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教师意识到在教学中应当优化教学内容,满足目前提升学生能力以及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同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细化教学内容,能使所给出的引导和启发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发展情况。结合以上背景,本文将重点研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优化习题教学的策略,从而保证教师所给出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优化办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092-02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有着难度大和题目量大的特点,在此种条件下,学生感到物理这门学科难度较大,无法带着兴趣进入习题学习中。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新型教学方法,设置与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并保证题目的难度由浅及深,设置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实验,保证学生操作能力提高,进而使习题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1 挑选与生活贴近的内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学生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入探索规律和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氛围当中,从而激活其求知欲望,并使其在课堂上将知识内化,逐步提升其能力,从懂学进入到会学的状态[1]。由于物理学科本身具备一定的难度,整体内容较为抽象,教师在设置习题时,首先应当保证学生读懂所设置的题目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分析学生生活经验,对学情予以把控,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结合,设置契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习题,使学生在读懂题目内容的前提下产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时,为保证此物理概念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引入与其生活经验贴近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所提出的问题和设置的习题内容能够引导其展开思考。课前给出习题内容,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能够产生声音的物体,课上要求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的物体,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以深化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否知道声音产生的条件,请同学们一起讨论归纳总结这个问题。但由于此问题对初次接触声音这部分内容的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由此教师可对问题进行优化,将问题分为几个小点:①在使物体发声的过程中使用了何种器材?②通过怎样的操作使得物体发出声音?③物体发声具备何种特点?④如果想要使物体不再发声,可以采取怎样的办法?⑤用一句话说明你的结论。⑥举出与你所提出结论相同的生活中的例子。通过以上6个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得到声音产生的条件等相关内容。
2 设置由浅及深的习题,助力学生能力生成
习题教学环节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对话的契机,这一过程可充分体现出教师所设计的内容能否与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相契合,因此教师要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设置具备由浅及深、由直观到抽象特点的一系列习题,满足学生认知事物本质规律的要求,拓展其思维的同时,提升其探究能力[2]。由浅至深也同样体现在对学生能力的把控上,由于学生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教师应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对简单题、难题以及拔高题的比例进行科学把控,对重点的物理知识,可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习题的解决。
如在总结完浮力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为学生出示练习题。题①用手将重为8 N的物块刚好完全浸入水中,测得排开水的重力为10 N,如果此时将手放开,物块是否会上浮?计算出静止时物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并求出物块的密度。②现有体积相等但质量不相等的三个物块,将三个物块放入水中,静止后位置如图1所示,试比较三个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以上两题遵循了由浅及深的原则,第一题是简单的利用浮力公式求解的问题,只需要计算出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即可完成题目的解答。分析过程: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块完全浸没时所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因此,此时物块受到的浮力为10 N,因
10 N>8 N,证明浮力大于所受到的重力,因此将手放开物块会上浮。②中,先分析三个球所处的状态,A物块漂浮在水面,B物块悬浮,C物块下沉,B物块、C物块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因此浮力相同,而A物块排开的液体体积小,因此浮力较小,得出结论FA 3 设置一題多解题目,发散学生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教师要注重对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类型题目的引入。所谓一题多解是指针对同一个物理问题可运用不同的办法解题,由此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可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的办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可引入何种知识以及定理规律等。一题多变,是以一道题目为母题,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和情境,从而形成多道与其关联的题目,这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认知结构将得以提升与完善,从而保证学生在变与不变的场景当中运用相应的解题规律和办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题:现有一铁球,其体积为55 cm3,质量是300 g,请判断这个铁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此题可从密度、质量和体积三个方向出发进行比较研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实际做题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不同的办法解题,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可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解题,而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基本能够在与组员沟通的环节找到更好的解题方向和解题技巧。通过学生的反馈,有的学生最先考虑的是密度,因题中的条件十分有指向性,通过密度公式,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而后与铁的密度数值进行对比,若小于铁的密度则说明铁球为空心。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ρ===5.46 g/cm3,此数值小于铁的密度,因此铁球为空心。有的学生是运用质量比较的方法,用铁的密度与铁球体积相乘,即可得到铁球的质量,将此质量与题中所给的条件对比,从而确定铁球是否为实心。计算过程如下: m=ρ铁V=7.9 g/cm3×5 cm3=434.5 g, 此结果大于题中所给的条件,说明铁球为空心球。还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计算出铁球的质量和密度的比值,即得铁球的体积,若所得出的体积小于题中所给的数值则证明铁球是空心。计算過程如下:V===37.97 cm3,此结果比题中所给条件的数值小,则证明铁球为空心。为保证学生可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升问题的难度,保证其能够发散思维。 4 加入实验具体过程,深化学生物理素养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因此在习题教学环节,也应当适当与实验相联合,从而保证学生在明确实验流程、原理以及实验问题处理办法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定理内容更为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将实验引入习题教学中,联合多媒体等教具保证实验情境更为真实,使学生兴趣得以激发,提升其参与热情。 如在讲解与欧姆定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将欧姆定律的实验引入,给出实验中电路连接的形式(如图2),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①想要保证欧姆定律能够经实验得出,需要保持 不变?②现闭合开关S,可以读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 V和0.4 A,现用阻值为10 Ω的电阻替换电路中的5 Ω电阻,若要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应当进行何种操作? ①题应用了研究欧姆定律的实验内容,要想获得正确的规律,需要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即电压表的示数不变。②题中在将电阻更换为10 Ω后,其阻值变大,分得的电压增大,电路中所接的电压表的示数变大,因此为保证电压表可正常显示示数,与之前的数值相同,应当在遵循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调节电压示数,将移动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直至电压表示数与之前数值相同时即可停止。此过程可在学习助手上展示,动态的展示滑动变阻器移动时电压表数值的变化情况,直观具象的展示能够使学生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综上所述,在设置初中物理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挑选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由浅及深的习题,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发散学生的思维,可设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加入实验具体过程,保证学生的物理素养得以深化。因此教师应当提升个人能力,充分应用互联网获取资源,扩充习题内容,以保证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开展及优化更为顺利,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茂达.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探索[D].重庆:西南大学,2020. [2]赵启宽.初中物理习题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 储国荣(1971~),男,汉族,江苏泰州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