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微循环为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2-14 08:05:30
医药前沿 2021年31期
关键词:肝区黄疸型肝炎

王 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传染科 江苏 南通 226300)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一类多发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其中以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占主要比重[1]。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一般是因为肝炎病毒感染后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导致胆红素代谢受影响,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跟随血循环到全身各处,表现为黄疸[2]。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会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肝区压痛、肝区叩击痛、巩膜皮肤黄染等多种表现。临床关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还未发现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改善微循环是针对该疾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以往临床多选择西药以改善微循环,当前逐渐发现在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对微循环有更好改善作用[3]。本研究以我院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61 例患者为对象,具体分析中西药结合的改善微循环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 年1 月—2019 年12 月61 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1 例,男18 例,女13 例,年龄25 ~84 岁,平均年龄(46.83±20.19)岁,其中甲型肝炎14 例,乙型肝炎9 例,其他型8 例;对照组30 例,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5 ~82 岁,平均年龄(48.71±20.66)岁,其中甲型肝炎15 例,乙型肝炎8 例,其他型7 例。两组年龄、性别、肝炎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②确诊为黄疸型急性发作;③年龄>18 岁;④患病前肝功能正常;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慢性肝病史;②超声检查显示存在慢性肝损害;③其他类型肝炎;④过敏体质;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西药治疗,药物选择还原型谷胱甘肽(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规格:0.6 g×1 支,国药准字:H20031265)+复方甘草酸单铵S(海南通力康力制药有限公司,规格:40 mg×1 支,国药准字:H20050317),选择3 ~4 支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每天治疗一次。选择4 支复方甘草酸单铵S 注射液(海南通力康力制药有限公司,规格:40 mg×1 支,国药准字:H20050317),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每天治疗一次。持续4 周。

观察组选择西药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西药选择及治疗用药同对照组,中药选择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规格:5 mL×1 支,国药准字:H52020959)+苦黄注射液(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L×1 支,国药准字:Z10960004)。选择2 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对实施静脉滴注,1 次/d。选择4 支苦黄注射液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中对实施静脉滴注,1 次/d。持续4 周。

1.3 评价指标

(1)症状改善:比较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消除时间、腹胀消除时间、肝区叩痛消除时间、黄疸消除时间。(2)肝功能: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测定两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3)治疗有效率:痊愈:治疗结束后患者肝炎症状消失,肝区叩痛、触痛消失,肝功能恢复至病前状态;好转:治疗结束后患者仅残留轻微肝炎症状,肝区仅有轻微可忽略的触痛或叩痛,肝功能接近正常水平;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肝炎症状仍明显,肝区仍有明显或更重的叩痛、触痛,肝功能仍明显异常。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恶心呕吐消除时间、腹胀消除时间、肝区叩痛消除时间、黄疸消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d)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s, d)

腹胀消除时间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消除时间肝区叩痛消除时间黄疸消除时间观察组 31 10.53±3.96 13.82±5.19 14.66±5.29 20.42±5.41对照组 30 14.54±4.58 19.86±6.53 18.94±7.04 25.64±6.95 t 3.6624.0062.6903.280 P 0.0010.0000.0090.002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ALT、TBIL、DBIL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ALT、TBIL、DBIL 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s)

TBIL/(μmol•L-1)组别 例数时间ALT/(U•L-1)DBIL/(μmol•L-1)观察组 31治疗前 574.15±86.93 89.68±14.75 50.59±8.79治疗4 周后120.15±18.44 32.12±6.93 15.86±2.38对照组 30治疗前 570.51±80.96 92.15±15.71 52.31±9.53治疗4 周后159.86±23.67 46.38±11.21 23.64±4.72 t 7.3235.9988.168 P 0.0000.000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在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出现、进展中,微循环障碍均产生着明显影响,肝炎急性发作时肝窦会出现程度不一的淤血,肝细胞会有肿胀表现,肝细胞之间相互产生的挤压会引起微循环淤滞[4]。而肝炎病毒会提升交感神经兴奋程度,促进肾上腺素分泌,减少肝细胞供血,引发缺氧以及缺血,促进释放更多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加血浆渗出,升高渗透压,导致微循环障碍更为严重[5]。

本研究西药治疗选择的复方甘草酸单铵S、还原型谷胱甘肽能维持肝细胞正常代谢,促进胆汁代谢,有效清除自由基,但对微循环的改善作用不明显,且持续西药治疗容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安全性[6]。观察组治疗中选择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苦黄注射液都是中药制剂,相较中药饮片煎煮汤剂治疗提升了应用方便性,其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发挥明显活血化瘀作用,研究证实对肝脏微循环有良好改善作用,不仅可对微循环流态形成调节,还能够使微循环周围状态得到改善。苦黄注射液有良好清热解毒、燥湿、疏肝利胆的效果,其大黄成分具有泻下作用,可阻断胆红素肝肠循环,能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有抗炎、免疫调节机制,能使微循环障碍得以清除,加快肝细胞再生,对肝功能改善有积极作用[7]。本研究观察组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4 周后各症状消除时间均较仅接受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更短,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相较于单一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更迅速缓解临床症状,保证更好的疗效水平。另外本研究观察组治疗4 周后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中西药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对患者肝功能有更好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以改善微循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用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可更有效减轻症状,更有效改善肝功能,并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肝区黄疸型肝炎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战胜肝炎,沿需努力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肝区痛会是什么问题
益寿宝典(2018年16期)2018-01-27 14:47:51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0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6
肝区疼痛不一定是肝病
中老年健康(2014年4期)2014-07-25 10: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