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琼 黄桂勤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 清远51180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醛固酮分泌过量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集中在30~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伴或不伴低血钾[1]。该病可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常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预后不容乐观,且伴有一定死亡风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药物干预因疗效确切、治疗便捷且无创,得到医患群体的广泛肯定[2]。其中硝苯地平作为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治疗中十分常见,近年来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的疗效价值也得到了肯定[3]。螺内酯属于低效利尿剂,结构与醛固酮十分接近。本研究探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螺内酯治疗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2020年5月~2021年2月确诊的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样本,纳入标准:(1)均经检查确诊为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2)临床检查资料完整;(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肾脏、肝脏、血液系统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3)对本研究药物过敏;(4)已服用降压药物;(4)临床检查资料缺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对照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40~50岁,平均(45.84±2.31)岁;病程1~7年,平均(3.92±0.92)年。实验组男10例,女23例;年龄41~50岁,平均(45.92±1.82)岁;病程1~9年,平均(3.96±0.9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病因及药物反应进行对应治疗,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注意低盐低脂,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并检测血压,根据血钾、血压等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Ⅲ(国药准字H20133345)口服,每次30 mg,每日1次。口服时应整粒吞服,不得嚼碎。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螺内酯片(国药准字H31021273)治疗,每日100~400 mg,分2~4次,连续3~4周。两组均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于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显效:症状完全消失,醛固酮与血压均达到正常水平;好转:症状明显好转,醛固酮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未达上述标准[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醛固酮、血压水平及舒张压达标时间、收缩压达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对比治疗前,两组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实验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对比(±s)
收缩压(mm Hg)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组别 n 醛固酮(ng/dl)治疗前 治疗后舒张压(mm Hg)治疗前 治疗后33 33 t P 329.34±31.32 330.45±31.29 0.241>0.05 214.16±20.39 282.35±21.45 4.682<0.05 102.39±8.18 103.81±8.44 0.433>0.05 82.63±7.49 94.66±7.31 5.214<0.05 158.17±14.24 158.14±14.19 0.155>0.05 127.26±12.03 132.84±13.52 5.692<0.05
2.3 两组血压达标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实验组舒张压达标时间、收缩压达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压达标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s)
表3 两组血压达标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d,±s)
组别 n 舒张压达标时间 收缩压达标时间 症状消失时间实验组对照组33 33 t P 11.05±1.50 14.20±1.18 10.439<0.05 12.43±0.33 15.81±0.48 14.984<0.05 16.21±5.42 30.94±5.83 4.366<0.0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内分泌性高血压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醛固酮分泌过多所致。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各类慢性疾病逐年增高,其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作为常见慢性疾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意义重大[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重点在于降低醛固酮分泌,稳定血压,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王晓桐等[7]的研究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治疗中加用螺内酯,患者疗效显著提升。傅晓倩[8]予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螺内酯联合硝苯地平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且两组治疗后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实验组醛固酮含量及血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舒张压达标时间、收缩压达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螺内酯、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机体醛固酮含量。究其原因,硝苯地平缓释片Ⅲ一直是抗高血压的有效药物,采用控释技术(骨架片),口服后作用于胃肠道,缓慢发挥药效,药物浓度维持时间可长达24 h。并且该药对血压水平的影响较小,每日服用1次,患者依从性更高,但单一治疗对降低醛固酮含量效果不佳。螺内酯是一种醛固酮竞争性抑制剂,通过结合醛固酮与皮质激素受体,对其进行有效抑制,使体内能量代谢物质恢复正常,同时能够保护高血压靶器官,减少心肾损伤,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非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治疗阶段,采取硝苯地平缓释片Ⅲ与螺内酯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整体疗效,疾病治疗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