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庄艳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坚守初心,把“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作为今天我们的崇高追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只要我们中小学教师以平常心直面职业倦怠,学会调节生活,调适心理并创新工作,就一定能真切享受育人幸福,我们的杏坛人生同样精彩。
关键词:教育思想;职业倦怠;教育生活
做老师,普普通通,但我却拥有着喜悦心情;做老师,忙忙碌碌,但我却收获着快乐幸福。一个一个平淡的日子,那一点一滴积累的繁琐,我珍藏着,只为那一声“老师”,我便已心满意足。人生因为有梦想而追求,我因身为老师而幸福,我要让孩子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
——摘自博客日记(代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更加幸福,追求幸福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的最为美好之处在于,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成全着自己;最美好的教育,它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由此得到更好的成长。因为我们坚信,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育生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也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但最平凡的其实最感人;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往往最撼人心魄。原来,教师的职业幸福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教育,原本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叶圣陶先生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他把培育“能做人,能做事”的“健全公民”当成了自己终身的追求,并号之以“为人生”,“为人生”便成为他教育思想的灵魂,他一辈子都在“为人生”而教育。怀揣梦想,初涉杏坛,我们都曾意气风发过。可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有的还十分辛苦和琐碎,如果仅有一腔热忱,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挚爱,那么要想把工作做得由滋有味是不容易的。笔者在与部分教师的闲谈中,发现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职业倦怠,如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等消极想法。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中小学教师更应该坚守初心,把“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作为今天我们的崇高追求。
一、勇于正视,保持淡定
叶老早期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认定了“以诚立身”的信条。他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我们心情倾注于某事某物,便将我们的全部生命浸润在里面视为我们的信仰和宗教,这就能‘诚’了”。综观他的一生,先后从事的职业有教师、作家、编辑、文化出版者和国家高级干部,无论在那一个年代,干哪一个行业,都是将全部智慧和精力倾注到他所从事的事业上的。正如他的文化界友人为他五秩大庆而撰文所称赞的:“数十年如一日,饱受穷苦,而志弥坚,备尝劳顿,而志不夺,不但没有因为艰难的道路停下他的脚步,正相反,他却在痛苦里开放了给人馨香的智慧之花。”情系教育,关心下一代,叶老矢志不渝。
鲁迅先生曾直言,“真的勇士,要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淋漓的鲜血!”在形成任何一种有效地应对策略之前,首先要对职业倦怠有正确认识和态度。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从每一行业到每一职场到每一业界中人,终日面临各种考验压力、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如个体很难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和从容的节奏,那紧张与压力就会相伴而生。可见,因工作压力而滋生职业倦怠是普遍而广泛地存在于各类从业人员身上的。教师作为职业个体,无法超然于这个社会,因为我们毕竟同处于一个时代,面临相似的环境。客观而公正地看待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就应该意识到,出现职业倦怠也是正常的。正像梁晓声教授所说的:“对于教师们出现的职业倦怠,不必太过讶然。以看规律的眼光看待此现象,也许是更清醒的态度……”。所以不必大喊“狼来了”,独增几分惊恐和不安,而应该以平常心泰然处之,直面问题并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科学得当的措施,正确看待竞争压力,使教师的职业熱情和工作动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保持淡定,还能发掘出职业倦怠积极的方面,而不再纠缠于它的负面作用。如果把我们的身心看作一个系统,职业倦怠就是一种身心失衡的状态,它的作用就像是保险闸一样,在紧要关头拉闸断电以防止整个系统爆炸。因为或许是你已经走到了人生某一个阶段的尽头,以前的老办法不再奏效而需要转换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因而职业倦怠甚至是心理枯竭以一种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让你发现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经历心理枯竭的人因为症状带来的痛苦而不得不放慢生活的脚步,反而可以更加真切地体验生活的细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掘真实的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倦怠不但不是世界末日,而且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转折点,如果你听从它的提醒适时地调整自己,它就可以带领你通往充满爱与欢乐的新生活。
二、调节生活,调适心理
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尚处于抗战初期,武大校园似一潭死水,面对当局“整肃”学风,叶老以实际行动加以抨击。他在课上谈抗战时局,写诗文引导学生“游心外鹜”,不要为了文凭闭门读书,忘记在神州大地上正在开展着的“惊天动地之血战”。课余,叶老与学生交往密切,学生经常到叶老家“闲聊”,“或涉诗文,或评世态”,“引喉而歌,间或笑语”;叶者指导学生出版壁报来“宣达思想、发表感情”;除夕之夜,叶老还到学校与学生剪烛烫酒促膝谈心,写下七律诗《廿七年除夕与同学欢聚》一首。诗中写道:“岁除蜡炬两支红,尽座青年吾已翁。醉唱流亡三部曲,忍言沦丧一年中。秦川岭海风将雨,人事兵机变则通。午夜角声思战士,厌听窃窃说和戎。”叶老到迟暮之年,虽然他“耳失其聪,目失其明”,但他教育生涯亦很精彩,常动情演讲,抑或赋诗作文。
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感是源自工作的压力,我们要问明“怠”因,对症下药,合理减压。处于倦怠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困宥于问题上的人,可想而知,一旦这占到生命绝大部分的方面带来了压力、焦虑、愤怒和犹豫,很快就会升级为人生之中的一个重大危机。因此,在工作之余要很好地调节好自我的生活。笔者窃以为,首先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利用时间的技巧,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见缝插针,适当放松一下;工作之余,可以与书画为友,与琴棋为伴,与诗词同行,与音乐共舞。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我们中小学教师可以进行近距离的郊游活动,让自己既锻炼了身体,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更减轻了压力,放飞了心情。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热爱,更能积极地对待一切。其次,以开放的态度来学习新的策略,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读好书,找出自己与名家的不足,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提升自我,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幸福,以便应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压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如耐心、坚强、乐观、幽默等。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是何等的惬意。
晚年的叶老壮心不已,仍然研讨教育改革的问题,乐此不疲。他说:“多活几年,多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摆起架子,说我要培养人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好象太严重了,能否降低一些儿,就是给人一点儿好的影响,给一两个或者更多的人一点儿好的影响……”,叶老这些话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他的老教育家虚怀如谷的风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问题。人不能没有期望,但目标过高就可能失望,过分地奢求理想的“完美”,只会徒添烦恼。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的性格合适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自身所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尽量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把关注的重心放到最有价值的方面上来。要知道,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就行,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不介意。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他都拥有了,而是所拥有的一切他都爱。我们要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尼采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更完美。”不要过于责备自己,必须从了解自己开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应一切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条件、基础出发,人无完人,人无完人,有点毛病和缺点,改了就是,不必自责和苛求,想开一点,看透一点。有个对联说得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压力是毒药还是良药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不妨将自己的思想做一个转变,化消极回避为积极进取,相信压力是成功的前奏。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或亲友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处于压力下的情境,把你心理的症结点说出,不要闷在心中。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时,不妨求助于领导和同事。“在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这是一位朋友发来的短信,笔者一直很欣赏并珍藏在手机里,以此告诫自己要增强修养,学会自我调适,增强抗压能力;要学会体验教学过程的快乐,化平淡为神奇,用心感悟教学生活。拥有过程的美丽,能想象桃李满天下的美好,教师的心里就会充盈着幸福,洋溢着自豪。
三、创新工作,提升自我
叶老的一生,给人们展现了一位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满怀改革旧教育的坚强信念,勇于献身和富于开拓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光辉形象,真不愧是人民教师的楷模!叶老只是受过五年制中学教育的,但他一生勤奋好学,多闻多问,敬业乐业,正如他所说的,初进校园头三年,“感到这一途的滋味是淡的,有时甚至是苦的”;他当教师“职业兴趣是越到后来越好,这是因为后来的几年中听到一些外来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自家也零星地悟到一点,就拿来施行”,“乃恍然有悟,原来这里头也颇有甜津津的味道”。叶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尚的职业理想也是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地建立、充实和牢固的。这给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一个有益的启示:一定要笃学践行,勇于实践,不断尝试创新工作,提升自己。
肖川教授认为:“人只有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创造人生,才会获得有意义、有智慧、有尊严、有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很多教师工作时间长了就觉得工作没有新鲜感、无意义,很大程度源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呆板、僵化。物轉星移,岁月变迁,学校在变,学生在变,不变的却是自己的工作方法、教学风格、评价方式,缺乏热情、因循守旧,几十年的老掉牙“旋律”,容易产生疲惫与痛苦。如何走出痛苦的深渊呢?惟有创造,才能幸福并快乐着!这里所说的创造就是“研究”,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自觉地把自己引到从事教育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争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这些话都颇有见地,中小学教师要主动提升自我。
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入背景下,我们中小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适应环境要求,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切实缩短工作环境要求和教师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减少因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并在教育活动的成功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我们教师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与工作乐趣,在职业旅途中有我们自己看不尽的风景,有着我们的成功和属于我们的职业幸福。我们会永葆一颗童心,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会沉醉课堂,常有流连忘返的诗意;我们只要打开心扉,就可以聆听生命花开和拔节的优美声音……而这些,别人也无法和我们比。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思路、换一个态度和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工作做得轻松些、超脱些、快乐些,会发现其实我们教师的生活也可以充满阳光和诗意,中小学教师完全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
2021年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也是笔者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二十个春秋。学生的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和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贺卡让我的心里总是填满了骄傲和自豪,这激励着我:为了这些朴实可爱的学生,我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不求辉煌一生但求踏实一世!——摘自教育随笔(后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王海燕.实践共同体视野下的教师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4]李慧方,罗生全.教师专业素养养成:学习共同体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
[5]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