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固定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

2021-12-13 08:20李秀琳闫晓丽王会肖张晓娟刘翠霞王玲芹李兰凤
河北医药 2021年23期
关键词:输液医护人员静脉

李秀琳 闫晓丽 王会肖 张晓娟 刘翠霞 王玲芹 李兰凤

留置针是由成分特殊的生物材料制成,相比普通的物质材料,它更为柔软、光滑、不易打折,能够随意的根据血管弯曲而发生变化,操作方便简单,培训后易掌握,对血管刺激小,更为方便、安全、迅速。留置针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欧美国家,目前也已全面应用于国内临床中,特别是针对婴幼儿,已成为治疗的主要人群,它带来的作用不容小觑[1]。它的使用不仅减少了护士的工作强度,更重要的是它大大减轻了婴幼儿反复进行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治疗效果,得到了家属的满意和认可[2]。但是婴幼儿四肢皮下脂肪较为丰满,血管细、短且不直,不易被发现,若选用头皮血管虽容易穿刺但是固定难度较高,容易脱管,加之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不全,在穿刺过程中受到刺激会进行强烈反抗,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讲是个极大的挑战,因而在患儿不能像成人一样配合治疗的过程中,留置针的合理有效固定极为重要[3]。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则是在传统留置操作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操作调整,进一步优化操作难度,延长留置时间,降低患儿的穿刺痛苦[4]。本文列举400例年龄在0~6岁且需要进行住院输液治疗或者需要监测动脉血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年龄0~6岁且病理学综合诊断为需要进行住院输液治疗或者需要监测动脉血压患儿400例设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儿中男101例,女99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55±0.25)岁。小儿肺炎62例,小儿肠炎7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68例。观察组患儿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54±0.24)岁。小儿肺炎61例,小儿肠炎68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71例。2组性别比、年龄、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临床资料情况 n=20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儿资料齐全;(2)患儿或者患儿家属配合此次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重症肝肾功能障碍患儿;(2)合并严重心脑疾病的患儿;(3)知晓研究情况后其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儿。

1.3 方法

1.3.1 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参照组行常规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主要为常规横向或纵向粘贴的方式。在静脉输液治疗前,常规消毒皮肤需要使用酒精棉片,其可以脱去儿童皮肤的一部分油脂,增加皮肤与透明敷贴的粘合度,提升静脉留置的时间。常规消毒穿刺成功后,以穿刺点为中心,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初步固定留置针,再使用胶布固定留置针延长管,最后使用胶布或者弹力绷带进行外固定。

1.3.2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研究组行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医护人员对儿童患者改良后菱形固定法固定,即常规消毒前使用酒精棉片擦拭穿刺部位,消毒穿刺成功后,使用菱形固定留置针。医护人员撕下第一条胶布粘压在针座下方粘贴延长管,粘贴前首先缠绕一圈,避免后续活动拉扯管道,保证无张力松紧适宜,然后继续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单手夹调整位置,尽可能将其放置在留置针距根部1/3左右的地方,固定好具体位置,然后使用备好第二条长度适宜的胶布粘贴延长管封闭针座的具体位置,在胶布上需要明确写好穿刺者,穿刺时间,穿刺日期以及部分注意备注的细节,缠绕黏贴尽可能重叠第一条胶带的第一圈,保证粘黏的敷贴覆盖处可以保证一个密闭的无菌区域,减少穿刺部位被感染的可能性,同时使透明敷贴的对角线贴于留置针及穿刺血管的正上方无张力黏贴,留置针的针柄位置避开透明敷贴的正中点。在连接好分隔膜的输液接头之后,再使用胶布U型,注意外侧粘贴时需要注意避免关节或者高活动处的U型固定,保证高于导管的尖端,避开血管走形,减少血液回流。在固定分隔膜与肝素帽连接部位的时候,需要将胶带以“Q” 形紧密粘合导管,减轻局部皮肤的损伤,缓冲对局部皮肤的压力。避免可能会导致不适的相关医疗材质直接接触皮肤,患者可能在正常活动的时候导致硬材质直接压在皮肤上,尽可能在操作过程中保证保护患者以及缓冲穿刺点的作用。同时,控制好分隔膜接头的一定活动度,控制好留有空隙的程度,避免其过松导致滑落,也不能过紧导致持续压迫局部皮肤,避免有可能存在的相关穿刺以及穿刺之后的风险。医护人员然后将胶布围绕着手臂适当松紧轻轻得环绕1周,保证粘贴平整后,压在3M透明敷料的上方边缘。如此操作可以明显降低由于透明敷料松脱或其余原因导致导管脱出的情况,实现皮肤上胶带的无张力粘贴,还可以降低透明敷料边缘卷边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医护人员在最后可以使用网状弹力绷带或网状绷带帽进行外固定。在使用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规范性的整体护理培训,保证每一位医护人员均可以得到相关技能操作以及工作责任意识的培训。医护人员上岗工作前,一定要经过相关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考核,只有考核及格后才可到工作岗位,才可以对患者开展改良后的静脉留置针固定操作。操作前还需要在科室内部建立责任工作小组,小组工作人员需要包含具体操作人员、责任护士、护士长以及患者主治医生等,对儿童患者改良后静脉留置针固定使用的相关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保证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顺利实施。

1.4 指标判定

1.4.1 留置不良反应主要为:穿刺点出血、针头滑出、透明敷料卷边松脱等情况,留置不良反应发生率=(穿刺点出血+针头滑出+透明敷料卷边松脱)/总治疗人数×100%。

1.4.2 护理工作量:要求护理人员根据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操作技术难度、操作风险以及操作耗时对其进行1~5分的评价,护理工作量量表总分15分。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操作技术难度越高评价分数便越高,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操作风险越高评价分数便越高,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操操作耗时越高评价分数便越高。量表总分越高证明护理工作量越高。

1.4.3 静脉留置时间: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记录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1.4.4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根据患儿的表情进行疼痛情况的评估。0分:无痛;2 分:有点痛;4分:轻微疼痛;6分:疼痛明显;8分:疼痛严重;10分:疼痛剧烈。

2 结果

2.1 2组患儿留置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 研究组留置不良反应发生率、穿刺点出血、针头滑出以及透明敷料卷边松脱发生情况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留置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 n=200,例(%)

2.2 2组患儿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量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操作技术难度得分[(3.32±0.25)分]高于参照组[(4.21±0.40)分],研究组患者操作风险得分[(3.65±0.20)分]高于参照组[(4.25±0.55)分],研究组患者操作耗时得分[(3.06±0.28)分]高于参照组[(4.32±0.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护理工作量情况比较 n=200,分,

2.3 2组患儿静脉留置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静脉留置时间[(7.32±1.85)d]长于参照组患者的平均静脉留置时间[(6.21±1.40)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静脉留置时间情况比较

2.4 2组患儿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得分[(3.28±0.95)分]情况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儿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情况比较 n=200,分,

3 讨论

留置针主要是由生物材料制成,其材质较为特殊,可以根据患者输液过程中的需求沿着血管的曲度进行弯曲变化,其不容易折出折痕,也更为光滑柔软。护理人员在使用留置针过程中不需要高难度的操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培训后均可以有效操作,入门简单[5]。且其在使用留置过程中,不会给患者血管带来较为明显的刺激,有着更为迅速、安全以及方便的使用优势[6]。目前儿童住院患者数量增加,需要输液治疗的人数也随之增加。根据静疗规范的具体内容,留置针技术当前被广泛使用在儿童患者疾病干预治疗过程[7]。但是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其皮肤十分娇嫩,其皮肤厚度远远低于正常健康人,且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含量少,缺乏弹性,汗腺、皮脂腺分泌功能较旺盛[8]。且其四肢皮下脂肪较为丰满、短且不直,直径很小,在输液治疗很难发现。尤其是行婴幼儿头皮血管穿刺,虽然有着其血管相对于其余身体部位更容易找到,但是其由于在头部很难得到有效固定[9]。再加上儿童认知不高,对于留置针使用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不重视留置针使用后的注意事项,并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护理措施。甚至部分年纪小的患者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并不配合医护人员,出现了强烈反抗的情况。为了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保证患者留置针使用的依从度,需要重视留置针的合理有效固定[10]。

留置针的使用明显缓解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合理规划了当前医院护理人员的资源安排,将不必要的护理人力资源浪费情况进行了优化改善[11]。但是在实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小儿哭闹、易出汗、好动、不合作等易导致留置针穿刺点出血、渗出、敷料卷边、松脱甚至脱管,均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变短,为了满足整体治疗要求,不得不增加患儿的穿刺次数,导致患儿对于穿刺针有更大的抗拒,更不愿意依从医护人员,护理纠纷发生率上升,患者满意度降低,也增加了住院费[12]。上述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置针使用的优势与价值,如何延长留置针使用,安全固定留置针是当前相关人员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常规护理管理工作在较长时间使用之后,可能会由于患者出汗导致粘黏效果不佳,引起留置针折叠以及脱出等情况。透明敷料使用不当会影响其固定效果,进一步出现松动或者卷边,导致无菌环境受到了负面影响,不仅可能会影响患者正常静脉输液的进行,还可能会导致针眼感染,增加留置针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杨巧芳等[13]在文献中说明临床常用留置针的固定方法,穿刺点容易出血,导管两侧留有空隙,易使导管移位脱出,不利于留置针优势的发挥。陈梅雪等[14]在文献中讨论了外固定的胶布或者弹力绷带的使用情况,其透气性差,不易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情况,患儿也更容易出汗,易覆盖穿刺点,其属于留置针使用不良之处。王素敏[15]进一步分析拔出留置针时,胶布粘合皮肤或头发等使用风险,同时,弹力绷带松紧度不易把控,太紧容易引起机械性压伤,太松无法起到固定作用。上述文献均指出常规留置针固定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良留置针固定方法,尽可能提高固定效果,延长留置时间。

本课题将改良留置针固定方法应用到临床,改变透明敷贴的粘贴方向,将透明敷贴的对角线贴于留置针及穿刺血管的正上方,无张力黏贴,肝素帽避开透明敷贴的正中点,这样增加了透明敷贴和留置针外露部分的黏贴长度,也使肝素帽避开了机械压迫的重力点,减少了压疮的发生。更适合各年龄段儿童四肢及头部固定面积不相等的特点。使用胶布U型固定留置针延长管,可减少延长管的活动度,避免引起患儿的注意,减少患儿主动拔管。网状弹力绷带或网状弹力帽进行外固定,减少了与患儿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加了透气性,便于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且适合不同年龄的患儿,取材方便,价格低廉,不会增加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张俊燕[16]分析了72例新生儿输液治疗,在其临床应用中,发现了新生儿输液治疗的观察治疗效果良好。所以此种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更适用于儿童患者的留置针固定,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研究组患者留置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人员工作量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儿的静脉留置时间高于参照组;研究组患儿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评分结果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使用在临床上可以延长患者留置针使用的时间,降低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可以更轻易接受留针带来的疼痛。同时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改良后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不仅仅改善了固定方法操作技术难度,使得操作风险下降,减少了操作耗时,最终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

猜你喜欢
输液医护人员静脉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