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提问重在启发,学生提问重在猜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用启发性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从而让小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最终解决数学问题。本文探寻培养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多元化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85-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要求,要求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1]。提问也是学生探究数学的基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够更好地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求。在数学学习素材的有效呈现中,学生要能够认真地审题与思考,理清学习素材中条件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呢?
1 呈现感性的素材,让学生“能”提出问题
小学生对于直观的画面、亲历的事情、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之中,教师就要让小学生走进生活、融入故事,在挑战探究中学习数学。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由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要为学生呈现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更好地发现与提出数学问题[2]。
1.1 用新颖的课题引发学生提问
小数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聚焦问题,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问。如在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时,笔者创新了课题板书设计,将课题命名为“小数点搬家的秘密”。课题一呈现,学生便纷纷提问:“小数点怎么会搬家呢?”“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小数点搬家的秘密是什么呢?”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就可以过渡到对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1.2 借生动的插图引发学生提问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往往伴有更多生动、直观的教学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往往能够让学生联想到已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数学问题,使得学生从插图中就可以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呈现“销售西瓜”的教学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画,而后提问:“你能发现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于是,有的学生说:“夏天的西瓜便宜,是0.8元/千克,冬天的西瓜贵,2.35元/千克。”有的学生说:“烈日当空的图,画的是夏天;雪盖房屋的图,画的是冬天。”有的学生说:“夏天的西瓜比冬天的西瓜每千克便宜多少元?”有的学生说:“夏天3千克西瓜多少元?”给予学生更多提问的时间,学生便能够提出与本课相吻合的小数乘法问题,再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3 巧设程序性导学单引发学生提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创新导学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效率。教师预设的导学单往往会包括两大问题:一是通过自主学习,你有哪些发现?二是通过独立思考,你对所学知识还存在什么疑惑?在课前的检查环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懂得了哪些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说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而后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探索性学习。如在教学“扇形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本,而后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扇形?怎样来画扇形?生活中有哪些是扇形?”同时,紧紧围绕着扇形的特点、画法来进行分层教学,逐渐让学生形成关于“扇形”的知识体系。
2 以提问法引导学生“会”提出问题
在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能”提问而提出的问题往往是粗浅的、表层的,这在数学学习中是经常见到的。但是学生的提问往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技巧性。因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用到“直问法”“联系法”“比较法”“延伸法”等提问方法来进行指导。
2.1 直面问题,针对性提问
学生在数学学习思考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不能理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直接性、针对性的单一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直接提出来,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分组探究中,有的学生就对“圆为什么有大、有小”产生疑惑,教师就着这个问题直接让他们在小组内提出并解决。通过自己画圆,多次体验,学生就可以明白:半径长,画出的圆就大;半径小,画出的圆就小。
2.2 联系旧知识,比较性提问
所谓联系,就是由一个事物而联想到另一事物,从而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运用联系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引发学生联想,进而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轻而易举地就学会了计算。为让学生能够避免计算中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说:“学会计算就行了吗?”此时,学生就会说:“还应该考虑计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由此,教师再引导学生提出“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些哪些问题?”学生尝试联想“计算整数加减法所注意的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应该把相同分数单位的数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要能够化成最简分数。通过这样的联想、比较,學生很快便解决了学习问题。
2.3 发散思维,延伸性提问
发散思维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由主干问题延伸出若干子问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利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发学生提出若干个子问题,进而让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首先列出算式“1×12=12、2×6=12、3×4=12”,由此,让学生理解12的因数有1、2、3、4、6、12。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一个数的因数具有怎样的特征呢?”而后,让学生举例探究,延伸出若干子问题:“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怎样的?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多少?一个数的因数有多少个?”在题组式的举例中,学生就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问题。
由此可见,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能提问”,更要“会提问”,这样才能让小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数学学习。
3 基于多种视角,让学生养成“善问”的习惯
小学生只有形成了善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才能在不断的提问练习中逐渐形成“善问”的习惯,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1 自我反思式提问
在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反思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够对自己提问,例如,“我已經知道了什么知识?我的想法对吗?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遗漏吗?能从别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吗……”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树立自我反思的意识,逐渐养成习惯,就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
3.2 同伴互问
合作学习是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数学学习中利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将知识化难为易、将操作化繁为简,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在相互学习中获得智慧,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也能增进同伴间的友谊。当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相互提问,不仅可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提问中自主学习并向他人学习。如笔者在教学完“因数与倍数”这一章节后,便会给予学生相互提问的机会,让学生针对因数、倍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等知识进行提问,了解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弥补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3 角色转变式提问
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中相互学习、借鉴。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转变提问的角色,探寻数学知识的发现途径。如教师要能够将数学活动中个别学生好的解题思路、好的问题等集中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提问:“他是怎么想的?这样做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经验,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解题的奥妙。
总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与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能够源于问题,由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国韬.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董军(1978~),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