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序梅 周华国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在讲述愚公带领家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开始进行挖山的伟大事业的时候,邻居家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蹦蹦跳跳跑过来( “跳往助之”)。说是来帮忙,其实又能干什么呢?挖土搬石这可是重体力活儿呀!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这样的小孩子呢,而且还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邻家小孩儿之衬托作用
读者可以试着把自己放入愚公率家人挖山的行列之中,在大家紧张劳动的时候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邻家小男孩儿,那繁重而紧张的劳动气氛就变得轻松愉快。七八岁的小孩儿充其量只能端茶送水,尽微薄之力;愚公移山的壮举,不仅为了自己的家庭,也造福了同村的人。邻居小孩子的妈妈同意她的孩子来帮忙,可见愚公移山的行为是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至少是同村人的支持。故事中有了这个小男孩儿,跑过来帮助愚公一家挖山,虽然出不了多大力,但对于愚公一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所以他不能少。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愚公挖山的正当行为。
相对于“愚公”这个主要人物来说,邻家小男孩儿是个次要人物,小男孩儿的出现不仅让紧张繁重的挖山劳动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还丰富了故事内容,使故事情节张弛有度,这种手法就是人物衬托。侧面衬托是故事设计这个次要人物的主要目的。
由此来看,记叙文中运用衬托的手法,一方面可以丰富文章的情节,使故事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生动;另一方面衬托主要人物,进一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精神品质,能够突出主题。
河曲智叟——反面衬托
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邻居的支持,因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义举。可是后面又出现了这样的情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阻拦挖山的智叟在故事中又起了什么作用?
从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愚公看得很长远,把移山当作一代接一代的事业,而智叟只看到了愚公年纪大的眼前的情况,没有看到大家的力量,所以他被愚公反驳得无话可说。而且,也可以说故事借助愚公之口,向我们讲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面对困难,只要团结大家的力量,坚持不懈,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的难关也能渡过。没有愚公和智叟的这场辩论,我们就不能明确而深刻地领悟到愚公的精神内核。智叟这个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对于愚公,智叟也是个次要人物,也起衬托的作用,不过这种衬托叫反面衬托。之所以称之为“反面衬托”,是因为“智叟”这个人物的个性特质与主人公相反,他的言行與主题相违背,故事设计这个反面人物是通过对比来反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邻家小孩儿——正面衬托
与智叟相反,邻家小男孩儿是积极参与到移山行动当中来,其精神特质是与主旨相吻合的,所以它的衬托作用称之为“正面衬托”。
不管怎么样,“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只不过角度不同罢了。而且,故事情节中安排这样一段辩论的情节,既能够让读者深刻领悟到愚公的精神内核,还具有推动情节发展、升华主题的作用——“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正是因为愚公子子孙孙永不停息的挖山精神让山神都感到恐惧,这不是对人类战天斗地伟大精神的最高褒奖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操蛇之神”也起衬托作用,用神的恐惧衬托愚公精神的伟大。
恰当使用衬托手法
追根溯源,我们还是回到叙述故事的方法上来探究这个问题吧。讲故事,一般都会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个过程。通常在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阶段,结合事件的特点适当地“节外生枝”——安排一两个或者三四个跟故事主人公有关联的次要人物,使之与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一些联系,或者制造一个矛盾冲突,借此形成主要情节之外的“插曲”。
梳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我们发现这个故事使用了三个“插曲”,即三次“节外生枝”法,都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愚公一家)商量移山→(愚公一家)开始移山→(邻家小男孩儿)帮助移山→(智叟)阻止移山→(操蛇之神)惧怕移山→(天帝)命令移山
三次“节外生枝”法,次要人物的安排技巧:
“节外生枝”之一——“邻家小男孩儿帮助移山”安排在“发展”阶段,其思想意义与主题相吻合,通过正面衬托又强化了主题。这个“邻家小男孩儿”当属于支持移山的群体,与移山的情节相关,属于主要情节的关联人物。
“节外生枝”之二——“智叟阻止移山”安排在“高潮”阶段,其思想意义与主题相违背,通过反面衬托突显了主题。这个“智叟”不属于移山的群体,与移山的行为无关,属于主要情节的“旁观”人物。
“节外生枝”之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安排在“结局”部分,其思想意义与主题相违背,通过反面衬托升华了主题。这个“操蛇之神”不属于移山的群体,但是与移山的行为有关——山移走了,他这个“山神”无所寄托了,他是与移山的行为有利益相关的人物,属于主要情节的关联人物。
当然,次要人物的选择和安排,在艺术效果上能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使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更丰满,也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韵味,故事性更强。
【佳作展示】
我快乐,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张鑫雨
我十二岁生日那天,姑姑为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高兴极了,缠着爸爸教我学骑车。
说真的,我这个人缺乏运动细胞,打乒乓球,我虽然也有三年的球龄,可我连姑姑家七岁的小弟弟都打不赢;打羽毛球,我也是小弟弟的手下败将。我总感觉自己腿脚慢,动作永远比大脑慢半拍。不过有了属于自己的新自行车,我还是下决心要学会骑。
“身子要坐正,眼睛要看着前方……”爸爸一边扶着自行车,一边不断重复着动作要领。虽然有高手指点,可是坐在自行车上的我总感觉身不由己,车把不受控制,左扭右扭的。我知道手中的自行车并不是我在控制,而是全仗着爸爸在后面扶着才不至于倒下。
隔壁小胖儿也过来凑热闹了,别看他只有十来岁,可他的自行车“驾龄”却不短,已经骑坏了一辆自行车了。他自如地骑车绕着水泥场的边缘转大圈儿,边骑边冲我喊:“不要怕,扶正车把就行了……”我心里想:“你会骑才不会怕呢。”看起来像是来“护驾”,其实是在炫耀他的车技。我更加坚定了要学会骑车的决心。
我骑着自行车在水泥地面上左扭右拐,练了一会儿,平衡感强了些,我正暗自高兴,忽然身子向左一歪,连人带车与地面来了个“亲密接触”。回头一看,爸爸离我两丈开外,快速地向我跑过来——原来他早已松开了手。
“爸,你……”我一下子委屈得掉下了眼泪,摸了摸摔疼的胳膊,看着擦破皮的左腿,更难过了,高声喊,“不骑了!不骑了……”
小胖儿也驾着车飞过来,帮我扶起倒地的自行车,惊讶地叫道:“你的裤腿撕破了——呀,还有血……”
爸爸扶起我,查看了一下我的情况,安慰我说:“不要紧,小伤。”
“甭说风凉话,不骑了!再也不骑了!”我噘着嘴抹着泪,愤怒地看着爸爸。
看我这样,爸爸脸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这点小困难就把你吓倒了,你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怎么一遇到事情就退缩呢?”
小胖儿在一旁也鼓励我说:“我学骑车时也摔过跤,也擦破过手。我不敢跟妈妈讲,都是偷偷地自己处理,到现在手上还有一个疤,不信你看!”小胖儿扬起手让我看,隐隐约约有一个印记。
我沮喪的心情渐渐平复了,低声嘟囔了一句,重新扶车,又开始了练习。
小胖儿爸爸从门前经过,笑盈盈地对着我说:“丫头,你爸有小轿车,要学就学开车,以后谁还骑自行车?”
“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一定会做。我要学会它。”我不服气地说,说完,一个转身骑到了车上……
摔了一跤后,我似乎找到了感觉,爸爸扶着我又骑了一段时间,渐渐地,我能够独行了,能够骑得更远了。
快乐渐渐充盈在心中,我终于战胜了胆怯,学会了骑车。
点评: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好故事一定是吸引人的。讲故事、写文章,讲究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这应当是一条重要的标准。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让人喜欢看。如何做到曲折生动?着意的“节外生枝”,学习《愚公移山》中故事使用人物衬托的手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