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艾叶炮制的研究进展

2021-12-13 04:03李妮化晓凯鹿岩张红艳
药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挥发油艾叶炮制

李妮,化晓凯,鹿岩,张红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山东 济南 250001)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 Vant.)的干燥叶,功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主要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1]。艾之应用历史悠久,《诗经》中即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叶药用始见于《名医别录》[2],曰“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3],此后历代文献亦多有记载,至今仍作为止血要药、妇科常用药、艾灸必备药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5],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6-7]。传统认为艾叶生品性燥、有小毒,炮制后可缓和胃刺激性、增强温经止血作用[8];现代研究则显示艾叶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鞣质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止血、镇咳、平喘、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9]。本文拟就艾叶的古今炮制方法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变化的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旨在为艾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1 艾叶的古今炮制方法研究

1.1 艾叶的古代炮制方法 艾叶炮制始见于《华氏中藏经》,此后历代医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文献收录的方法多达几十种,包括炒法、炙法、煮法、焙法、煅法,辅料涉及醋、酒、盐、米泔水等,概况如下(见表1)。

在炮制方法不断发展的同时,古人对于艾叶炮制理论也进行了一定探讨。如《本草纲目》[31]曰“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本草通玄》[32]称“生用则凉,熟用则热”,《嵩崖尊生书》[33]谓“醋炒治其燥偏,酒制益其焰性”;《本草便读》[34]说“芳香可以入血,辛热可以解寒,故生者能理血气,解散风寒湿邪。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生者能散,熟者能守”。说明古人对于艾叶炮制的认识不仅仅是方便制剂,还为了改变药性、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

表1 艾叶古代主要炮制方法概况

1.2 艾叶的现代炮制方法 现代对艾叶的炮制方法主要是醋炒和制炭。其中《中国药典》2020年版仅收录了醋艾炭一种炮制规格,在各地的炮制规范中还有炒艾叶、醋艾叶、艾叶炭、酒艾叶等[35],见表2。

表2 艾叶现代主要炮制方法概况

为便于控制火候、提高制备效率和改善工作条件,有学者在炮制工艺上进行了研究改进。如张红专[38]采用传统扣锅煅法炮制艾叶炭;张学兰等[39]用电烘箱在180 ℃(10~20 min)和200 ℃(10 min)烘制艾叶;张华等[40]采用传统砂烫法炒制艾叶炭;赵焱[41]将艾叶加热到一定程度后用明火点燃,烧至全部黑色时浇入醋液制炭;张雪菊等[42]直接用艾叶鲜品炒炭(如为干品则先闷润)。在关键参数上,张甜甜等[43]提出醋艾叶最佳炮制工艺为220 ℃(锅底温度)炒制28 min;于凤蕊等[44]认为醋艾炭最佳炮制工艺为360 ℃炒制16 min;吕佳美等[45]提出艾叶炭最佳炮制工艺为炒药机转速20 r·min-1、180 ℃(锅底温度)、且待冒黄烟时将水均匀地散到艾叶上,灭尽火星后翻炒16 min,至表面焦黑色。

2 艾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

2.1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化学成分、重要的活性成分、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也是艾叶强烈特有气味的主要来源。现已分离鉴定出100多种成分[46],包括单萜及其衍生物、倍半萜及其衍生物,和少量的醛、酮、酚类化合物,主要有桉油精(cineole)、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松油醇(terpineol)、石竹烯(caryophyllene)、侧柏酮(thujone)等。艾叶挥发油的含量与产地[47-49]、采收时间[50-51]、存储年份[48]、提取方法[52]等因素相关,加工炮制也会带来明显变化。蒋纪洋等[53]发现艾叶炮制后挥发油含量降低,其中以焖煅法含量最高。张学兰等[39]发现艾叶经加热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大量降低,且有随着温度升高、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王显著等[54]发现炮制后挥发油含量皆减少;物理常数不一;生艾叶与醋艾叶、艾叶炭与醋艾叶炭成分相似。张甜甜等[55]采用GC-MS对艾叶及其炮制品的挥发油成分进行鉴定,发现含量大于0.1%的成分在生品中检出42个,而生拌醋品、清炒品、醋炒品、清炒拌醋品则分别检出36、44、42、37个,并且在成分组成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宋文涛等[56]发现生艾叶炮制成醋艾炭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化学成分也发生很大变化。夏循礼等[57]发现艾叶陈化前后其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会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还有新的成分出现。蒋丽萍等[58]发现市售9家企业的11批炒艾叶中桉油精含量在5.6~78.2 μg·g-1之间,12批艾叶炭桉油精含量均未检出,提示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吕佳美等[59]亦发现艾叶制炭后桉油精等挥发性成分消失。张潇予等[60]采用GC法分析发现鲜艾叶在干燥过程中桉油精等低沸点成分的相对峰面积明显减小;在高温条件下(模拟陈化过程)11个挥发性成分(柱温为90~168 ℃)的相对峰面积下降超过70%;打绒加工后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峰面积随打绒比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2.2 黄酮类成分 艾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总含量可达11.47%[61],目前从艾叶中共分离得到50多个黄酮类化合物[62],主要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黄烷酮、查耳酮等,包括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槲皮素(quercetin)、柚皮素(naringenin)、棕矢车菊素(jaceosidin)、异泽兰黄素(eupatilin)等。任淑娟等[63]发现艾叶炒炭后总黄酮含量降低74.36%。周倩等[64]发现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在艾叶、醋艾叶中含量较高,在艾叶炭和醋艾炭中含量极低或未检测到。另外还有多个学者以总黄酮含量下降率为“存性”指标来对具体的温度、时间等炮制工艺参数进行优选[43-45]。

2.3 鞣质类成分 鞣质也是艾叶中较为重要的化学成分,目前已检出的有儿茶酚类(如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单宁酸类[65],但研究较少。张学兰等[39]采用药典附录方法测定艾叶中鞣质含量,发现生品含量最高,却无明显的止血作用,高温烘制后止血作用较强,含量却反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艾叶止血作用的强弱与鞣质含量的高低关系不大。蒋纪洋等[53]采用“剩余滴定法”测定艾叶中鞣质含量,发现炒焦后含量降低,而炒炭、醋艾炭、焖煅炭的含量都较生品相对增加,并具有极显著性差别(P<0.01)。可见,有关艾叶炮制后鞣质变化的文献报道有不一致之处,或与测定方法有关,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4 其他成分 艾叶还含有酚酸、三萜类、多糖类、桉叶烷、微量元素等成分。王永丽等[66-67]发现不同产地艾叶中总酚酸含量3.28%~4.81%,醋艾叶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艾炭及醋艾炭的含量明显降低;在艾叶、醋艾叶及米醋中未检测到间羟基安息香酸(3-hydroxybenzoic acid),而艾炭、醋艾炭中均有,可将其作为醋艾炭含量测定的指标物质。

3 艾叶炮制前后药理作用的变化

炮制对于艾叶药理作用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止血、镇痛、抗炎等方面,其他则少有报道。杨长江等[68]发现生艾叶、醋艾叶可使凝血时间延长;醋艾炭、艾叶炭、煅艾炭则可缩短凝血时间;醋艾叶、醋艾炭、煅艾炭、艾叶炭均可使出血时间缩短(P<0.05);生艾叶、醋艾叶、醋艾炭、煅艾炭还可显著抑制实验性炎症。瞿燕等[69]发现醋艾炭各剂量组均能缩短小鼠出、凝血时间,并对热板和醋酸所致小鼠疼痛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艾叶仅低剂量组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各剂量组均未表现出明显镇痛效果。张袁森等[70]用家兔进行体外凝血试验,发现艾叶不同组分凝血作用强弱顺序为鞣酸>艾焦油>5-叔丁基连苯三酚>艾炭>艾灰>生理盐水>挥发油,其中挥发油具活血作用。曾婷等[71]发现艾叶不同炮制品中,缩短小鼠凝血时间作用最强的是砂烫艾叶炭,之后依次为生艾叶、烘艾叶、炒艾叶炭、醋艾叶炭。陈朝阳等[72]发现艾叶炭对虚寒性出血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艾叶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但止血作用不显著。葛秀允等[73]发现艾叶炭的主要止血作用部位是二氯甲烷和鞣质部位,机制为降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NO含量、增加内皮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明显提高血小板氨基末端激酶-1(JNK1)的磷酸化水平。

4 艾叶炮制前后其他方面的变化

李曦凝等[74]首次采用显微鉴别方法对不同来源和批次(自制)艾炭进行炮制前后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艾叶炒炭前后T形毛和单列性非腺毛无显著差别,而炒炭后草酸钙簇晶少见,鞋底形腺毛未见,从而为艾炭质量控制标准、炭化与灰化的本质区别以及中药炮制中的炒炭存性理论提供了依据。

5 讨论

艾叶是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临床[75],以及食品、保健食品、日化品、动物饲料等多个领域[65]。但研究表明[76-78],艾叶水提液、挥发油具备一定的毒性,对皮肤黏膜、中枢神经、胃肠道、肝脏肾脏都有刺激作用,宜炮制后用。古代医家对于艾叶炮制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探索,方法繁多复杂,理论方面亦有一定的认识,现代则相对简明,主要是醋制和制炭。

陈化、加热等加工炮制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艾叶挥发油、黄酮的含量。其中挥发性成分是艾叶的毒性成分[79],通过炮制去除有其重要意义,但同时挥发性成分与黄酮类成分又是有效性成分,过分降低又必然影响艾叶的某些疗效。药典和各地的炮制规范中收录有多个炮制品种,但都只规定了辅料使用比例、基本的操作步骤,和粗略的外观性状,至于时间、温度等具体参数并不明确,而且以稳定性较差的挥发性成分作为药典的定量指标亦有待商榷。因此对成分和药理变化规律的全面、深入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炮制工艺和成品质量的精准控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亦是难点。艾叶炮制后止血作用增强,但鞣质的变化则报道不一,一方面文献较少,难有定论,另一方面也提示鞣质可能并非艾叶唯一的止血成分,同时艾叶止血作用也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复合。

总体上,近年对于艾叶的实验研究主要以生品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为主,对于加工炮制影响的报道较少,并且集中在挥发性成分和凝血作用上,其他方面更少有,尤其缺少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各大文献数据库中以“艾叶+炮制”“艾叶+炒”“艾炭”“醋艾”等作为关键词检索,结果即可见一斑,显示出对于艾叶炮制的研究相对缓慢,亦有待继续深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艾叶的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挥发油艾叶炮制
四种百合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及评价
端午佳节话艾叶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升血小板胶囊中连翘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
我的梦想
艾叶泡脚退黑眼圈
艾叶飘香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
不同产地菊花挥发油的GC/MS分析
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