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群
摘要: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各阶层中都应受到尊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做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需要意识到这种困境,在教学中寻找引导的突破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拓知识面。高中语文教学要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水平,丰富文化内涵,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突破策略分析
前言
古往今来,发达国家都很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发达国家特别重视优秀文化的发展。以色列作为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其在小学开设了宗教学习课程;德国这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中生都必须学习哲学;日本除组织大学生刻苦学习外,还举办茶道培训、艺术欣赏等活动。由于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色列在战争中依然强大,德国和日本都崛起于二战的废墟上。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必须明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好处,从而使国家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国历史的结晶。深厚的民族文化也是其站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根基。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可以汲取传统文化带来的财富精华,弘扬先辈高尚品德人格,自觉继承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举例说明,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学习到诗人李白的《梦游吟留别》时,可以体会到他的淡泊名利,不渴望权利和金钱的高尚品德;同样学习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1]。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国有这深厚的文化基础,如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课文内容的多样化更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发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文化品味,树立正确的价值觀。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有利于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侵蚀
当今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代高中生的语文课程也包括学习和了解外国文化,这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但是如果出现学生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的现象,那么就会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推广不利。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正确学习外国文化的态度,学习优秀外国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为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多元文化基础[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1.教师未重视传统文化传承
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考核标准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实施,通常会选择捷径,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答题能力和考试大纲的有效教学中,解读历年的高考试卷,强调问题的难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高绩效,从而摒弃了精神食粮的供给,导致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关于高中教材内容的安排,传统文化涉及到阅读、诗歌等不同文本,但是,教师只为学生设计了背诵内容,这偏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文章缺少更深刻的思考。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读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继承和发展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识与文化。但是,当今的传统教育缺少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填鸭式教学凸显乏味,教师过于依赖备考资料,缺乏创新思想,学生不能从深度判断文章的内容,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为课时相对较短,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讲自己的,以较快的教学节奏,来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自由讨论时间过短,这就导致教学实践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被忽视。长期下来,学生的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培养独特的传统文化。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现状的突破
1.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观念的重视
老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不管是课内外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无法离开老师的指导。教育部有必要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工作计划中融入传统文化,以讲座、外出实习等方式提升教师文化素养。身为学生价值观的领导者,教师要尽职尽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注重语境的把握,以诗作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2.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实践,目前高中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化的过程中过分依赖翻译咨询,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文化水平低下,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表现的培养,从字面研究到内在的精神价值,促进大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民族诚信、公共价值等文化理念。例如对《论语·述而》这类文章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字面意义的翻译,还可以结合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典故做适当的延展。
3.深化教学方式的创新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其创新形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产品,比如高中教师上课前用微视频、PPT等电子课件,选择适合的音乐背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前准备的 PPT材料和多媒体筛选,简述作者的环境和背景,让学生准确捕捉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快速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接着,老师在微课视频的帮助下,分析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同时还能与声音、影像相结合,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更好地捕捉文章的情感语调。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4.立足高中语文教材,实现教学目标的良好结合
老师可以从目前的语文教材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代入感”,同时学生对高中语文课文的掌握也更加扎实。另外,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是由中国学者和作家撰写的,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以高中语文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课文及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介绍和讲解,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思想精神内化。例如一名高中教师讲授《陈情表》,通过教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也能了解李密的孝顺,同时用细腻的文字感受李密的真情实感,突出古人的情感特点和忠孝,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向学生讲解孝道,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阐述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教法,让古人朴实的孝道真正感受古人的孝道,接受良好的精神洗礼,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唯有真心实意,才能更好地传承这种精神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要代代相传,这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兴起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向社会提供稳定的人才资源,使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
[2]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读与写(教育学刊),2015,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