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白君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1483)
直播电商是指以直播为渠道来达成营销的电商形式,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直播与电商双向融合的产物,与传统电商相比,它具有强互动性、高转化率等优势。农产品电商是指采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所进行的农产品交易、物配、支付等经营活动,网上农产品零售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与此同时,在基本实现快递网点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快递直投到村的比例提升至超50%,农村地区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量超过300亿件。得益于冷链、仓储、物流、交通、5G、移动支付等条件的逐步完善,农产品零售电商的迅猛发展,直播带货模式受到热捧,成为推广现代农业、推动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特别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与后续疫情局部反复带来的影响,传统供应链上的产地批发、销地批发、社区零售等任何一个环节停工,都会造成农户、种植养殖农场当季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受阻。
通过直播建立起联系农户和用户的桥梁,对消费者来说,可以更加直观、方便地了解农产品的品种、特性、生长状况、选购技巧等,交互与体验感更强了,消费意愿也更加强烈;对农户来说,倒逼了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促进了供需信息的对称,扩展了销售渠道。可以说,直播带货对拉动消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要民生事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产品直播电商作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新模式,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不仅是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使农民收入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带动当地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最终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1]但高速发展势头与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造成各种问题逐渐凸显,打造“人、货、场”高度协同匹配的高水平的农产品电商直播模式任重道远,其中重要的核心因素之一便是人才,特别是农业领域专业主播人才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农产品直播的重要瓶颈。
在国家、地方政府、直播平台扶持政策与措施的激励下,农产品直播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带货主播的身份主要包括:
包括头部主播团队、知名主持人、明星等,借力于电视、网络媒体的平台影响力,能直接带来巨大流量和热度。与公众人物合作,往往单次带货效果颇丰,但不确定因素较多,流量入口并没有留存在当地,且当地政府、企业、农户自身缺乏主动权。
越来越多的市长、县长、局长亲自带货,这是政府信息化扶贫助农的服务创新,结合当地政府的信誉背书,有利于帮助农民与农业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打开广阔销路。但市长、县长的主业是理政而不是带货,带货大多都有周期性,只能起到配合短期宣传推广的作用。
这是传统的产地直播模式,农民对自产农产品的特性较为清楚,给消费者带来的信任度较高。但农民要做的不仅仅是注册一家网店、开一场直播,他们背后要克服诸多困难,包括策划、拍摄、打包、物流、客服等新增任务,持续的成本与精力投入是很多“草根主播”退出的主要原因。此外,如何向大众解说、如何回答各种消费者问题、如何进行控场等,也成为大量农民主播的短板[2]。
不少网红达人及其团队,涌向农产品直播领域,他们中有人铩羽而归,有人积累了较精准的粉丝。但他们靠自己摸索试错,即使偶有成功,其成长路径和模式皆无法复制。这样的人才成长规模和速度无法满足农产品直播高速发展的需要。此外,由于缺乏监管,容易出现虚假宣传、内容抄袭、抢夺资源等问题,最终损害消费者与当地农民的利益。
为了促进农产品直播电商长远、健康地发展,培养一大批对口的高素质的主播人才已成为重要且急迫的任务。直播带货人才不是传统的电商基础上的营销人才,而是能连接行业、企业各个环节并能赋能于企业进行改造升级的人才。[3]因此,要在选人、育人、留人三个重点环节建立有效机制。
首先要解决主播人才从哪里来的问题。
一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户,这是从事农产品直播最直接、广泛的人员来源。农户自己直播的销售数据通常不高,但其优势在于可信度带来的转化度极高。对有积极性、有条件开展直播的农户,要积极培育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帮助他们完善家庭分工,让他们将成为带货主播作为一种主动的职业选择。
二是创业型的农业、电商、新媒体企业,特别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与创新精神,再加上对故乡的情怀,对本土的文化习俗、农产品情况的了解,更容易取得种植、养殖户“老乡”的信任与支持,成立多元化的合作社形式,发展符合当地特点的产业。
三是大型农业集团的农产品直播销售员岗位人才。农业发展少不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大型农业集团具备雄厚的产业链资源,既有生鲜农产品大规模生产、组织收购、仓储运输的能力,又有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创新的能力。
四是以农业直播为业态的MCN机构。MCN机构有着成熟的主播孵化培育体系,主要扮演“中介”角色,培养与输送主播资源。农业直播MCN机构既能发掘培养大量农产品专业主播,也能为当地孵化新农人主播。
五是以“三农”为标签高潜力的网红达人。要引导网红达人进入农业直播领域,下沉县域市场,建立起本土化的农产品直播领域KOL矩阵,把他们培养成能为农业文化代言的“新本土直播达人”。
培养内容既要有通识知识、专业知识,也要有地域文化特色知识,对不同来源的主播,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应分类别、分层次地把培训与上岗相挂钩。
一是通识类知识与技能:消费者心理、品牌管理、客户关系、销售技巧、新媒体运营等市场营销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合同法》《电商法》等法律法规,以培养主播诚信、合规、守法的素质。
二是专业类知识与技能:文案脚本撰写、音视频剪辑、直播场景搭建、销售数据分析、直播语言技巧、物流配送、客服等直播电商基本知识,以及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安全、营养价值等农产品基本专业知识。
三是特色类知识与技能: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特征,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旅游特色等,以及其他能树立信任口碑、提升直播表现能力的知识与技能,要让主播热爱本土文化,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
从长远看,必须建立对主播人才的孵化服务机制。
在硬件环境方面:要扩大通信设施、物流站点的辐射范围,建立直播人才孵化基地,配备专业的直播设备和硬件设施,打造一定规模数量的县域共享直播间。
在孵化服务方面:引入优质导师资源与实战训练,为进入直播领域的电商企业和人才提供实践和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传、帮、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让新进入的主播“有人领进门,有人带上路,有人扶一程”,让个体主播感受到归属感。
在成效评价方面:应制定针对农产品主播专门的评价规范,不能把评价局限于带货数量,要合理分配收益,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良性竞争的过程中确保公平公正。鼓励与引导主播为长远发展推广农业、农村IP,吸引消费者线下消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
要做好以上三个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学校支持、互联网平台共建、协会帮扶、企业参与,积极对接农产品当地需求,共谋农产品直播产业生态建设,汇集优质资源,打造健康的农产品主播人才培养机制,最终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