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杨萍
摘要:现代化的初中物理课堂需要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主动坚持构建生本物理课堂,不但需要提高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初中学生全面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能够重点发展学生的自主综合素养与物理能力,物理教师就需要将学生作为初中课堂的教学主体,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式课堂教学活动来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综合素养。本文主要围绕初中物理教学中组建现代化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现代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课堂的重点主体地位,教师需要主动构建生本课堂,将初中生的物理素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发展首要目标,重点培育发展学生物理素养与物理实践综合创新能力。但是这在传统的现代初中物理课堂中却仍然存在着众多的难点问题,这就必然需要现代初中物理课堂教师主要能够结合我国时代物理发展实际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来组织创设物理生本课堂的构建实践,更好地培养班级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与综合素养,重点培育加强初中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综合技术素养,为初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礎。
1.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对现代化教学方式的认识
现阶段现代化学习教学新思路已经逐步渗透到如今的教育课堂,但是如今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充分了解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原则与策略,以至于在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也是随意的使用,导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能真正发挥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真正意义。
1.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大多数初中生的实际课堂教育学习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对新鲜的世界和旧事物的正确认识力和接受以及适应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现在初中课堂教学对于中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育教学理念较为传统,以至于许多学生对初中课堂教育学习也往往都是有着一种比较厌烦或恐惧的不良学习心理。对于大部分的我国初中学生而言,对课堂学习属于物理这门不同学科中的课程都往往都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因为教师的日常实际教学方法老旧,内容无趣乏味,无法催生班级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主动性。
2.初中物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
2.1基于学生生活进行问题设计
物理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主动引入普遍的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来帮助初中生们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内容,比如老师在讲解“凸透镜”内容时,老师首先需要给初中生们准备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工具,并引导学生们思考生活中使用照相机、放大镜等生活化的经验,让其独立思考与并综合讨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待学生们得出凸透镜成像由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决定的的结论后,再让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来进行结论的验证,发展学生们的物理素养与实践能力。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问题情境创设指的也就是物理教师们能够有一定目的性的、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自主提出一种吸引初中学生自主思考的物理问题创设情境,充分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求知学习欲望,吸引更多初中学生自己主动去自主探索,从而能够培养初中生的物理问题性的处理反思意识与掌握能力,促进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初中物理问题性的创设情境答案创设教师应充分调动具备真实的课堂教学特点,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师充分调动结合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与初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后来进行综合研究创设物理问题性的情境,其次物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培养初中学生的各种心理思想求知与学习创新欲望,最后还需要物理教师充分具备一定的问题反思性与问题开放性,从而达到更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素养。
2.3在课后展开小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教学较短,课时较少,而这时老师就需要在课后引入物理小实验,加强初中生们对物理知识的实践学习,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效率。通过课后的物理小实验能够极大的调动初中生们个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们巩固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物理素养与实践能力。比如老师在讲解《物态变化》内容时,生活中有关凝固、液化、升华等内容的物理现象是极为丰富的,因此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课后的实验作业,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这个有关物态变化的现象来进行实验,主动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并最终得出一定的物理结论,从而调动初中生们对物理学习的个人内在实际积极性。
结束语
新教学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的重点目标就是催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发现、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素养。在物理课堂中构建生本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物理素养,以此来催生班级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充分发展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储士宣.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考试周刊,2017(4):133.
[2]汪海英.激发学生物理学习问题意识的研究[J].初中物理,2016,34(6): 89-90.
[3]赵盼.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 名师在线 ,2020(1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