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低段学生受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所限,解决问题离不开感性思维的支持。数形结合能成为他们理解知识的“锚”,成为他们学习的“扶梯”,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协助他们理解和内化知识,最终使他们乐学善学。本文分析了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分析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65-02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利用数形结合助力小学低段“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1 直面困境,挖掘研究价值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会感知、会数数、会计算,但是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许多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不少学生感觉数学越学越枯燥,越学越吃力,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1]。
以人教版一年级上“解决问题”为例,教学中时常存在这样的现象:①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列加法或减法算式,但并不清楚明白算式具体代表什么含义。②涉及较为复杂的运算问题情境时,学生无法理清数量关系。如题,图1中东东和玲玲之间有几人?
错误1:8-4=4(人)
错误2:8-4+1=5(人)
错误3:⑨⑧⑦⑥⑤④③,答:之间有5人。
正确:⑧⑦⑥⑤④,答:之间有3人。
错误原因分析: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已知数学信息的含义,没有理清数量关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信息的含义,理清数学内在的本质关系,是数学教师活动中需要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2 数形结合,助力问题解决
美国学者哈拉里认为:“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希望借助数形结合,破除数学越学越难的认识误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数形结合成为一种重要的解题方式和学习方法,真正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2]。
2.1 以形助数,显现数学关系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形象化、具象化的内容比较敏感。因此教师可将以形助数作为切入点,将数学教学活动中较为抽象的数学关系利用图形分步骤表示出来,如用大括号来表示总共,用问号来表示未知的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激发其学习兴趣。
【片段一】
人教版一年级上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解决问题部分要求能看懂题意,知道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能掌握此类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师出示教学示意图,如图2。
师: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左边有4只小兔子,右边有2只小兔子。
教师接着出示图片,如图3。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几只小兔子呢?
教師出示图片,如图4。
师:怎么解决问题?
生:4+2=6(只)。
【片段二】
教师出示图5。
师: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前排7人,后排8人。
教师出示数字关系图,如图6。
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解决?
生:8+7=15(人)。
师:你还可以怎么看这些数学信息?
生:男生9人,女生6人。
教师出示数字关系图,如图7。
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解决?
生:9+6=15(人)。
分析:情景题提供实物场景图,比较直观,但是容易掩盖其中的数学关系。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数补形,利用数学的严谨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学习的乐趣。
【片段三】
教师出示教学示意图,如图8。
师: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只青蛙,跳走2只。
教师出示图片,如图9。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还剩下几只?
教师出示图片,如图10。
师:怎么解决问题?
生:7?2=5(只)。
分析: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问题之前,已经掌握了用加法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知识。让学生依据已有知识,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大括号表示总数,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在小学数学低段解决问题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数与形之间的关系,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梳理数量关系,把隐藏的数学逻辑显性化,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便和灵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孔企平.小学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J].小学教学设计,2015(11).
[2]袁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5(6).
【作者简介】
朱燕飞(198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