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子祎
摘要:美术教育是对幼儿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的关键性教学工作,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以及景色等,但是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对幼儿进行教材内容的引导与教育,更是将贴近生活的景物以及事物引入到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让其在感受身边事物的过程中提升其审美体验。基于此,文章以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课程为例,分析美术教育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素教育;美术欣赏;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心理以及生理发育仍不完善,其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身边人的引导。教师应对学生的教学情况进行关注,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美术欣赏教育之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美术欣赏研究内容,更能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提升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教师应注重对生活的探索,积极寻找适合美术欣赏教学的生活内容,将其合理的融合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欣赏对话与幼儿独特生活相结合
艺术欣赏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欣赏者应掌握主动权,实现对美术的再创造[1]。不同的幼儿生活习惯以及环境不同,对同一个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幼儿能根据自身的生活情况以及认知情况对作品进行解读以及重构。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课程的时候,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实际需求,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美术欣赏课程并不是教师为学生讲解该美术作品表达的内容,学生机械性的记忆,美术欣赏课程更多的是让幼儿主动的说出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创造欣赏的空间,让幼儿能在欣赏的过程中寻找差异,体验成长。欣赏对话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在幼儿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打断幼儿的思路,应让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参与欣赏工作。例如:教师在教授幼儿“小区的大门”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作品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有的小朋友说“小区大门关起来的时候像海盗的帽子”,“有的小朋友说大门上有金黄色的树叶等”。对于同一个作品,不同的幼儿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应对其这一勇于表达的方式进行鼓励,承认不同表达方式的优势以及特征,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二、贴近生活实际
幼儿班学生年龄较小,只能对身边接触的事物产生熟悉感,例如:早上刷牙时牙膏上的图案、上学路上沿途的风景、夏天时校园中的花朵等。但是,部分幼儿不能注重对身边事物进行观察,教师为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应对其进行引导,让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提升其美术欣赏能力[2]。例如:当幼儿教师能将美术作品中的颜色与幼儿平时喜欢玩的玩具或者喜欢吃的水果颜色进行比较,让幼儿能更加直观的感受美术作品中颜色的搭配。不仅是颜色,还能将不同的形狀与幼儿平时能接触到的物品进行比较。例如:教师在讲解月亮这一作品的过程中,能将香蕉与其进行比较。这样能促使幼儿更好的将美术作品与其身边的事物联系,提升其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兴趣程度,并能丰富幼儿的美术经验以及体验感。
三、营造作品欣赏环境
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周围环境相关,在更加积极正能量的环境中,幼儿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并且,只有在趣味性较强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更好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3]。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的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环境,用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其能更加投入到美术欣赏教学中。例如:在欣赏与水果有关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能提前准备水果的卡片以及粘贴等,将作品中出现的水果粘贴在黑板上,对幼儿进行视觉冲击,让其能更加准确的认识到美术作品中包含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能针对美术作品的主题,对教室进行布置。教师能使用树叶、枝干等布置教师,并在枝干上挂置不同的水果,为幼儿营造果园的氛围。在这一环境中,幼儿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也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在幼儿欣赏后,应进一步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让其能感受到自然环境的魅力,促使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
结论: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前提基础,也是该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加强对于美术欣赏实践工作的开展,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其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生活化教学内容不仅需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环境以及接受情况,更需要提升美术欣赏课程的时效性。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环境等,激发幼儿的美术感悟能力,提升其审美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丽斌. 将农民画引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教学策略[J]. 福建茶叶,2020,42(3):225-226.
[2]王安琪. 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模式分析[J]. 中国新通信,2020,22(5):197-197.
[3]王丹妮.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巧妙运用分析[J]. 读与写,2020,17(17):27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