准确,进而判断压疮、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达到预知风险的目的,同时可以强化患者的风险意识[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9 年4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126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 例。观察组中,男性34 例,女性29 例,年龄21 ~77 岁,平均年龄(48.46±10.23)岁。对照组中,男性32 例,女性31 例,年龄20 ~76 岁,平均年龄(49.05±9.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骨科患者经过治疗后,需要加强对骨伤部位的保护,限制肢体活动。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开展功能康复训练。进行肌肉收缩、舒张运动以及关节活动的训练。

观察组采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联合预防性护理。即:在常规护理(同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进行护理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风险评估:应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对于骨科患者的骨伤部位(上肢骨折、髋关节骨折、下肢骨折等)、症状和体征表现(患肢疼痛、肿胀、出血)、治疗情况(骨骼牵引、夹板、应用支具、石膏外固定、冰敷等)、心理状态(焦虑、抑郁、紧张等)、日常生活活动(睡眠状态、饮食、肢体活动等)、风险事件(压疮、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收集。该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主动询问患者,详细记录患者诉说的真实感受,参考临床诊断、体征检查的结果,填写护理风险评估表,录入信息系统,应该充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并由信息系统自动进行统计、计算,快速、准确的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出各类风险事件的风险等级。(2)风险预警: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中,根据压疮、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风险事件的评估分值,自动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价,进而做出预警,利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风险程度由低到高:绿、蓝、黄、红)。通过风险预警,结合颜色警示进行风险筛查,护理人员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风险识别,判断护理风险等级,并对高危患者实施重点监护。(3)预防性护理:根据护理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预防性的护理方案,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在临床诊疗和护理工作中,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压疮发生风险较高的骨科患者,主要存在肢体制动、支具石膏固定皮肤潮湿、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应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局部皮肤发生压力性损伤。定时进行体位调整,尽可能让患者处于舒适的状态。在肩部、髋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骶尾部等压疮高发部位,进行手法按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注意调整石膏、夹板的松紧程度,减轻对局部皮肤组织的压迫。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病室内物品需要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经常更换患者的衣物、床单、被褥,改善卫生条件,降低感染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高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活动、逐级加压弹性袜、间歇充气加压等方式,改善肢体血流瘀滞,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进而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4)健康教育:应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进行护理评估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结合评估结果,向患者详细说明,让患者对于护理风险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介绍预防性护理方案,说明各项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各类风险事件的积极影响,引导患者自觉配合各项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VAS、PSQI 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VAS、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较(± s,分)

PSQI 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 636.32±1.43 1.47±0.55 15.78±3.22 7.23±1.41对照组 636.19±1.28 2.06±0.82 15.84±3.15 10.56±1.59 t 0.5384.7430.10612.437 P>0.05<0.05>0.05<0.05组别 例数疼痛VAS 评分

3.讨论

骨科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接受长期、持续的护理干预,减少疼痛症状的困扰,加快骨伤的愈合[3]。护理风险问题的产生,则会导致骨科护理质量的下降,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严重则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为了有效预防护理风险问题,应该加强风险管理,针对引发风险事件的各类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做好护理风险的评估工作,准确识别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4]。应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能够结合患者症状表现、体征状态、诊疗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判断护理风险的等级[5]。该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准确的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真实反映出压疮、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等级,便于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6]。结合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结果,针对风险问题作出预警,重点进行高危患者的监护。针对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预防性护理,更好的维护患者的健康,进而加快其康复进程[7]。该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用于评估骨科患者诊疗、恢复的动态,结合评估结果,向患者进行解释说明,强化患者的风险意识,引导患者自觉配合预防性护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效果[8]。

综上所述,信息化护理风险评估表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对于患者康复进程的干扰。

猜你喜欢
预防性骨科下肢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22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